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习录》15条:“主一”与“逐物”
(2017-05-27 21:49:30)
标签:
主一逐物著空 |
分类: 传习录 |
陆澄问:“主一之功,如读书则一心在读书上,接客则一心在接客上,可以为主一乎?”先生曰:“好色则一心在好色上,好货则一心在好货上,可以为主一乎?是所谓逐物,非主一也。主一是专主一个天理。”(《传习录》15条)
第15条精读
陆澄问:“主一之功,如读书则一心在读书上,接客则一心在接客上,可以为主一乎?”
“主一”之说,出自大程夫子,但从义理上考察,“主一”可以追溯到《论语》。孔子分别对曾子与子贡说“吾道一以贯之”“予一以贯之”。大程夫子提出“主一”,其义即是孔子所谓“一以贯之”。
“或问敬”。程子曰:“主一之谓敬”。“何谓一”?程子曰:“无适之谓一”。大程子与弟子论学,先以“主一”解“敬”,进而以“无适”解“一”。
周濂溪在《太极图说》中以“无欲”解“主静”,曰:“无欲故静”。在《通书》中,周濂溪又以“无欲”解“一”,曰:“一者,无欲也,无欲则静虚动直”。
大程子以“无适”来解“一”,意有所指,乃是针对周濂溪所谓“一者,无欲也”而发。“无适”出自《论语·里仁》篇。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君子有所适,则有所不适;无适,即无所不适,孔子所谓“随心所欲而不逾矩”。心性修养功夫到了极至,圆满大成,应是“随心所欲而不逾矩”,而不是“无欲故静”。
孟子曰:“养心莫善于寡欲”。周濂溪对孟子寡欲养心说不满,主张寡之又寡以至于“无欲”。殊不知,“无欲故静”其实是割裂内外物我,把“道心”与“人心”辟为两截。所谓“无欲则静虚动直”,不过是虚说光景,美则美矣,了则未了。
孟子道性善,合心性而言“欲”,欲,乃心之端,孟子曰“可欲之谓善”是也。孔子曰“从心所欲而不逾矩”,此是《中庸》所谓“率性之谓道”,或曰“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去“欲”而求“心”,舍“情”而觅“性”,最终必将落入虚寂。如阳明先生曰:“今人存心,只定得气,当其宁静时,亦只是气宁静,不可以为未发之中”。
先生曰:“好色则一心在好色上,好货则一心在好货上,可以为主一乎?是所谓逐物,非主一也,主一是专主一个天理”。
大程子曰:“某写字时甚敬,非是要字好,只此是学”。“写字”为一事,全神贯注去写字,这不是孔门为己之学。“君子敬以直内”,只此“敬”为“学”,居敬即是穷理。
阳明先生尝示学者曰:“吾始学书,对模古帖,止得字形。后举笔不轻落纸,凝思静虑,拟形于心,久之始通其法。既后读明道先生书曰:‘吾作字甚敬,非是要字好,只此是学。’既非要字好,又何学也?乃知古人随时随事只在心上学,此心精明,字好亦在其中矣。”阳明先生以后与学者论格物,多举此为证。
陆澄以为,“读书则一心在读书上”,只要一心一意去做某事,便为“主一之功”。阳明先生指出:“是所谓逐物,非主一也,主一是专主一个天理”。
“逐物”一说,出自小程夫子与弟子的一段对话。问:“孟子言心‘出入无时’,如何”﹖小程子答曰:“心本无出入,孟子只是据操舍言之”。又问:“人有逐物,是心之逐否”﹖曰:“心则无出入矣,逐物是欲”。
“逐物”与“格物”相对,心向外逐物,虽一心不乱做事情,其实也陷入支离决裂。孟子曰:“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大学》格物功夫是“随时随事只在心上学”,故格物乃诚意功夫。格物功夫趋于极致,即是“主一”,孟子所谓“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阳明先生曰:“若主宰定时,与天运一般不息,虽酬酢万变,常是从容自在,所谓‘天君泰然,百体从令’”。
第15条疏解:
在《传习录》117条,阳明先生再次阐发了“主一”。“一者,天理,主一是一心在天理上。若只知主一,不知一即是理,有事时便是逐物,无事时便是著空”。陆澄所谓“读书则一心在读书上”,便是“逐物”;周濂溪曰“无欲故静”,则为“著空”。
阳明先生区分“主一”与“逐物”,不仅有助于领会《大学》格物功夫,而且对于正确解读《大学》“正心”章,也非常关键。
“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朱子注曰:“心有不存,则无以检其身,是以君子必察乎此而敬以直之,然后此心常存而身无不修也”。
朱子以为,“心不在焉”为心失其正,“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为身不得其修,完全曲解了《大学》“正心”章义理,没有领会“正心”章义理脉络与全章逻辑结构。
在《传习录》70条,有弟子问:“心要逐物,如何则可”?阳明先生答曰:“人君端拱清穆,六卿分职,天下乃治,心统五官,亦要如此。今眼要视时,心便逐在色上;耳要听时,心便逐在声上,如人君要选官时,便自去坐在吏部;要调军时,便自去坐在兵部,如此岂惟失却君体,六卿亦皆不得其职”。
孟子曰:“耳目之官不思,而蔽于物”。人之视听为闻见之知,非德性之知。“今眼要视时,心便逐在色上;耳要听时,心便逐在声上”,心落在视听等感官上,便是向外放逐到声色上。虽视而有见,听而有闻,食而知味,但对于此心来说却是“逐物”。故此心向外放逐为“在”,心一“在”,则徇物丧己。
孔子曰:“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阳明先生曰:“人君端拱清穆,六卿分职,天下乃治,心统五官,亦要如此”。《大学》点出“心不在焉”,正是在阐发正心功夫,此心不“在”为“正”。正心功夫须向内反求诸己,“体当自家心体,常要鉴空衡平”。“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不过是在进一步阐发“心不在焉”。
《传习录》88条,阳明先生曰:“修身是已发边,正心是未发边;心正则中,身修则和”。“所谓修身在正其心”,把身之不修归结为心之不正,才是知本。把“修身”功夫落实在“正心”上,通过心之“端拱清穆”来实现身修,所谓“天君泰然,百体从令”。
张横渠曰:“大其心,则能体天下之物;物有未体,则心为有外”。修齐治平皆是从“正心”涵养扩充开来,通过大本之“中”来实现达道之“和”,如此解读《大学》八条目,才能实现本末一贯,终始无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