加载中…
个人资料
中国国情国力
中国国情国力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31,462
  • 关注人气:116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24年06月总第377期:推动职业教育文化自信力与乡村文化振兴战略有效衔接王露曼

(2024-10-11 15:28:25)
分类: 创新驱动
推动职业教育文化自信力与乡村文化振兴战略有效衔接

王露曼

摘要:以乡村文化振兴激发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是乡村振兴战略中的铸魂工程。面对乡村振兴和人才缺失的矛盾,职业教育应当参与铸魂工程,只有不断加强对乡村文化的挖掘和研究,将优秀乡村文化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大力培育职业院校学生服务乡村的家国情怀,深入开展文化下乡活动,才能不断增强职业教育的适应性,并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
关键词:职业教育;文化自信力;乡村文化振兴;有效衔接
中图分类号:G719.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3561/j.cnki.zggqgl.2024.06.013
乡村文化作为“根”和“魂”,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人才是振兴乡村文化的根本。职业教育文化自信力是指职业教育中,以人为主体所蕴涵的,并通过人的活动整合和显示出来一种物质建设力与精神自信力多层结合的综合力。传统乡土文化日渐式微,对年轻人缺乏吸引力,造成乡村建设主体日渐“空心化”。怎样推动高职院校学生“职业教育文化自信力”与“乡土自信”有效衔接,留住并吸引以职业院校大学生为代表的“领头雁”回乡发展,加快助力乡村文化振兴,让乡村地区实现从“外在美”向“内在美”的发展是值得思考的。

一、乡村文化振兴的时代要求和价值意蕴

乡村文化振兴是指乡村文化资源充分挖掘、乡村文化建设全面加强、乡村文化生活丰富多彩、乡村文化产业升级发展,助力乡村全面振兴,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
(一)乡村文化振兴的基本内涵
广大乡村蕴藏着充满特色风情的文化资源,其中承载着华夏文明生生不息的基因密码,彰显着中华民族的思想智慧和精神追求。乡村有着大量古镇、古村、古道、古桥等非物质文化资源;也有传统技艺、民俗风情、乡乐乡戏等非物质文化资源;更有“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滴水穿石”等人与自然之间朴素的哲学思想,以及守望相助、友爱乡邻、自强不息的为人处世理念,是中国人独特的生存观。
(二)战略意义
1.有助于充实农民的精神生活,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随着我国城乡居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群众对于丰富精神文化生活的愿望日益强烈。但相比城市而言,当前农村的文化生活还比较单一,因此,通过完善农村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场所,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推动文化下乡,鼓励文艺工作者深入农村,推出具有浓郁乡情特色、充满正能量、老少皆宜的文艺作品,既可以丰富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也可以强化道德教化作用。
2.有助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我国拥有世界上最古老的农耕文明,乡村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人的“根”和“魂”。实施乡村文化振兴战略,就是要传承和发展乡村优秀文化,使乡村整体的精神风貌和价值取向获得新生,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传承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切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3.有助于高质量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文化振兴是引领乡村振兴的深层动力和铸魂工程。只有将文化建设融入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农村生产、生活、文化等多种要素的系统谋划、整体推进,才能真正实现乡村振兴。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物质全面丰富的同时,也要重视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巨大的精神动力。

二、职业教育文化自信力与乡村文化振兴的耦合逻辑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指出,职业教育要“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为广大农村培养以新型职业农民为主体的农村实用人才”。
(一)职业教育文化自信力是一种综合力量
职业教育文化自信是从深层次上研究,如何利用文化力对职业教育和经济发展起更好的推动作用,从文化的高度增强职业教育的竞争力。所以,我们说的“职业教育文化自信力”指推动职业教育师生主体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自身文化的一种多维动力,具体来说是对以“工匠精神”和“创新精神”为代表的优秀工业文化的坚守和创新。
(二)文化自信是乡村振兴的动力源
历史经验表明,没有来自乡村的内生动力,仅靠外力的推动,乡村无法获得自我生长的力量[1]。人才是生产力诸多要素中起主导作用的、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只有当青年一代对乡村生活方式、文化行为、思维模式认可与遵守,对乡村文化生命力及其发展前景充满信心、信念,才可能激发更多青年人传承和发展乡村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响应时代号召,积极投身于乡村振兴。能否充分认识乡村文化自信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将直接关系到乡村振兴的发展动力和发展方向。因此,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培育文化自信,能为乡村振兴提供持久的精神力量。
(三)职业教育文化自信为乡村文化振兴提供重要支撑
一方面,职业教育文化自信与乡村文化自信拥有的共同点,是促进互相融合的基础。职业教育是中华民族的血脉和根基,是中国大国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职业教育的文化自信源于2400多年以前的“班墨文化”,是源远流长的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则是承载着中华文明记忆的活历史,携带着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基因,如生命、生产、生活、生态、治理等多种基本理念,乡村文化振兴就是要保护、传承并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综上,两种文化都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自我觉醒、自我反思、理性审视之后的认同、肯定和坚守[2],具有融合发展的共生性。
另一方面,文化和教育具有更强的功能相融性以及相互契合性。在社会各子系统之间的关系中,教育与文化的关系最为密切。教育对文化的作用既表现在文化的生存方面,如选择、保存和传递文化,也表现在文化的发展方面,如“活化”和创造文化。文化对教育的作用则体现在文化可以影响教育内容的选择,影响教育价值的取舍和教育目标的实现[3]。在乡村文化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职业教育不仅能提供人力资源和人才支撑,还能提供专业知识和技能支撑。以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为着力点,去赋能乡村文化振兴,是值得探索和实践的。

三、职业教育文化自信力助推乡村文化振兴的短板分析

一直以来职业教育担当了招收培养农村学生的重任,有效服务了脱贫攻坚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白皮书》显示,2013年至2020年,累计有800多万贫困家庭学生接受职业教育。职业教育农村籍学生占在校生的比例高,这为缓解乡村人才流失,提供了生源基础层面改善的可能。然而,职业教育在培育和发展乡村文化生产力、促进乡村文化产业振兴发展等方面还存在一些观念、机制问题有待解决。
(一)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中需求与供给不匹配
职业教育此前承担的主要功能和任务是将大量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市,支撑了实体经济发展和“制造大国”建设,同时在国家脱贫攻坚中作出了重大贡献,因此在顶层设计、工作机制、育人理念、教育内容等方面存在与乡村文化和资源相割裂的现象。但在推进乡村振兴大背景下,职业教育要从“离农”转变成“为农”,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现代化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二)职业教育对乡村文化的挖掘和传播不够
职业教育普遍缺乏对乡村文化中大量丰富的美育资源、德育资源的挖掘,如对乡村特色文化、民族文化、农耕文化的挖掘和整理、传承和创新,教师和学生也缺乏深入了解乡土文化的途径,缺乏对乡村发展的关心意识,不利于乡村本土文化传承人的培育。
(三)职业教育教学中缺乏培育“乡土自信”的设计
职业教育因其坚持贯彻“注重实践,面向行业”的办学特色,教育教学内容的选择都是以工业化和现代化为依据,较少涉及数字乡村、地方特色文化传承与创新、乡村文化产业发展等新业态发展趋势,无法让学生在根本上形成对乡村价值的认同和自信。

四、职业教育文化自信力与乡村文化振兴战略有效衔接的路径

职业教育应适应时代召唤,主动寻求职业教育与乡村振兴的结合点,通过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乡村文化,提升大学生的知识素养和技能水平,建立起学生对农村历史积淀和发展潜力的信心,培养扎根基层的“领头雁”,在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一)发挥专业和人才优势,加强对乡村文化的挖掘和研究
加强对优秀乡村文化内涵的挖掘和阐发,找到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融合点,推动乡村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借力现代科技,不断创新和丰富乡村文化的表现形式,系统整理乡村文化资源、自然博物资源等,积极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打造文化品牌形象,推动农村文旅深度融合、创新发展,从而推动乡村文化资源向乡村文化经济的转化。
(二)让优秀乡村文化进入学科教学,将其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将“乡土自信”融入职业教育教学体系建设中,打造具有鲜明特色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编写特色校本教材,支持毕业生返乡开展乡村文化振兴创新创业项目。让乡村特色文化进课堂,让学生参与真实的乡村振兴项目,如将工程设计类课程、文化创意项目、科技创新项目等与乡村文化结合起来,在乡村文化的智慧积累中看到未来无限可能的生长点。让乡村田间地头作为文化教育的实践场地,结合地方文化实际加大美育、劳动教育的比重。 
(三)通过品牌活动和树立典型,培育学生服务乡村的家国情怀
实施“乡村文化+”计划,打造“三下乡志愿服务”“开展农村调研”“重走红色路线”“直播助农”“乡村支教”等系列品牌文化活动,引导学生关注农村,参与农村建设。大力选树和培育典型模范,宣传躬身乡土一线的技术技能人才的先进事迹,弘扬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精神,造就在乡村振兴中大有可为的舆论环境,助力技术技能人才扎根乡土,在服务社会中实现人生价值。
(四)充分发挥思想宣传引领作用,深入开展文化下乡活动
组织职业院校师生向村民广泛宣传党的创新理论,宣讲解读与农村农民相关的政策法规,提升村民法治意识、环保意识和生态文明意识,维护乡村社会和谐稳定;深入乡村广泛开展文化服务,如文艺演出、书法美术活动下乡、一老一小教育帮扶等,提升村民的文化素养,满足新时期村民对精神文化的新需求;挖掘地方传统文化符号,对古村落、古民宅开展“微改造微提升”行动,在保护古建筑原始风貌的基础上,充分彰显地方文化特色,进一步丰富旅游业态,推动乡村更加美丽宜居。

参考文献:

[1]索晓霞.乡村振兴战略下的乡土文化价值再认识[J]. 贵州社会科学,2018(1):4-10.
[2]胡茂波,谭君航.职业教育类型发展与乡村振兴耦合的逻辑、纽带与路径[J]. 教育与职业,2022(1):13-20.
[3]从异构嵌入到整合共生:乡村文化教育综合体建设与乡村文化振兴[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5):17-22.
基金项目:中国机械政研会机械职业教育思想政治工作研究分会2023年度课题“湖南职业教育文化自信力与乡村文化振兴战略有效衔接研究”(编号:SZ23C026)
作者单位: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编辑:张涵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