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程的综合性是个“伪命题”
(2018-03-18 11:53:46)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把语文课程的性质定义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相比2001年的“实验稿”来说,明确了语文课程的性质,是个进步。但是,把“综合性”定为语文课程的性质,却是不妥当的。
一、语文课程不存在综合性,或者其综合性不明显。
首先,从“综合”的含义来看。“综”是总聚,集合;“合”是会集,汇聚。第六版《辞海》对“综合”的解释是:“将不同类别的事物归在一起;种类、性质不同的事物组合在一起。如综合考察,综合大学,综合各方面意见。”(缩印本第2558页)。因此,“综合”即将不同种类、不同性质而有关联的事物组合在一起,合并成为一个整体来对待。可是,静下心来想想,语文课程是把“听说读写”组合起来了,如果这就算具有“综合性”了,那么“人”就也具有综合性了,因为“人”把头、躯干和四肢也组合在一起了。
其次,从语文课程的内容看。如果“综合性”是指语文课程的内容,如“识字与写字、口语交际、阅读,写作”等的话,请问,那还是语文课程独有的性质吗?比如数学课程就包含了“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概率与统计、综合与实践”四个领域的内容,不也具有“综合性”了吗?
如果语文课程的综合性是指课程群的话,如语文课程由教读课、自读课和习作课(写话、写作)等组成的话,那也不是语文所独有的性质,如物理课程就包括概念课、规律课、实验课等。
第三,从语言形态来看,汉语也不属于综合型语言类。
二、“课标”本身没有对“综合性”的解读。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没有对所谓的“综合性”教学解读或者阐述。
首先,课标中有对“实践性”的解读。如:“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多读多写,日积月累,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这就说明,语言文字存在与生活实践当中,学习文字的
其次,课标中只有对“综合性学习”的解读。如:“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生活实践的紧密结合。”“综合性学习既符合语文教育的传统,又具有现代社会的学习特征,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应该积极提倡。”
“综合性学习”主要是指学习方式、内容的沟通和整合,
这是无疑正确的。但是,如果仅从学习方式、内容的整合角度来定性语文课程的性质,就失之偏颇了。
三、“综合性”不只是语文课程的性质。
从其它学科的“课程标准”来看,有的学科课程也具有综合性。如《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明确指出“课程性质”包括“综合性”,并且做了如下的解释:“有机整合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和国情等多方面的学习内容;与初中学生的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紧密联系;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知识的学习、能力的提高与思想方法、思维方式的掌握融为一体。”
《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对本课程的“综合性”做了如下的解读:“地理环境是地球表层各种自然和人文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成的复杂系统。义务教育地理课程初步揭示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复杂关系,从不同角度反映地理环境的综合性。”
《历史课程标准》对本课程“综合性”的解释:“注重人类历史不同领域发展的关联性,注重历史与现实的联系,使学生逐步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对历史和社会进行全面的认识。”
《上海市中小学劳动技术课程标准》对本课程“综合性”的诠释:“劳动技术是一门融科学、技术、人文于一体的综合课程,它涉及生活、工农业生产的众多领域,还融合了社会、经济、法律、伦理、环境等内容。它需要学生运用数、理、化、生、美等多门学科的知识,通过技术活动,实现知识内化,提升综合应用的能力。”
四、对语文课程性质的界定,应该从“课标”对语言文字的定义上入手。“课标”中指出:“语言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文字的运用,包括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的听说读写活动以及文学活动,存在于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从这两句话中,就可以概括出语言文字具有无所不能的“承载性”。
语文课程的核心是语言文字及其运用。语言文字的突出特点是承载性,它不仅承载了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态度,而且承载了人们对精神世界的解读和表达。正因为语言文字是人类文明的承载体,所以人类才把语言文字作为交际工具。其实,语言文字能够反映和承载上下五千年、纵横千万里的事物,就像地球一样,虽然它能够承载一切,但是却没有综合了一切。如果说又产生了新生事物,那首先是人的发明创造,之后才用语言文字反映和承载出来的。
五、“基础性”才是语文课程的性质。汉语言文字的学习,是母语的学习。母语是一切文化的基础。《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语文课程的地位和作用的阐述是:“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本性质。
总之,语文课程并没有把不同部分、不同事物的属性合并成为一个整体来对待,因此不具备所谓的“综合性”。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