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与滁阳诸生书并问答语
(2016-03-12 11:21:07)
标签:
省察克治物各付物 |
分类: 传习录 |
诸生之在滁者,吾心未尝一日而忘之。然而阔焉无一字之往,非简也,不欲以世俗无益之谈徒往复为也。有志者,虽吾无一字,固朝夕如面也。其无志者,盖对面千里,况千里之外盈尺之牍乎!孟生归,聊寓此于有志者,然不尽列名,且为无志者讳,其因是而尚能兴起也。
或患思虑纷杂,不能强禁绝。阳明子曰:“纷杂思虑,亦强禁绝不得【1】,只就思虑萌动处省察克治【2】,到天理精明后,有个物各付物的意思【3】,自然静专,无纷杂之念【4】。《大学》所谓‘知止而后有定’也”。
德洪曰:“滁阳为师讲学首地,四方弟子,从游日众。嘉靖癸丑秋,太仆少卿吕子怀复聚徒于师祠。洪往游焉,见同门高年有能道师遗事者。当时师惩末俗卑污,引接学者多就高明一路,以救时弊。既后渐有流入空虚,为脱落新奇之论。在金陵时,已心切忧焉。故居赣则教学者存天理,去人欲,致省察克治实功。而征宁藩之后,专发致良知宗旨,则益明切简易矣。兹见滁中子弟尚多能道静坐中光景,洪与吕子相论致良知之学无间于动静,则相庆以为新得。是书孟源、伯生得之金陵。时闻滁士有身背斯学者,故书中多愤激之辞。后附问答语,岂亦因静坐顽空而不修省察克治之功者发耶?
注释:
【1】纷杂思虑,亦强禁绝不得
《中庸》16章:“夫微之显,诚之不可掩如此夫”。
《传习录》202条
【2】只就思虑萌动处省察克治
《易·复卦》:“不远之复,以修身也”。
《易·系辞》子曰:“颜氏之子,其殆庶几乎!有不善未尝不知,知之未尝复行也”。
《中庸》首章:“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传习录》39条:“常如猫之捕鼠,一眼看着,一耳听着,才有一念萌动,即与克去,斩钉截铁,不可姑容与他方便,不可窝藏,不可放他出路,方是真实用功,方能扫除廊清”。
【3】到天理精明后,有个物各付物的意思
《易·系辞》子曰:“天下何思何虑?天下同归而殊涂,一致而百虑,天下何思何虑”?
《中庸》30章:“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
《传习录》39条:“到得无私可克,自有端拱时在。虽曰何思何虑,非初学时事。初学必须思省察克治,即是思诚,只思一个天理。到得天理纯全,便是何思何虑矣”。
《二程遗书》:“人多思虑不能自宁,只是做他心主不定。要作得心主定,惟是止于事,为人君止于仁之类……人不止于事,只是揽他事,不能使物各付物。物各付物,则是役物;为物所役,则是役于物。有物必有则,须是止于事”。
《传习录》370条
疏解:
【4】自然静专,无纷杂之念
《易·系辞》:“夫乾,其静也专,其动也直,是以大生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