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小学语文深度学习的策略

(2020-05-07 20:59:28)

 

            小学语文深度学习的策略

 

有人说,深度课改的本质是深度学习。那什么是深度学习?深度学习就是让学生不再只是知识的传承者和消费者,而要成为知识的创新者和贡献者;深度学习应该是能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学会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进而具有批判性思维的一种学习,它是有效学习的必然要求。而这样的学习在我们的小学语文课堂学习中是难能可贵的,也是我们作为一线教学工作者孜孜以求的。有人说,要求小学生进行深度学习有些太苛刻了,他们的能力毕竟还很欠缺,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按部就班地进行思考和练习就不错了,还谈什么“深度学习”。其实不然,正因为小学生(特别是中、高年级学生)还处在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发展的关键期,所以更应该注重思维能力的培养,通过我们的课堂教学行为,促进学生进行深度学习,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学会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成为学习的主人,而不是教师手中的牵线木偶。

基于这样的思考,笔者对小学语文课堂中的某些现象进行了反思与分析。

 

一、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一些现象及分析

 

(一)表演代替体验,课堂成了舞台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经过多年的课改,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已不再像昔日那样封闭、呆板,它已经逐渐变得更加开放,更加充满活力。这本是一件好事,但正所谓“过犹不及”,语文课堂上的一些现象正愈演愈烈,有一些教师片面追求活跃的教学气氛,片面追求让学生快乐学习,把课堂变成了群英荟萃的舞台,而不再是师生学习交流的平台。课堂无限开放,语文教学中出现了过多的非语文活动。例如,有的教师在语文课堂上热衷于游戏、表演;有的教师在语文课堂上热衷于实验、操作;有的教师热衷于让学生叠纸、绘画、唱歌等等。这些活动虽然使语文课堂表面上看起来热闹非凡,但由于有很多活动游离于对文本的理解和运用之外,加上有十分耗时,实际上成了一种浅层学习、低效学习,甚至是无效学习。

(二)课堂走向“两极”,学生成了傀儡

新课程理念强调,“教师是学习的主导,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在课堂教学实践中,一些课堂的师生关系并非如此和谐,尤其是在有些课堂上出现了“两极”现象。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师俨然成为了“这场演出”的“总指挥”,而学生好像只是老师手中的牵线木偶。一“极”是课堂上问题设计极多极碎,限制了学生思维。由于课堂中老师设计的问题太过细化,学生表面上好像围绕着教师的问题在不停地思考,但事实上这必然导致一个后果,那就是学生一直在遵循教师的思维,丧失了对文本富有个性的解读,长此以往,必将导致学生思维僵化、呆板。二“极”是教学过程极其开放,学生无所适从。有些语文课堂上流行这样的语言:“请选择你喜欢的段落读一读!”,“选择你喜欢的方式读一读这一部分文字!”,“和你的周边同学交流交流!”……由于指令过分开放,加之教师引导功力不够,课堂上乱象丛生:不少学生只读最简单的一段,唱读、乱读,胡乱交流……当然也可能很多学生确实是奉命而为,但因为自身能力所限,他们的选择没有深度,游离于文本重点之外,于是,教师开始进行干预,课堂在表面“自主”之后又重新归于“专制”。这样的课堂无疑是低效的,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能力的成长也无疑是低效的。

(三)形式重于实效,课件成了主角

课件可以增强课堂氛围,提高学生兴趣,拓宽知识视野,扩充教学容量,但它毕竟只是教学的辅助手段而不是教学的主角。然而,近年来在小学的语文课堂上,某些老师却过分依赖多媒体的使用,仿佛使用课件成了课堂内容丰富、教学手段先进的标志,尤其是每当开设公开课或示范课的时候,几乎无一例外必然会使用课件。然而不当地、过度地使用课件也是后患无穷的。这种不当和过度主要表现为:有些课件信息超量,学生被“丰富多彩”的内容包围,迷失了学习的重点;有些课件设计太“周到”,学生只能接受已有的问题和“标准答案”,思想被僵化;大量的动画和音响,让学生眼花缭乱,失去了关注的焦点……我们的课堂永远应该以文本和学生为主角,是否使用课件应该根据文本及课程特点的需要,而不是让它变成形式主义。

……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值得我们关注的问题还有很多,不再一一赘述,正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这些乱象,呼唤我们的语文教学要从无效、低效走向有效、高效,呼唤我们要积极发展学生的深度学习。笔者结合近年来的语文教学实践,对如何促进小学语文课堂中学生的深度学习做了一些思考。

 

二、促进小学语文深度学习的策略

 

(一)精心设计,助力课堂充满“磁力”

精心的教学设计是让一堂语文课变得精彩,让课堂充满“磁力”的保证。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不仅要注重挖掘文本的内涵,还要满足学生的童心需求,从而激发学生的深度参与和深度思考。

以苏教版五上《清平乐·村居》的教学设计为例,一般我们教学诗词时,总是先释词、释句,然后引导通晓诗意,理解诗情。然而在这种灌输式的教学下,学生的所学是被动的,是浅显的,缺乏了自己对诗歌内容的个性认识,印象必然是不深刻的。而我们在教学设计的时候,可以注重引导学生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发挥想象,体悟情境,品味语言。比如当讲解到“醉里吴音相媚好”这一句时,可以这样设计:读着这一句,你仿佛看到翁媪在干些什么,彷佛听到他们在说些什么呢?这样课堂上同桌同学可以边想象边进行分角色模拟表演。在一对翁媪温情的“家长里短”中,学生轻而易举地理解了何为“相媚好”,诗人又是因何而“醉”。

儿童与生俱来充满了好奇心和创造力,如果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满足了学生的心理需求,激活了学生的学习需要,何愁学生不自然而然地走进深度学习呢?

(二)优化练习,保证教学注重实效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练习,是指教师为帮助学生读懂文章内容,了解文章主旨,感受表达方式,掌握学习规律和方法,理解积累语言而精心设计的听、说、读、写的语言实践活动。它是学生理解知识、形成技能、培养情感的有效途径。因此,教师必须高度重视在课堂教学中优化练习设计,在有限的空间和时间里保证练习实效。

如何优化练习的设计?我觉得可以通过三个方面来实现:一是贵精不贵多,练在关键处,练在正当时,以此缩减练习时间,提高课堂实效;二是精心设计练习内容。既然要贵精不贵多,那么精心设计练习内容就成了必然选择。练习要抓住学习的重点和难点来设计,要紧扣学习的目标,注意训练的梯度,当然还要善于推陈出新。第三,要注重训练的反馈。虽然课堂时间极其有限,但却不能忽视练习的反馈,既然练了,那练得怎么样?是否已达到练习的目的?重视练习的反馈也有助于调整和优化下一步的教学设计。

(三)分层评价,激励思维深度发展

“学生学习的重要收获来源于经常向学生提供有关他们学习的反馈,尤其是当反馈包含了可以引导学生不断努力的具体意见时。当反馈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而非最终成果时,反馈就会极大地促进学生学习”。也就是说,教师要注重学生学习中的过程性评价和生成性评价,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展并及时给予反馈,进而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状况调整他们的学习策略。这在促进学生学习过程中思维持续发展和深度发展是有着很重要的激励作用的。然而,我们的语文教学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学习能力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面对不同层次的学生个体,我们应该有分层评价的意识,要关注差异,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标准进行评价,以期在积极的评价激励下每位学生都能在课堂上乐于思考、乐于表现,从而逐渐达到引领大部分学生实现深层学习的目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