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主体”应该是新时代师生关系的基础
(2020-06-21 18:19:45)
教育哲学理论认为,教师和学生的主体间性关系是现代教育中师生交互关系的本质。新时代教育的特点是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不仅是学习知识的主体,而且是获得综合技能的主体,还是参加考试的主体。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不能有任何人取而代之。因此,教育过程应该是一种主体间性活动的过程,师生主体间的双向或多向交互活动构成了课堂教学过程的核心。师生双主体观点是在承认教师主体地位的同时,认可学生在课堂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千方百计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关注学生个人主体性的发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作为组织施教活动主体的教师与作为主动学习知识技能主体的学生之间的关系是平等或相对平等的,这种平等的交互关系,既有助于学生内在思维向外在实践的转化,又有利于学生人格和精神的升华。
在新时代背景下,强化师生双主体理论是课程改革和课堂教学改革的需要。中国教育史实际就是一部对课堂教学中师生关系的研究史。古代对话式教育中的师生关系是相对平等,老师也非常关注师生之间的互动,追求的是教学相长。自班级授课制在我国普及之后,教师逐渐成为了课堂的中心,统率着学生的学习和课堂教学安排,关注的是教学目标的教授,学生必须服从老师。到上世纪80年代初期,上海市特级教师钱梦龙提出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三主”导读教学模式,之后“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被拓展成为课堂教学的基本原则。相对“教师中心”来说,“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无疑是课堂教学改革迈出的一大步。进入上世纪世纪90年代,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推进和现代教育思想的不断渗透,教育领域引入了主体间性的概念及观点,尝试以主体间性为原则构建课堂中的师生关系,提出了“教师和学生双主体”的观点。双主体间的师生关系是一种平等的交往关系、公共关系和契约关系,以契约保证师生在交往中履行相应的责任、权利和义务。相对于“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师生关系,双主体间的师生关系又是课堂教学改革进一步深化的标志。
一是“师生双主体”理论更有利于推进课程改革。在 “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原则指导下,教师的“主导”行为责任不明确、边界不清楚,很难操作,课堂教学秩序难以控制,容易出现两个极端,或者是教师“主导”得过多、过细,侵占了学生主体的时间和空间,或者是教师彻底撒手,任学生自主活动,使得教学效益大打折扣。新课程改革提倡学生进行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突出任务导向真实情境的创设,培养学生的知识获取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和思维认知能力。在这种新时代的课堂教学中,必须明确界定教师“教”的边界和学生“学”的内涵,让教师集中精力搞好“教”的工作,为学生的任务导向式学习、项目驱动式学习提供最优化的情境创设,为学生的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提供充分的时间和空间,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
二是“师生双主体”理论能够启发师生成为责任主体。课堂教学活动既然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构成的,两个活动主体就应该明确各自的责任。教师肩负着“施教”的职责,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陪伴者和促进者,如营造和谐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给学生提供学习的抓手,促使学生自己完成学习任务目标,而不是越俎代庖。学生是职责是“学习”,是自己读书(不能是“听书”),自己去感知、去观察、去比较、去分析、去归纳,去建构,以便理解内容,获取知识,形成能力。一线教师最厌烦的一句口号是“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因为它混淆了师生的职责,导致学生只等着老师来“教”,自己却是在被动地“等待”。如果把“没有教不好的学生”改为“没有学不好的学生”,就能够进一步强化学生的主体责任,明确教师为其提供优质服务的义务和责任,还体现了教师对学生自主发展的信任和期待。
三是“师生双主体”能够拉近师生的心灵距离。作为生命个体和交往中的生命主体,教师和学生都有着自己独特的人格。“师生双主体理论”强调师生内心的、情感上的交流,依靠移情、对话、理解、关怀使师生的交往进一步深化、融合。教学应该是师生人格的相遇与认识上的契合,是师生心灵交流和思想碰撞的过程。这样的教学过程,应该充满尊重、平等、爱护和体谅,而不是刻板的、苛求的、冷酷无情的。在“师生双主体”理论指导下的课堂里,教学不仅是知识情境的呈现和知识的学习,而且学习成果、思想和精神的分享。师生关注的不仅是学习成绩的提升,也包括学生的思维发展和精神成长。实际上,不把知识学习放在第一位,并不会影响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因为无数教学实践表明:理想的学习成绩往往是师生情谊的副产品。
四是“师生双主体理论”能够助推教学相长。师生双主体理论要求,把视野转向教学活动中人的主体性和主体作用的充分发挥,把培养和发挥人的主体性看成是课堂教学的基本规律和基本遵循,更多地强调学生主体性的开发和发展,强调教师主体性与学生主体性的协调和统一。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是促进课堂上学生主体作用发挥的关键,教师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其主体意识,学生才能主动地去探索,去创造,为自己的成长创设更优化的学习环境和条件。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人,是课堂学习过程中发挥主要作用的主体,教师作为引导者、组织者、陪伴者和激励者,其职责是为学生创设发挥主体作用的学习探索问题情境,引导他们充分发挥主动性与能动性,在创造性地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全面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同时,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也充分体现了教师主体的生命价值,增强了教师驾驭课堂教学的本领,逐步接近教学相长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