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珂洁的读书笔记十——读《异秉》有感
(2013-03-13 13:14:47)《异秉》是汪曾祺写于1948年,在1980年5月20日重写,1982年出版的一篇短篇小说。
《异秉》是从卖熏烧(卤味)发财的王二讲起,事无巨细的写了王二是怎样做熏烧,怎样卖熏烧,王二熏烧的店子,店子的地方、工具……紧接着从王二的熏烧写到源昌店——这是一家专卖旱烟大的店,接着写王二发财后生活上的变化——他想去听说书就可以去听了,他可以在过年时赌上五天了,在把钱推出去时心不跳、手不抖了,后又详细的介绍了保全堂的所有人员(王二刚开始卖熏烧时摊子就摆在保全堂的廊檐下),接着写到了每晚都到保全堂的张汉,张汉是位走过很多地方的老人,感觉他知识多,见识广,什么都懂。
《异秉》这篇小说的故事性并不强,很多时候都是用一种白描的手法详细介绍人物生活的点点滴滴。读完让人感觉小说似乎没有中心,不知道作者想要表达的到底是什么,王二像是主角,但又不像主角。粗读《异秉》,我觉得文章很不连贯,写了王二立马又跳到了卖旱烟的源昌店,从源昌店又跳到王二生活的变化,紧接着就是保全堂、张汉。张汉的出现给我感觉就像是作者在与人闲聊时忽然想起的人物,哪像在写文章!然而当我回头细细品味这篇小说时,我发现小说里的每一个字都是经过作者认真的筛选、研究的。每个字、每句话都承接着上文,喻示着下文,每个字仿佛都是线把小说的各个部分紧紧的恰当的连在了一起,丝毫不觉突兀。
小说的结尾解释了题目“异秉”的意思。张汉这个懂很多的人在保全堂和大家聊天时说每个成功的人都是因为有特殊的异秉——刘邦屁股上有七十二颗黑痣,朱元璋生来就是五岳朝天,樊哙能吃一整条生猪腿,张德翼睡了也睁着眼。为何王二这些年发财了?那是王二也有异秉。张汉逼着王二说出他的异秉,王二只好说:“我解手时,总是先解小手,后解大手。”
整个小说里我最喜欢的人物就是在保全堂学生意的“陈相公”。陈相公脑袋大大的,眼睛圆圆的,嘴唇厚厚的,长着一张憨厚老实的脸。他勤快,能吃苦,每天起得最早,扫地、擦桌椅、擦柜台、涮先生们的尿壶、开店门、晒药、收药、擦灯罩、裁纸……什么他都干。一个人在外打拼不容易,有空时他就想想他的母亲,想想他家房门背后的那张贴了很多年的麒麟送子的年画,他是个孝顺单纯的孩子。感觉他呆呆的,老是做错事,总挨打,挨打了一个人躲起来哭着想自己远方的妈妈。“妈妈,我又挨打了!妈妈,不要紧的,再挨两年打,我就能养活你老人家了。”他仿佛是对妈妈说的,又像是对自己说的。错了许多错事挨了不少打,他并没有变消极,依旧单纯的乐观着,他的心中依旧怀揣希望,期待着学成的那一天,当他爬上梯子上了屋顶晒药看见远处的绿树、鸽子、飘动的风筝,看见各种像狮子、像老虎的巧云时,他感到那么快乐,他是那么容易满足!这是多么简单善良的人儿啊,在今天是那么难遇到,他孝顺、勤劳、乐观、淳朴,这些优秀的品质把他性格中的一些小缺陷都弥补了。在小说的结尾,陈相公听见王二说导致自己发财的异秉,就悄悄去了厕所。陈相公让我哭笑不得,怎会相信这些蠢话?
在我的印象里汪曾祺就是位戴着眼镜的和蔼的老人。他写文章就像只是情绪来时的表达,读他的文章就像坐在板凳上安静的听着他缓缓道来那些遥远宁静的故事,在他的故事里没有政治,没有世俗的险恶谄媚斗争利用。在《异秉》里我看到的只有普通人辛劳认真的日常生活的平静,他用的是最纯净的语言写文章。《异秉》并没有感人的故事,但我却被感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