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单元教学不需要“单元导读课”
(2020-08-23 11:09:14)
语文单元教学不需要“单元导读课”
在统编版语文教材全面实施的背景下,借鉴高中语文新课标的精神,在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教学中,尝试并且实施单元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但是,有的单元教学设计没有采纳学习任务群的理念,在执行逐篇课文教学的基础上,增加了所谓的“单元导读课”,误导了一线教师。
语文教学中应该摒弃“单元导读课”。单元教学设计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讲究实际的学习效果。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实际教学中,单元导读课是不存在的。一是因为数学、物理等学科,学生在学完本单元内容之前,是听不懂老师讲解的“导读课”,只能是在“听天书”,不可能从单元导读课中学会什么的。多数学科的单元教学设计,还是应该按照学科知识由浅入深、按部就班地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开始,按照教材的内容编排顺序从旧知到学习新知。英语的单元起始课估计更行不通。二是语文学科则根本不需要单元导读课。如果需要,也是老师的一厢情愿,因为单元导读课与学生阅读素养、写作素养的形成和提升没有一丁点的帮助。这种单元起始课是上给老师们听的,因为讲起来特别酷!但是,导读课与学生的语文素养无益。因此,对大部分学科来说,培养学生的单元意识、整体意识,应该从单元小结课或复习课入手。如同一个人在陌生的地理环境中没有办法找到近路(捷径)一样,在学生知道了学科知识的“东西南北”之后,从有可能在他人的引导下,找到自己的近路(捷径)。如引导学生画单元的知识树等,引导学生实施学科阅读等。
从实践的层面看,单元导读课是没有必要的。其一,读书是自主学习的主要途径,基本上没有什么简便省力的方法可言,也没有什么捷径可走。其二是每个人都有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适应所有人的读书方法是不存在的。这种读书的方法可能只适应于这一部分人,而不适应于另一部分人。著名学者胡适认为读书的习惯重于方法,“青年人要读书,不必先谈方法,要紧的是先养成好读书、好买书的习惯。”其三是95%的学生是能够自主读懂课外书籍的,根本不需要别人的帮助。不能因为5%的学生没有阅读的经验而让100%的学生都学习怎样阅读。5%的学生没有自主阅读经验的报告原因是什么?是没有自主阅读的实践!放手人学生去自主阅读,用不了几个课时,学生就在阅读实践中学会阅读了。其实,《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早就明确了语文课程的“实践性课程”性质。“课标”阐述了语文课程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性课程的基本理念,指出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语文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爱读爱写、组织学生多读多写,在大量的阅读和写作的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言文字的规律,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为此,“课标”还特别强调,要“改变机械、粗糙、繁琐的作业方式”,要“善于通过专题学习等方式,沟通课堂内外,沟通听说读写,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学习语文,学会学习。
从理论层面看,单元导读课束缚了学生的个性化理解,阻碍了学生批判性思维的萌生和发展。单元导读课主要是担心学生的阅读达不到教师的设计要求,进而由教师阐述主流的观点和评价,但这并不是学生的单元体验和感悟,往往遮蔽了学生的个性化理解。《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并且“要防止用集体讨论来代替个人阅读。”“课标”强调“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旨在鼓励学生有自己的独到体验和见解,培养学生独立地、创造性地进行阅读,为学生的成为新时代需要的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如果教师的在单元导读课中仅是展示早就准备好的教案,学生就只能被老师牵着鼻子走,只能完全认同老师“权威”答案,不可能有自己的独立思考。在习惯了“大合唱”的课堂里,学生不能成为自己阅读、理解课文的主体,就不可能有自己的独立见解,学生的个性化怎么形成和展示?我们期盼的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新天赋从哪里来?
统编版语文教材的实施,让学生有更多机会读书,读整本的书,是其目的之一。对身为母语的语文单元教学来说,删去“单元导读课”,节省出课时让学生自主阅读,大有裨益。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