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7月总第354期:成渝农业现代化协同发展研究冯晟臻王学华黄蘋林德容任世明叶又齐
| 分类: 统计之声 |
成渝农业现代化协同发展研究
冯晟臻 王学华 黄蘋 林德容 任世明 叶又齐
摘要:本文运用主成分分析和比较优势的方法对成渝两地农业进行了认真研究,发现两地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影响因素高度一致,均呈现良性发展趋势,成都种植结构更趋合理,川渝农业规模比较优势指数长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川渝农业整体具有相近性等情况。同时,对成渝双城经济圈背景下的农业协同发展的基础和面临的突出问题进行了讨论。提出建立联动机制,发挥协同发展效应;注重科技投入,提高农业质量效益;转变经营理念,提升农业市场竞争力等发展建议。
关键词:成渝;现代农业;协同发展;主成分;比较优势
中图分类号:F32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3561/j.cnki.zggqgl.2022.07.009
成都、重庆位于长江上游,地处四川盆地,山水相连、人文相通,有着密切的经贸和文化往来。成渝地区农业开发历史悠久,自古以来就享有“天府之国”美誉,在国家战略棋局中占据着独特而重要的地位。2020年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作出“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加快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打造西部经济中心,建设成渝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的重要战略部署,为成渝农业发展指明了努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推动成渝现代农业高水平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一是有利于国家实施“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西部大开发等重大发展战略,提升西部乃至全国农业对外开放的整体水平。二是有利于充分利用成渝地区农业自然资源禀赋,优化农业生产结构调整,拓展农副产品销售渠道,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三是有利于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高农业集约化程度和现代化水平,提高农民收入,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四是有利于提升农村基础设施水平,美化环境,扩大城乡文化、信息交流,满足城乡居民多元化生产、生活、生态需求,促进农村开放和农村市场繁荣,实现城乡融合发展。
本课题基于成都和重庆相关农业发展指标运用主成分分析法的原理进行研究,对其影响要素进行探析,找出农业现代化前进方向。在此分析的基础上,基于比较优势相关理论与研究方法,分析成渝两地农业发展的比较优势,并根据研究结果提供推动成渝农业协同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成渝都市农业发展现状
(一)成渝两市基本情况
成都位于成都平原,是四川盆地不可多得的大面积的平原区域。2020年,常住人口2093.78万人,地区生产总值达1.77万亿元。境内土地肥沃,土层深厚,气候温和,灌溉方便,平原面积比重大,达4971.4平方千米,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40.1%,丘陵面积占27.6%,山地面积占32.3%。境内水系发达,岷江、沱江等多条大江大河干流及支流,河网密度很大,建设了完善的农业灌溉体系,如都江堰水利工程形成的库、塘、堰、渠等水网,为发展都市农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旅游资源主要以青城山、都江堰、武侯祠和杜甫草堂等为主。
重庆市位于我国内陆西南部、长江上游地区,面积8.22万平方公里,辖38个区县,2020年,常住人口3205.4万人,地区生产总值超2.5万亿元。重庆是一座独具特色的“山城、江城”,
西北部和中部以丘陵、低山为主,东南部靠大巴山和武陵山两座大山脉,坡地较多,地貌以丘陵、山地为主,境内山高谷深,沟壑纵横,山地面积占76.0%,丘陵占22.0%,河谷平坝仅占2.0%。长江横贯全境,流程691公里,与嘉陵江、乌江等河流交汇。旅游资源丰富,有长江三峡、世界文化遗产大足石刻、世界自然遗产武隆喀斯特等壮丽景观。
(二)成渝现代农业发展成效明显
成都市和重庆市都是西南地区的特大中心城市,两市相隔仅360公里,其农业基础地位稳固,发展形势持续向好。一是农业综合产能不断提升。2010—2019年,成渝地区第一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速为8.96%,高出全国平均增速1.99个百分点。二是主要农产品供应能力增强,成渝地区粮食、油料、蔬菜、水果等农产品在全国市场中所占份额稳步增加。三是一二三产业加速融合,成渝地区丰富的旅游资源和文化资源,为产业融合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和独特优势。总的来说,成渝两市都走出了一条适合自身特点的现代农业发展路径。
二、成渝都市农业发展趋势
(一)加强政府统筹规划,因地制宜各具特色
2010年,为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发展,成都市印发了《成都市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010—2020)》,强调推进农产品生产区域化、规模化、标准化进程,首次提出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基本发展模式和西部第一全国领先的目标。2010年8月,原农业部认定50个县(区、市、垦区)为第一批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成都市被确定为整体推进的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即印发了《成都市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规划(2011—2015年)》,围绕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总体要求以及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历史定位和长远目标,加速推进成都农业现代化进程。
重庆市在2012年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提出要打造主城郊区都市现代农业示范区,目标是到2017年,重庆现代农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主城涉农区、现代农业示范区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全市农业现代化处于西部领先水平。同年12月26日,《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发展都市现代农业的指导意见》印发,明确到2017年,主城涉农区都市现代农业发展处于西部领先水平,在全市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2019年出台的《加快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的指导意见》指出,争创一批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
从成渝两市政策层面可看出,一是成都提出发展都市农业的时间更早,规划起点更高;二是成都以支持规模化、集约化为发展方向,重庆以支持微型企业特色村为发展方向。
(二)科学规划空间布局,获得更大发展空间
成都根据经济发展需要,主城区城市农业以改善生态、优化环境、服务城市、美化城市为重点,主要发展景观农业、观光农业等农业形态。中部平原优质高效农业区重点发展优质粮油、优质畜禽、绿色蔬菜等大宗农产品生产及休闲观光农业和农产品加工物流等产业。西部龙门山脉特色农业区重点发展特色水果(猕猴桃)、优质茶叶、名特水产(冷水鱼)、珍稀食用菌、道地药材以及山地森林生态休闲观光旅游业。东部龙泉山脉特色农业区重点发展优质粮油、蔬菜(食用菌)、优质畜禽、伏季水果(枇杷、水蜜桃、早熟梨、葡萄)等优质高效农业和休闲观光农业。如温江花木交易、彭州蔬菜基地和蒲江茶叶水果等都市农业示范区较为典型。
重庆大致分为“一中心两圈层”,中心区域包括渝中区、南岸区、江北区东南部、沙坪坝西部,农业用地面积有限且分布零散,主要发展有花卉、草坪、林果等园艺产业。中圈层区域包括江北区北面、沙坪坝区余域和大渡口区、九龙坡区东部、渝北区东部及南部,农业土地有一定规模,主要以发展生鲜农产品的种养业和实现生态优化的湿地森林、水体等。外圈区域包括主城余下区域,连片面积适合较大规模发展特色农产品,果林、茶园、苗木等。如涪陵青菜头、江津青花椒和巫山县水果脆李等特色农产品打造的示范区驰名中外。
总的来说,成渝两市这种示范区突破行政区划界限,统筹协调,基础共建、资源共享,实现优势互补,衍生出新的互动模式,获取了更大的农业发展空间。
(三)农业经济持续向好,农村居民收入稳定增长
近年来,在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的积极作用下,成渝两市农业经济持续向好,呈稳中有进的态势。2019年,成都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1003.3亿元,比2010年增长93.6%,年均增长7.6%。重庆2019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2337.8亿元,比2010年增长138.4%,年均增长10.1%。从整体看,成渝两地农业经济均实现了较快发展,但从总量和速度看,重庆农业经济增长要高于成都。
2010—2019年,成都和重庆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增长迅速。成都从2010年的8205元增长到2019年的24357元,增长2.97倍,年均增长率达12.9%。重庆农村居民人均收入从2010年的5378元增长到2019年的15133元,增长2.81倍,年均增长率达12.2%。从图1可以看出,成都农村居民纯收入无论从总量上还是增长速度上都高于重庆,说明成都在城乡融合发展方面更具优势。
(四)种植结构持续优化,满足市民多样化需求
近年来,成渝两市都积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不断调整优化种植业结构,促进农业增产增效。2019年,成都市全年农作物播种面积73.33万公顷,比2010年增长14.6%。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37.66万公顷,比2010年增长9.2%;蔬菜播种面积18.33万公顷,比2010年增长26.9%;油料作物播种面积14.00万公顷,比2010年增长21.6%;中草药材播种面积1.44万公顷,比2010年增长48.5%。
重庆市2019年全年农作物播种面积334.57万公顷,比2010年增长6.9%。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37.66万公顷,比2010年减少4.7%;蔬菜播种面积75.32万公顷,比2010年增长27.9%;油料作物播种面积32.99万公顷,比2010年增长29.4%;烟叶播种面积2.98万公顷,比2010年减少30.2%。
从以上数据可看出,成渝两市由2010年以前的传统粮食作物占主导地位,发展到目前的蔬菜、水果、油料等占主导地位,满足城市居民对多样化农产品的需求。
(五)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近年来,成都市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农商文旅融合发展。截至2019年末,拥有农民专业合作社11326个,家庭农场7541个,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率达70.6%。2019年乡村旅游接待游客1.1亿人次,总收入超过489.2亿元,增长24.2%。近年来,重庆市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积极培育适合山地特点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截至2019年末,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达7万家,其中家庭农场3万个,农民合作社3.63万家,区县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340家。重庆在2019年接待游客6.57亿人次,居全国第一,实现乡村旅游总收入超过800亿元。
成渝都市现代农业都以大都市市场需求为导向,融生产性、生活性和生态性于一体,表现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高质高效和可持续发展相结合的特征。
(六)加强生态环境治理,实现农业协调发展
都市现代农业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除发挥农业功能之外,衍生出的生态功能,能够改善城市环境质量和生态质量。近年来,成都持续推进生态环境治理,市民群众的绿色获得感不断提升。截至2020年,成都市森林面积达57.62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到40.2%,较五年前增加了1.9个百分点。从2014年起,成片成带推进“小规模、组团式、生态化”新农村综合体建设,在综合体内规划建设都市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和园区,着力推动粮食、蔬菜、花卉苗木、伏季水果、茶叶、猕猴桃、食用菌、水产、中药材等基础产业和特色产业连片规模发展。近年来重庆市也在积极推进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重点生态功能区建设、水土流失及石漠化治理、矿山恢复与复垦、水源涵养保护与水生态修复、园林绿化等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2020年重庆森林覆盖率达52.5%,较五年前增加了7.1个百分点。
三、成渝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比较研究
(一)研究思路
本文采用了大多数学者认同的农业现代化观点,认为农业现代化是用最先进的机械武装农业、最先进的技术支撑农业、最先进的方式管理农业、最先进的理念对待农业,实现农业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共同进步,并走向可持续发展的过程[1]。本文重点将成都与重庆农业现代化发展阶段总体水平进行横向比较,对其影响要素进行探析,找出现代化前进方向。
(二)分析方法选择及模型构建
1.模型选择。本文通过主成分分析法进行实现全部指标数据降维,挑选出主成分分析中更为有用的变量,用更具有代表性的少量指标数据进行分析。此次研究从主成分分析法出发,对成渝两市农业现代化个体指标冗杂繁琐问题进行解决。
2.模型构建。对农业现代化的评价指标,从不同角度,根据强调重点的不同,学者们提出了不同的农业现代化指标体系。通过与相关学者讨论和多方认真比较,本文共选择11个指标作为现代化研究体系[2](见表2)。
(三)指标计算
1.指标特征值与贡献率确定。首先对两市2010—2019年10年的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后,再根据马克威分析软件中的主成分分析方法,对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通过分析指标之间的关系,用方差贡献率得出的结论来确定主成分个数,我们设定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达到了90%以上,就可以选取这几个主成分进行分析,分析结果见表3和表4。
2.计算主成分载荷矩阵。从表2的累计率可以看到,成都主成分分析的前面2项的累计已经达到92.9391%,所以前2项已经达到作为主成分因子标准,从表3可以看出,重庆主成分分析的第一项的累计贡献已就达到91.8859%,所以只需要一个主成分,因此可以计算出各因子对原始指标的载荷状况,分析结果见表5和表6。
3.综合得分排名。根据各指标特征值的特征向量对成都和重庆两市进行农业现代化综合得分并排名(见表7)。如果综合得分是正数,那么该年的现代化水平比各年的平均发展水平高。综合得分是负数,表明该年农业现代化水平比各年的平均发展水平低。综合得分值越高,表明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越高。
(四)结果分析
1.两市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影响因素高度一致。根据表5和表6的因子载荷矩阵的信息可以看出,成都和重庆都在地区生产总值、城镇化率、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土地生产率、劳动生产率、劳均耕地面积、单位耕地面积拥有农机总动力七个指标有较大载荷,也就是在主成分中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指标。两市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影响因素高度一致,这充分说明成都和重庆近十年来经济快速发展,带动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长和农业集约化程度不断提高,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不断提升。
2.两市农业现代化发展呈现良性发展趋势。分析结果得知,经过10年发展,成都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要略高于重庆。成都在2013—2015年农业现代化发展陷入了低水平增长,重庆仅2013年现代化发展水平较慢。特别是成都在2016年、重庆在2015年实现了综合得分由负到正的转换,都实现了较快增长。成都市农业现代化水平综合得分从2010年的-4.5471提高到2019年的5.063,重庆市综合得分从-4.7124提高到2019年的4.9761,并且都是呈逐年递增的形式,说明从整体上看,成都和重庆农业现代化发展呈现良性发展趋势。
3.成都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引导种植结构更趋合理。成都除以上七个指标对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的作用非常突出外,在表4主成分中还可以看出粮经作物种植比与成都农业现代化进程密切相关,而同时期重庆粮经作物种植比这个指标却未对其产生影响,这说明成都立足全省,从供给侧发力,瞄准都市需求,引导种植结构调整更趋合理。成都粮经作物种植比从2010年的53.8846.12调整为51.3648.64,重庆从2010年的67.0132.99调整为59.7640.24。但是重庆人均谷物粮食仅241公斤,比全国平均水平低45.1%,其粮食产量严重不足,油料人均产量20.9公斤,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6.4%。
四、成渝农业比较优势测度及协同发展研究
2020年5月22日,川渝两地签署《建设成渝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强化成都与重庆“双核”引领作用,合力建设成渝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共同推动农业生产要素高效集聚,带动沿线、沿江、沿界农业协同发展。这说明成渝都市农业范围已扩大到川渝整个经济带。
本文拟通过规模比较优势指数,反映其相对于全国的比较优势,深入挖掘川渝主要特色农产品资源,科学分析成渝双城经济圈背景下的农业协同发展问题,为党委政府科学决策提供参考。通过聚焦农业规模优势分析川渝两地农业发展的比较优势与短板,找寻二者进行协同发展的突破口,最终形成成渝农业协同发展的新格局。本文采用四川省和重庆市2010—2019年的农业产值数据,通过测算规模比较优势指数来衡量区域内主要农产品的空间分布情况,对川渝地区整体以及四川省和重庆市的农业比较优势进行测算,反映其相对于其他地区的比较优势[3]。一是川渝农业规模比较优势指数长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二是川渝农业整体具有相近性。重庆与成都“双核”引领,合力建设成渝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虽然在农业发展方面有着良好的合作基础与合作空间,但同时成渝农业协同发展也面临一些突出问题。
(一)成渝有良好的协同发展的基础
1.国家战略加持将为成渝农业迎来重大发展机遇。成渝地区(四川省和重庆市两地全域)具有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区位优势。2020年1月3日,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提出,要推动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2021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这意味着除了东部沿海的三大城市群之外,成渝双城经济圈成为中国发展新的增长极。2021年11月,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成渝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建设专项规划》,围绕率先在西部地区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奋斗目标,提出了成渝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建设的总体要求、主要任务和推进措施。
2.科技资源富集支撑农业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成渝地区科技创新资源富集,创新成果丰硕,是我国西部高校、科研院所和科技人才较为集中的区域。据统计,成渝两地有普通高等学校122所,涉农高校和科研院所达66个。仅成都2019年农业科学领域研究经费支出就达7.96亿元,获得专利授权数154件。中国农业科学院都市农业研究所已落户成都,正在建设西南地区唯一国家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成为继南京、山西太谷、广州之后全国第四个。丰富的科技资源和创新成果,将支撑成渝带动西部、服务全国的都市现代农业硅谷和区域经济增长极。
3.打通对外国际运输大通道,农产品市场发展前景可期。交通曾是四川和重庆共同面临的大问题。2011年重庆“渝新欧”最早开通的中欧班列,沿途经过6个国家。2013年成都始发的“蓉欧快铁”开行,青白江区集装箱中心站已成为亚洲最大的铁路集装箱中心站,初步形成了陆路对外国际运输大通道。成渝虽然位于内陆,已形成向西、向南通道。一方面,通过中欧班列,货物可以通达欧洲腹地;另一方面,通过陆海通道,借助孟中印缅经济走廊,成渝可以直接连通印度洋。成渝空中航线可直达全球100多个城市,依托大都市,成渝农业可调配和利用的资源状况可实现“一日千里”。川渝产的猕猴桃、柑橘、莴笋、羊肚菌、火锅底料、调味品等特色农产品持续走出国门,2019年川渝共出口农产品约60亿元,川渝农产品市场发展前景可期。
(二)成渝农业协同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
1.成渝特殊的地理条件加大了协同发展的难度。基础设施直接影响城市群内部的连通性,是区域一体化发展最基础的支撑条件。成渝地区地理条件较为特殊,成渝地区两大中心城市之间的直线距离达到360公里左右,而长三角三大中心城市之间的直线距离最短只有180公里(上海-杭州),最长也只有300公里(上海-南京)。从基础设施的效率来看,成渝地区要明显低于长三角地区。这里用中心城市之间的高铁时间和发车频次来反映基础设施的效率。成渝之间高铁的日均发车班次只有100车次,而沪宁杭之间发车班次最少137车次(南京南-杭州东),最多达225车次(上海虹桥-南京南),前者只有后者的44%-73%。成渝特殊的地理条件加大了协同发展的难度。
2.农业产业基础相近,进行错位发展的难度较大。由于川渝两地之间长期协调机制不足、观念上还未从竞争意识转化为合作意识,成渝农业长期形成同质化发展与恶性竞争,都更倾向于发展类似产业,在农业主导产业上都是粮油、生猪、蔬菜等,优势产业涵盖柑橘(含柠檬)、中药材、泡菜调味品等。例如,成都蒲江与重庆长寿、奉节的柑橘产业;成都郫都川菜产业与重庆泡菜产业;
成都金堂黑山羊与重庆大足黑山羊等。
3.行政地位与经济实力、发展水平的不匹配使得成渝协调难度较大。重庆成为直辖市后,经济发展迅速,但是整体经济发展水平仍持续低于成都。2019年,成都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庆高40%左右。这种行政地位与经济实力、发展水平的不匹配使得成渝之间针对城市地位的竞争更加显性化,协同发展的沟通、协调难度也较高。
五、推动成渝农业协同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建立联动机制,发挥协同发展效应
推动成渝农业协同发展,必须打破行政界限、部门管理的壁垒。
1.川渝两地要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和新时代西部大开发等国家战略发展,联合向中央争取在政策、资金、人才等方面的支持。
2.统筹规划以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着力点,推动成都和重庆两个中心城市各自的都市圈建设,加快推进都市圈内部城际铁路网建设,构建同城化的通勤网络。
3.借鉴京津冀、长三角地区多年协同发展的经验,按照区域一体化思路,构建跨农民、企业、科技、资金等要素的农业全产业链条。
4.增强区域间农业市场的互补性,两地依托既有优势特色产业,协同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农业市场互认、互通和互监。
(二)注重科技投入,提高农业质量效益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农业现代化进程离不开科技的引领。
1.成渝共同建设农业科技协同创新服务平台,成渝地区虽然各自都在农业相同学科上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但横向协同较少,科研同质化严重,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资源的浪费,要支持成渝地区组建农业科技创新服务平台。
2.加快科技成果转化落地,依托成都和重庆农交所、科研院校等搭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平台,促进成果交易转化,将科技创新成果率先在成都、德阳、眉山等开展示范应用。
3.鉴于成渝特色优势农产品资源多分布在山区和丘陵,应共同组建粮油、蔬菜(食用菌)、茶叶、生猪(家禽)等创新团队,促进两地优势特色产业同研发共发展,激活山区和丘陵地区农业发展潜能。
4.积极探索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智能感知等前沿科学技术与传统农业技术的结合,构建未来智慧都市农业,提高劳动生产效率。
(三)转变经营理念,提升农业市场竞争力
政府、企业和生产者要转变经营理念,提升农业市场竞争力。
1.各方要主动转变发展观念,政府应首先选择成渝地区最具优势、最能体现自身特色,且在全国能够形成较大市场占有份额和具有影响力的特色产业与产品来集中力量支持本地农业企业通过IPO等方式做大做强。
2.狠抓农产品质量监管,从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营销等环节加大质量标准监管,并在生态适宜区积极发展绿色农产品,逐步强化成渝地区特色农产品国际质量标准体系认定,积极拓展国际市场。
3.鼓励和支持规模大、实力强的农业龙头企业抱团打造成渝优势农业特色品牌,提升成渝地区特色农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中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丁长清,慈鸿飞. 中国农业现代化之路[M].商务印书馆,2000.
[2]蒋和平,黄德林. 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的定量综合评价[J].
农业经济问题,2006,27(002):87-91.
[3]赵颖文,许钰莎,李晓. 成渝地区农业比较优势测度及协同发展对策研究[J]. 中国西部,
2020(4):46-55.
作者单位:国家统计局成都调查队
编辑:张涵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