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遵义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分析
赵宏杨 张永进
摘要:做好就业工作,不仅是经济工作的重点任务,也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当前,我国高校大规模扩招后毕业生逐年递增,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突显,就业形势复杂严峻。本文采用走访调研及电子问卷调查方法,对今年遵义高效毕业生就业形势与环境、供需关系状况、就业创业特点和成效进行阐述,从促进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对策与措施方面提出了观点与建议。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就业与创业;对策
中图分类号:C812
文献标识码:A
今年,中央首次将就业优先政策置于宏观政策层面,旨在强化各方面重视就业、支持就业的导向。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就业总量压力不减、结构性矛盾凸显,新的影响因素还在增加,再创新高的应届高校毕业生规模让就业形势面临考验。为了解遵义市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国家统计局遵义调查队于今年5-6月对遵义医科大学(含一所二级独立学院)、遵义师范学院、遵义医药高等专科学校、遵义职业技术学院、贵州航天职业技术学院五所高校以及遵义市就业局、人力资源市场等相关部门进行了走访调研,并在各高校随机抽取部分应届毕业生进行了电子问卷调查,共收到1505份有效问卷。根据调查结果来看,各高校应届毕业生就业服务指导工作开展有序,各项就业指标总体良好,就业继续保持稳定,呈现稳中有升的势头。
概况
1.就业
(1)就业形势总体严峻,但各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工作正有序、稳定开展。遵义市今年高校应届毕业生总人数18935人,截至5月底的统计数据显示,应届毕业生已实现就业7451人,就业总数相对毕业生总数占比不足四成,仅为39.35%;已与就业单位签约的毕业生6958人,签约数相对毕业生总数占比36.7%;未与就业单位签约毕业生493人。据调查结果显示,80.75%的受访者认为当前形势严峻、就业难,12.39%的受访者认为形势正常,4.73%的受访者认为形势较好、容易就业,2.13%受访者表示不了解就业形势。
(2)从不同学历的毕业生就业情况来看,大专、高职学历毕业生先于同届本科、硕士毕业生签约就业。截至5月底,今年遵义所有高校应届毕业生中,大专高职学历毕业生的就业率为69.5%,本科就业率为21.6%,硕士就业率为18.3%。由于大专院校毕业生第三学年就普遍开始实习或就业,而本科或硕士毕业生就业高峰期集中在6-9月,因此在本调研开展期间,调查结果暂时呈现出学历越高、就业率越晚越低的现象(由于遵义医科大学硕士生和本科生就业受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考试规定的特殊性限制,导致目前本科和硕士生就业率和签约率不高)。
(3)今年就业趋势略好于往年。本科院校以签约率最低的遵义师范学院为例,2018年5月底本科生签约率为9%,今年同期签约率为10.1%;专科院校以贵州航天职业学院为例,2018年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在该校校招51人,截至5月底,今年已实现71人入职,同比增长约40%。专科院校中目前就业率最低的是遵义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截至5月底就业率和签约率分别为45.24%和40.81%。
(4)大部分毕业生倾向于回到家乡就业。在1505名受访者中,有1318名毕业生是贵州省生源,占调查总量的87.6%,187名毕业生来自24个省(直辖市、自治区);有776名毕业生表示最理想的工作地区是自己的家乡,占调查总量的51.56%;有404名毕业生表示最理想的工作地区是省内地级市,占比为26.84%;有281名毕业生选择的理想工作地区是北上广等经济发达地区,占比为16.87%;44名毕业生选择的理想工作地区是需要支援的贫困地区,占比为2.92%。
(5)大部分毕业生就业选择倾向于稳定单位。问卷结果显示,有882名和351名毕业生希望进入机关团体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工作,占比分别为58.6%和23.32%,仅有33名毕业生选择自主创业,占比9.9%,民营企业和外商、港澳台资企业分别仅为3.39%和2.26%。从334名已签约的毕业生所签约的单位性质来看,机关团体、事业单位签约182人,国有企业签约62人,民营企业签约77人,外商、港澳台资企业签约3人。1132名受访者表示会从事所学专业相关的行业,占比75.22%,160名受访者表示不会从事与所学专业相关的行业,占比10.63%。
(6)应届毕业生求职途径。获取招聘信息的途径主要有招聘会(82.06%)、招聘网站或广告(82.59%)、亲戚朋友介绍(21.66%)、导师推荐(17.08%)、联系就业服务机构(29.57%)、直接联系雇主或单位(18.94%)等。
(7)越来越多的应届毕业生遭受就业歧视。在求职过程中仅24%的毕业生没有遇到过限制及歧视,就业歧视主要有学校歧视(30.3%)、性别歧视(25.18%)、户籍歧视(19.14%)、样貌歧视(12.82%)、身体状况歧视(9.57%)。
(8)高校对毕业生就业的指导力度不够、效果不好。调查结果显示,1184名受访者参加了所在高校举办的就业指导、职业规划和与企业沟通等活动,其中有627人认为所在学校虽然举办了活动,但效果不好(占比41.66%);279名毕业生没有参加过相关活动(占比18.54%);557人认为学校安排活动效果较好(占比37%)。
同时,受访者中认为高校的就业指导等举措非常实用的为203人(占比13.49%),认为比较实用的为584人(占比38.8%),认为一般的为625人(占比41.53%),93人认为不实用(占比6.18%)。
(9)就业签约质量较好。一是签约薪酬水平比较合理。324名已签约的毕业生中,签约薪酬在3000元以下的有69人(占比21.3%),3000-3999元的有81人(占比25%),4000-4999元的52人(占比16.05%),5000-5999元的9人(占比2.78%),6000及以上的24人(占比7.41%)。二是签约单位社会保障情况覆盖率较高。324名已签约的毕业生中,有262名签约单位有社会保障(占比80.86%),18名签约单位无社会保障(5.56%),44名不清楚签约单位是否有社会保障(13.58%)。三是签约工作与所学专业相关程度较为密切。324名签约毕业生中,有231名(占比71.3%)毕业生签约工作与所学专业完全相关,77名(占比23.77%)部分相关,仅有13名(占比4.01%)毕业生签约工作与所学专业不相关,还有3名(占比0.93%)不确定是否相关。
2.创业
(1)毕业生创业人数少、创业效果不佳,自主创业与所学专业相关度低。受访者中,大学期间创业或准备创业的毕业生仅有88人,占调查总量的5.85%。其中5名毕业生创业成功,20名创业失败,46名创业略有成效,17名自主创业刚起步,暂无成效;88名在校创业的毕业生中,有73人(占比82.95%)自主创业方向与所学专业相关度低,仅有12人(占比13.64%)与所学专业相关度高。
(2)当地毕业生对创业政策知晓度不高,政策对大学生创业扶持力度不够。88名自主创业的毕业生中,有33名认为当地对高校毕业生扶持政策力度不大,41名毕业生不清楚当地对高校毕业生的创业扶持政策;他们认为大学生创业优惠政策需要改进的方面按重要程度排序,依次是加强资金支持力度、简化审批手续、加强场地支持力度、加强政策宣传、完善税费支持政策。
(3)大学生创业,缺乏资金是突出表现。自主创业毕业生中,只有6.82%的毕业生获得了政府政策性借款,12.5%的毕业生获得了创业专项资金,13.64%的毕业生无创业资金,其他毕业生创业资金主要来源于自筹或家庭出资、合作伙伴出资、银行商业贷款等。
慢就业是指大学生毕业后既不马上就业也不继续深造,而是暂时选择游学、支教、坐考、在家陪父母或者创业考察等多种形式,慢慢规划自己今后职业发展方向的现象。由于近年来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求职预期不稳定,越来越多的毕业生偏好于行政事业单位招考、优质央企国企招录、特岗教师、选调、医生职业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考试等选择,造成了“慢就业”。
2.学历提升报名人数增加
受就业预期和市场因素影响,未就业人群构成中,越来越多的毕业生准备读研和留学,因此造成深造通道拥挤。以遵义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为例,今年该校专升本报名人数为2376人,占毕业生就业人数3950人的60.15%。与此同时,全省统招专升本计划名额减少,与2018年相比减少2000人。
3.省外用人单位需求和毕业生就业外流供需不平衡
近年来,参加各类专场招聘会或双选会的外省大中型企业越来越多,提供的待遇和上升空间都较好,但愿意出省工作的毕业生少,愿意留在本地和家乡的多。如遵义师范学院近年来年均不超过300名毕业生在外省就业。
4.中小城市就业更受欢迎
一线城市不再是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首选,大学生就业时更多地是根据喜好选择城市。在受访大学生中,只有281人选择去大中城市就业,776人选择回家乡就业,404人选择在贵州的其他城市(非生源地)就业。
建议
1.从大学毕业生的角度
(1)有意识地提高自身整体素质。很多大学生平时只关注文化课知识的学习,不注重自身综合素质的提升,很少参加各类社会实践和各种团体活动,造成了有知识有理论,但动手实践能力不强,应对工作岗位的能力不足的状况。
(2)心理素质和工作适应性需要提高。地方高校的毕业生普遍具备吃苦耐劳的优良秉性,但人际交往能力欠佳,面向社会时适应能力不强。
(3)扭转传统就业观、择业观存在的偏差。现在越来越多的95后在选择工作和城市时比较“任性”,过度追求专业是否对口。要有正确恰当的就业期望,树立“先就业、再择业、再创业”的就业意识。
2.从高校的角度
(1)将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结合起来。不断调整专业和课程设置,努力提高办学水平,高等教育中的应用型学科要注重学以致用,使大学教育与社会需求相结合,培养适销对路的人才。
(2)把握人才需求,助推毕业生尽快就业。要推进毕业实习,开展好各类实践活动。针对不同的专业和不同层次的学历,有针对性地联系好实习基地或实践单位,让学生在实习和实践的过程中掌握工作技能,提升就业能力。
(3)切实有效地做好就业服务指导工作。目前高校重课堂教学和知识传授,轻实践教学和能力培养。就业指导课作为纯理论课,方法和手段单一。就业指导的内容大多还停留在对就业政策的介绍、当前就业形势的分析等,缺乏职业理想教育和创业教育,因此高校要尽快建立好一支专业正规就业指导教师队伍来满足新时期毕业生对就业指导工作的需求,做好就业服务指导工作。
(4)做好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学校在关注就业率的同时,要将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作为就业工作的重心,根据就业形势的发展、社会的需要和学校自身的定位,结合学校的德育工作、社会实践活动,开展好职业生涯规划。逐步强化学生的职业意识,培养学生职业道德,让毕业生更贴近社会需求和企业用人标准。
(5)积极运用“互联网+就业”的新模式、新手段,为毕业生提供便利优质服务。借助手机APP、微信等新媒介,多渠道精准推送就业信息,实时发布就业创业政策、就业动态和岗位需求资讯等。
3.从用人单位的角度
用人单位要树立科学的人才观,根据自身规模、性质、发展状况和岗位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用人需求,制定合理的选人标准,减少用人门槛设立。一是尊重人才成长的规律,转变过分看重工作经验的观念。二是减少各种限制和性别歧视、样貌歧视、地域歧视、学历学校歧视和健康歧视等,努力维护就业市场的公平竞争环境。
4.从政府的角度
(1)加大人事制度、户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淡化户口对劳动力市场供需双方自主选择的约束,建立完善的与毕业生就业创业相关的社会保障制度,成立专门的未就业毕业生管理部门,促进毕业生就业。
(2)提供优惠政策,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小城镇或农村就业。通过城市社区和农村基层岗位补贴、助学贷款代偿资助、考研究生、考公务员加分等政策引导鼓励毕业生去基层工作。
(3)政府应当创造与维护好就业市场的一体化与公平的就业环境。改变在大学生等特定群体就业方面所采取的相互分割、头痛医头的政策取向,将注意力、财力和行政强制力等转移到努力创造与维护公平的就业市场竞争环境上来。为此,要尽力消除各种就业歧视,以公平就业与能力优先,要规范劳动就业市场,强化对劳动者就业的监管,消除各种不正当竞争行为。
(4)做好产业融合,激发大学生“双创”活力。近年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已经深入校园,高校毕业生成为了社会创业中的生力军。在科技自主创新方面,大学生创新能力较强,但是不少双创项目缺乏产业融合、项目支撑,见效慢甚至成果难以转化为效益。因此,政府应该重视“双创”在高校和科研院所、企业三个领域的有效融合,让双创成果更好地走向市场,以市场主体活力来催化培育发展新科技动能。
(5)政府要细化并落实好大学生创业的扶持政策。在走访高校过程中,不少师生反映尽管政府已经制定了很多鼓励大学生创业的扶持政策,但大多为宏观政策,并没有固定的标准,导致政策实际执行偏离轨道,政策落实情况不好,如团委、工会、人社、就业、民政和妇联等部门都有毕业生就业扶持政策和具体行为,但是各单位之间欠缺协调互联机制,缺少牵头、总揽单位,难以将具体的扶持行为做到系统化发力,达到真正广泛扶持的效果。
作者单位:国家统计局遵义调查队
DOI:10.13561/j.cnki.zggqgl.2019.08.021 编辑:田佳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