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22年11月总第358期:科技赋能共同富裕路径研究李媛巫英

(2022-12-23 15:36:29)
分类: 创新驱动
科技赋能共同富裕路径研究

李媛 巫英
摘要:社会的发展离不开科技的进步,深入挖掘科技赋能共同富裕的路径,不仅有助于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而且对于推进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科技赋能为共同富裕的实现提供了重要推动力,在乡村振兴、数字创新创业、绿色创新发展、区域协调发展四个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
关键词:科技;共同富裕;路径
中图分类号:F124.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3561/j.cnki.zggqgl.2022.11.011
以3D打印、互联网产业化、工业智能化、工业一体化为代表,以人工智能、清洁能源、无人系统、量子信息、虚拟现实以及生物为技术突破口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正在进行,深刻影响着全球的经济与社会发展。科技已经成为世界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动力,科技所引致的创新效应、协同效应,对地区均衡发展起到重要促进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以科技进步推动生产力发展,高度重视科学技术在推进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作用,是开辟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基本经验,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新阶段的显著特征[1]。
社会的发展离不开科技的进步,要在未来的工作中真正扎实推动共同富裕,需要用好科技创新这一“助推器”,着力依靠科技赋能提高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包容性,在全社会全方位、高质量发展中实现共同富裕。

一、科技赋能共同富裕的内涵

共同富裕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色,更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归根结底是要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科技创新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了不竭动力。科学技术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不仅表现在成就了北斗组网、嫦娥探月、天问探火、蛟龙入海、墨子传信、超算发威、星河遨游、天眼探空等举世瞩目的“上九天揽月,下五洋捉鳖”的科学成就上,更体现在助力脱贫攻坚,用领先科技托起幸福的“中国梦”上。浙江省桐乡市坚持高效生态农业发展方向,带动当地全民走上共富之路;陕西省延川县新泰煤矿从传统开采向智能化开采转变,在降低污染和危险的同时提高了煤炭矿层的开采效率;山东省利用创新发展重大项目产出的成果,相继孵化出了29家行业重点企业;福建省立医院首次利用“天玑”骨科手术机器人为腰椎间盘突出患者摘除突出的髓核,大大降低术后复发风险;杭州市农科院研发的“稻鱼共生基地”项目在当地农村稻田里成功实践了一水两用、一地两收的“种养一体”模式,将稻田产值提升了3倍以上……一个个鲜活的科技赋能产业发展的故事不断涌现,一次次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科技创新成功案例层出不穷。科学技术这一重大关键支撑使得通往共同富裕之路上的“不可能”变成了“可能”,“科技赋能”已经不是一句简简单单的口号,而是推动我国全体人民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驱动力。深入挖掘科技赋能共同富裕的路径,不仅有助于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而且对于推进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二、新时代科技赋能共同富裕的路径选择

科技赋能为共同富裕的实现提供了重要推动力,在助力乡村振兴、数字创新创业、绿色创新发展、区域协调发展四个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
(一)科技赋能乡村振兴
促进共同富裕,最为艰巨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我国是农业大国,重农固本是安民之基、治国之要。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始终把“三农”问题放在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为了推动科学技术助力“三农”工作、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把科学技术作为推动农业发展的手段,用先进的生产力激发农业生产的活力,发挥科学技术在乡村振兴中的创新引领作用。
1.在科技助力农村现代化建设方面,要对农村基础设施进行科学规划与设计,利用科技手段实现城乡要素平等交换,不断提升农村公共服务和乡村治理水平,要因地制宜对荒山、沙漠、滩涂、森林、草原等进行治理,依靠科学技术不断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持续探索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技术,制定和推广农村改厕和污水、垃圾处理科学方案,健全农村生活垃圾处理长效机制。加快农村现代化建设是全面推进共同富裕的关键举措,要不断利用科技手段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探索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之路。
2.在科技赋能农业现代化建设方面,要坚持农业科技自立自强,不断加强农业科技战略力量布局,加快推进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努力突破农产品加工种植技术瓶颈,促进科技成果与农业生产应用的密切联系,助力建设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大力发展智慧农业。
3.在农业科技人才引进和培养方面,要充分发挥好农业科技人才优势作用,以科学家的故事激励拥有先进文化知识的青年人返乡创业,以本地科技人才为基础,不断吸引外部人才,培养既懂技能、又懂市场的综合人才队伍,提升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在我国广大农民中间推动形成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氛围,全力让科技走进农村,深入农业,助力乡村振兴。
(二)科技赋能数字创新创业
当前,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正在加速创新,世界各国竞相制定数字经济发展战略,在持续推出激励政策方面不遗余力。近年来,我国数字赋能产业升级取得了显著成绩,数字经济蓬勃发展掀起了新一轮创新创业热潮。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目前拥有的数字经济相关企业已经超过了1600万家,其中,2021年新增数字经济相关注册企业有710万余家,平均每分钟就有超过13家数字经济相关的公司诞生[2]。可见,数字技术在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潜力、助力实现共同富裕目标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我国在发展数字产业方面也存在着明显短板,如数字经济融合渗透深度不够、数字经济发展区域不平衡、高端数字人才资源不足、数字经济制度体系不完备等问题,导致了部分数字创新成果市场盈利能力不强、大企业数字平台垄断现象突出、数字经济收入分配不公等现象的发生。
1.不断完善数字经济环境下的收入分配机制。当前,数据已成为重要生产要素,要以数据元素为重点,完善公平合理的收入分配机制,更加健康、合理地使用数字技术。对于平台企业以不正当手段排斥市场竞争的垄断行为予以严格惩戒,保护平台企业促进科技创新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平台经济的规模优势[3]。帮助小微企业实现数字化转型,引导各类市场主体有序竞争,让所有经营者都能获得应得的公平收益,真正实现数字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2.稳步推进边远地区的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加大乡村数字化网络基础设施、信息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强传统基础设施数字化、智能化改造,为农村数字创新创业关键应用场景提供基础。
3.高度重视数字人才队伍建设。要不断加快数字经济人才培育,提升数字经济相关从业者整体技术水平。加大教育与数字技术的融合,建立新技术导向的学科教育与职业教育模式,在打造数字经济人才培育基地方面下足功夫。
4.建立数字信息和数字技术服务共享平台。共享平台有助于克服创新创业过程中存在的信息交流障碍,帮助众多创业者跨越信息鸿沟,实现数字基础信息的全覆盖,促成不同行业创新主体之间的连接,加强科技创新成果之间的联系,进而带来规模和范围经济,促进科技创新成果商业化,拓宽科技成果应用领域,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使创新主体能够快速了解并找到自己需要的相关技术,从而真正实现共享科技创新成果。
(三)科技赋能绿色创新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作出庄严承诺,“中国力争于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4]。要实现这个目标,我国需要在开发绿色技术、推广绿色生产方面下足功夫。科技创新不仅要助力创造更多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而且要提供更多优质的绿色产品,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态环境日益增长的需要。要依靠科技创新实现污染减排与碳减排协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1.运用高科技手段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加大对环保事业的科技投入,利用现代科技工具完善生态环境的动态监测、风险预警和应急管理机制,加强空气、水、土壤等方面污染防治技术的研发,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坚持山、河、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全面提高我国生态环境治理水平。
2.加强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努力向市场提供可产业化的绿色技术,加紧制定绿色技术标准,完善碳排放统计核算和碳排放市场交易制度。抢占绿色低碳科技创新制高点,围绕绿色低碳、节能环保等技术需求开展研究、开发和技术推广,在产品设计、生产、消费、回收等环节进行绿色关键技术的转化、推广和应用。
3.大力发展和加强绿色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绿色转型,构建覆盖整个产业链和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绿色制造体系。大力实施产业低碳和能源节约战略,深入推进能源革命,加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对产业绿色发展提供全方位的财政、金融、投资支持,完善以市场为导向的资源环境要素配置体系,打造绿色产业集群,为清洁能源、绿色环保、电动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优质的发展环境。
(四)科技赋能区域协调发展
区域协调发展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但是,我国目前仍然存在着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其中科技创新能力的差异是造成区域发展失衡的重要因素之一。科技创新能力强的地区能够为其经济增长持续提供动力,良好的经济基础又进一步促进了地区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从而在局部地区形成良性循环。相反,科技创新能力较低的地区,其经济增长往往乏力。因此,运用科技赋能统筹区域协调发展能够持续提升欠发达地区科技创新能力。
1.将科技创新作为推动区域协调均衡发展的核心力量。在未来,借助科技力量带动地区经济增长、促进就业,让科技成为区域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作为促进区域空间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在科技的推动下,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改善区域公共服务和相关资源的合理配置。让科技创新在协调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协调发展方面发挥强大支撑作用。
2.积极探索欠发达地区创新发展新路径。建议各级政府部门加强沟通合作,协调跨地区的科技交流,建立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的长期科技合作机制。在全国范围内广泛推广和实施科技兴县(市)战略,聚焦重点地区,开展一批科技创新专项行动,努力建设科技强、产业优、生态美的国家级创新型县(市)。
3.促进科技创新资源的地区间合理配置。在科技创新资源的配置过程中,要注重政府引导与市场激励手段的有机结合,加强政府干预,改进资源配置机制,发挥宏观调控政策的引导作用,推动创新人才服务欠发达地区,优化人才选拔和留用机制。努力挖掘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增长潜力,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及时向科技人才传递这些地区的市场创新创业机会。

参考文献:

[1]迟爱萍. 推进科技自立自强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战略支撑[J]. 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2022,15(01).
[2]陈套. 提升数字经济发展速度[J]. 科技中国,2022(05):5-8.
[3]把科技创新作为促进共同富裕关键支撑[N]. 南阳市人民政府公报,2022-02-15.
[4]李俊杰,刘湘. 宁夏碳排放影响因素与碳达峰预测[J].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42(07):116-124+185-186.
作者单位:上海科技管理干部学院
编辑:田佳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