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攻其恶,无攻人之恶——读《传习录》294条

(2017-02-10 14:37:26)
标签:

修慝

举直错诸枉

传习录

分类: 传习录

乡人有父子讼狱,请诉于先生,侍者欲阻之。先生听之,言不终辞,其父子相抱恸哭而去。柴鸣治入问曰:“先生何言,致伊感悔之速”?先生曰:“我言舜是世间大不孝的子,瞽瞍是世间大慈的父”。

鸣治愕然请问。先生曰:“舜常自以为大不孝,所以能孝;瞽瞍常自以为大慈,所以不能慈。瞽瞍只记得舜是我提孩长的,今何不曾豫悦我,不知自心已为后妻所移了,尚谓自家能慈,所以愈不能慈。舜只思父提孩我时如何爱我,今日不爱,只是我不能尽孝,日思所以不能尽孝处,所以愈能孝。及至瞽瞍厎豫时,又不过复得此心原慈的本体。所以后世称舜是个古今大孝的子,瞽瞍亦做成个慈父”。(《传习录》294条)

 

 

注释

 

舜常自以为大不孝,所以能孝;瞽瞍常自以为大慈,所以不能慈。

【1】孟子曰:文王视民如伤,望道而未之见。(《离娄下》)

【2】子曰:攻其恶,无攻人之恶,非修慝与?(《颜渊》)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为政》)子贡方人。子曰:赐也贤乎哉,夫我则不暇。(《宪问》)

【3】阳明先生曰:常见自己不是,真能虚己受人。故为子而谦,斯能孝;为弟而谦,斯能弟;为臣而谦,斯能忠。尧舜之圣,只是谦到至诚处,便是允恭克让,温恭允塞也。(《书正宪扇》) 

【4】阳明先生曰:朋友相处,常见自家不是,方能点化得人之不是。(《传习录拾遗》)

 

疏解

 

   樊迟问何为“修慝”,孔子曰:“攻其恶,无攻人之恶,非修慝与”?所谓“攻其恶”,“其”即指自己,如《中庸》曰“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孔子主张“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反对“攻乎异端”。直接指责别人或攻击他家学说,即使出于好心,看似“直”,其实为“曲”,故曰“斯害也已”。“也已”为语气助词,无实义。“害”之本义即是“曲”或“罔”,如孟子曰“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

   北宫黝与孟施舍看似勇往直前,但此“勇”与仁义毫不相干,其不动心之道以戕害其心为代价。“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这才是孔门之大勇。孟子曰:“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先自反而合乎“义”,再由“知”而付诸“行”,看似“曲”,实乃“直”。

   《大学》云“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未之有也”。唯有修己,才能正人,反求诸己而达乎其外,才能救人之失。修己为尽吾之性而立身成德,匡救他人之失同样也是德性之化育流行。总之,君子无论是修己,还是治人,都落实在德性上。

   孔子曰:“声色之于以化民,末也”。君子诚于中、形于外,正义凛然,即使一言不发,然小人见君子而厌然,此羞恶之念乃内心善端之发见,非义袭而取之也。《中庸》14章曰:“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把“求”理解为“有求于人”,把“怨”理解为“不怨恨人”,语义也通。但此句更应该把“求”理解为“责善于人”,“怨”为“不招人怨恨”。“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君子只正己而不去正人,但“正人”自然蕴含在“正己”之中。

   桀溺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孔子周游列国,心忧天下,欲挽回世道,解民之倒悬,不过是在明自家明德,尽自家之性,故曰“与易”而不曰“易之”。长沮、桀溺等褊狭之辈,怎知夫子之心致广大而尽精微?后世知夫子者,莫过于阳明。阳明先生曰:“自格物致知至平天下,只是一个明明德,虽亲民,亦明德事也。明德是此心之德,即是仁。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使有一物失所,便是吾仁有未尽处”。

   《中庸》首章曰:“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天下之达道即《系辞》所谓“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但君子先要“莫见乎隐,莫显乎微”,通过做慎独或反身而诚的功夫以复其性体,然后才可言大本之中与达道之和。

   阳明先生说:“舜是世间大不孝的子,瞽瞍是世间大慈的父”。只此一句话就让父子相抱恸哭而去,如此听讼可谓“知本”。大舜只见自家不是,只在修己上用功,无暇指责他人。《尚书》云“蒸蒸义,不格奸”,其义即孔子所谓“攻其恶,无攻人之恶”。

   孟子曰:“人不足以适也,政不足与间也,唯大人为能格君心之非”。大人格君心之非,如以“正”训“格”,则正人之“正”也是向内而非逐外。同理,格物之格非向外逐物,阳明先生曰“心即理”“心外无事,心外无理”,用心良苦,正是要纠正先儒格物之学“务外而遗内”的弊端。

 

拓展阅读

 

其一

 

   先生曰:“‘蒸蒸义,不格奸’,本注说象已进进于义,不至大为奸恶。舜征庸后,象犹日以杀舜为事,何大奸恶如之。舜只是自进于义,以义薰蒸,不去正他奸恶。凡文过掩慝,此是恶人常态,若要指摘他是非,反去激他恶性。舜初时致得象要杀己,亦是要象好的心太急,此就是舜之过处。经过来,乃知功夫只在自己,不去责人,所以致得克谐,此是舜动心忍性,增益不能处。古人言语,俱是自家经历过来,所以说得亲切;遗之后世,曲当人情。若非自家经过,如何得他许多苦心处?”(《传习录》296条)

 

其二

 

   一友常易动气责人,先生警之曰:“学须反己。若徒责人,只见得人不是,不见自己非。若能反己,方见自己有许多未尽处,奚暇责人?舜能化得象的傲,其机括只是不见象的不是。若舜只要正他的奸恶,就见得象的不是矣。象是傲人,必不肯相下,如何感化得他?”是友感悔,曰:“你今后只不要去论人之是非,凡尝责辨人时,就把做一件大己私克去方可”。(《传习录》245条)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