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孔子无不知而作

(2021-03-10 09:27:11)
标签:

知行合一

德性之知

闻见之知

分类: 论语

子曰: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述而第七》)

朱子注:识,音志。不知而作,不知其理而妄作也。孔子自言未尝妄作,盖亦谦辞,然亦可见其无所不知也。识,记也。所从不可不择,记则善恶皆当存之,以备参考。如此者虽未能实知其理,亦可以次于知之者也。

朱子这段注释问题很大。“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孔子无不知而作,这句话结合孟子所言“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意思就明白了。《大学》“诚意”章开示“自谦”,这是儒家心性功夫的根本。

朱子曰:“不知而作,不知其理而妄作也,孔子自言未尝妄作,盖亦谦辞,然亦可见其无所不知也”。朱子所言“理”与“知”,泛泛而论,没有契入德性之“知”,赞孔子无所不知,又有什么意义呢。孔子说自己“非多学而识”,阳明先生指出:“圣人无所不知,只是知个天理;无所不能,只是能个天理。圣人本体明白,故事事知个天理所在,便去尽个天理。不是本体明后,却于天下事物都便知得,便做得来也”。

孔子无不知而作,相对于这个德性之“知”,孔子后面说“多见而识之”,因而才以闻见之知为“知之次也”,朱子对这两类“知”没有区分开。在儒家,“知”是入德之门,而朱子把“知”理解浅了,以至于他把《大学》“正心”章前后两节文字都解偏了。

阳明先生曰:孔子无不知而作,颜子有不善,未尝不知,此是圣学真血脉路。(《传习录》258条)

阳明先生提出“知行合一”,可以追溯到《论语》这一章的前一句。只要能契入德性之知,就不必再说一个“行”,也不要说“合一”。

“某今说个知行合一,正是对病的药”,阳明先生早年提出“知行合一”,本是针对学者做功夫而“补偏救弊”,所以说“合一”。后来只说“致良知”,性无不善,知无不良,良知即德性之知。但为了防止凌空蹈虚,空口戏说良知,所以前面加一个“致”。

而张横渠先生区分德性之知与闻见之知,也出自《论语》此章。原文如下:

“大其心,则能体天下之物,物有未体,则心为有外。世人之心,止于闻见之狭。圣人尽性,不以见闻梏其心,其视天下无一物非我,孟子谓尽心则知性知天以此。天大无外,故有外之心不足以合天心。见闻之知,乃物交而知,非德性所知;德性所知,不萌于见闻。”(《正蒙·大心》)

“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先说“多闻”,再说“多见”,孔子认定其为“知之次也”,横渠先生称之为“闻见之知”。横渠先生说:“见闻之知,乃物交而知”。 “物交而知”,出自《孟子》。孟子原话是:“耳目之官不思,而蔽于物,物交物,则引之而已矣”。

“择其善者而从之”,“从之”也属于“行”,与“知之次也”呼应,这个“行”义浅,乃类似于“行仁义”。而孔子无不知而作,这个“作”就是“由仁义行”。《乐记》云:“作者之谓圣,述者之谓明”。

孟子为什么强调舜“由仁义行,非行仁义也”? “由仁义行”,似乎也没有涉及德性之“知”。须知,孟子曾说:“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仁义礼智合于自家心性,“由仁义行”,即相当于“行自慊于心”,“知”在其中矣。

孔子下一“作”字,值得重点体会。孔子曾说:“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孟子曰:“圣王不作,诸侯放恣,处士横议,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

“多见而识之”,“识之”属于“知”,此是“多学而识”,故曰:“知之次也”。而朱子认为,“识,音志;识,记也”,把音与义都搞错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