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实践活动情境”中的“情境”之探讨
(2020-05-24 19:15:44)
2018年1月,随着《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7年版)》和各学科课程标准的颁布,“情境”成为了高中教育领域的热词、关键词。“情境”一词在“课程方案”中出现了2次,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先后出现了35次。2019年6月19日,国务院印发《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该文在“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中提出:“积极探索基于情境、问题导向的互动式、启发式、探究式、体验式等课堂教学”;在“深化考试命题改革”中提出:“创新试题形式,加强情境设计,注重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增加综合性、开放性、应用性、探究性试题”。因此,作为高中教师,必须认真学习、吃透这些文件的内容和精神,在课堂教学和指导考试中把握好“情境”教学。
1.对“情境”解释有多种。《辞海》的解释是“一个人在进行某种行动时所处的社会环境。是人们社会行为产生的具体条件。”《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情景,境地。”《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的解释是“指某一段时间和空间许多具体情形的概括”。一般的说,情境就是指具体的场合或境地。
2.杜威最早运用了“情境”。“情境”一词最早由美国教育家杜威运用在了教育学领域,认为“思维起于自己直接经验的情境,好的教学必须能唤起学生的思维”。思维起于直接经验得到的疑难和问题,目的是把“模糊、疑难、矛盾和某种纷乱的情境,转化为清晰、连贯、确定和和谐的情境”,以便克服困难,解除疑虑。上世纪50年代,保加利亚心理学家洛扎诺夫创立了“暗示教学法”,把情境教学推进了一大步。1978年起,我国的著名语文特级教师李吉林老师提出情境教学法,并且进行实验和推广。
3.高中语文新“课标”中的情境。“情境”一词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先后出现了35次。“课标”对“语文实践活动情境”做出的解读是:“真实、富有意义的语文实践活动情境是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形成、发展和表现的载体。语文实践活动情境主要包括个人体验情境、社会生活情境和学科认知情境。”
“课标”中强调的“真实”,其一是要求情境必须符合学生的日常生活现实,其二是情境必须基于学生的已有经验,并且进一步唤醒学生充分利用这些已有的生活经验。其三是必须符合学生的情感需求,真正起到对学生的激励、唤醒和鼓舞等作用。
“课标”中强调的“有意义”,其一是要求情境必须符合语文的特点和内容,其二是情境要融合着适合学生实际水平的问题和任务,激发起学生进行思考并完成这些任务的需求,其三是情境能够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语言能力、思维方法等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
情境写作中“真实、富有意义”的“情境”,突出强调了写作的方向性和规定性。即在写作时,需要针对材料的情境内容和意义进行思考,表达自己的看法,也就是一定要根据“情境”进行写作,不能脱离材料的内容及含意而任意发挥。”
4.对“课标”中三种“情境”的认识和理解。“课标”中的“个人体验情境”,是指“学生个体独自开展的语文实践活动,如在文学作品阅读过程中体验丰富的情感,尝试不同的阅读方法以及创作文学作品等”,该情境体现的是学生的个人取向,即学生个人的自我关注、自主理解等。比如,阅读《四世同堂》,学生可以对主要人物形象进行个性化的理解和界定(形成文字材料,写作练习)。
“课标”中的“社会生活情境”是指“校内外具体的社会生活,强调学生在具体生活场域中开展的语文实践活动,强调语言交际活动的对象、目的和表方式等”。该情境体现的是学生的社会取向,即学生作为社会一员的责任、关注、理解、倾向和行动等。比如,阅读《四世同堂》,学生需要形成这样的共识:日本侵华战争的残酷性;个人的命运与整个民族的命运息息相关;在强大敌人面前,偷生=自取灭亡;家族观念存在着一定的消极因素等(形成文字材料,写作练习)。
“课标”是的“学科认知情境”是指“学生探究语文学科本体相关的问题,并在此过程中发展语文学科认知能力”。该情境体现的是学生的学科取向,即学生所学到的语文知识、能力以及形成的学科素养。比如,阅读《四世同堂》,学生需要学习小说中“宏大主题的微观化处理”手法。即以小见大、见微知著,可以集中在对北平市民生活的凸显、对历史和战争的虚化处理两个方面去深入体会(形成文字材料,写作练习)。
语文知识是在特定情境中产生的,那么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学习也应该在一定的情境中进行。情境是知识与背景、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媒介和桥梁,情境化是语文知识转化为语文核心素养的必经途径。融合在具体情境中的语文知识是“活”的,离开具体情境的语文知识则是“死”的。
语文实践活动情境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抽象的,如观念的、想象的、情意的、问题的,也可以是具体的,如实物、动作、环境等;可以是真实的,也可以是虚拟的;可以是学校的,也可以是日常生活的。不论哪种情境,其目的都是为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学生的有效学习和深度学习服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