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阳明心学与此心安顿

(2021-01-10 22:47:45)
分类: 文化

人生为什么成为问题?而且是根本的问题?

人心有无限的一面,那么这颗无限的心如何安顿?

人最难处理、最麻烦的就是人自己,生命外部的麻烦容易对付,可以用我们的知识和经验,来调整安排我们的生存环境。什么是人内部的麻烦?就是安顿自己的心。征服世界容易,征服自己难。

孔子《论语》:

“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

“约”,是节约的约,表示贫贱的生活处境,“乐”,就是富贵的生存环境。不仁者,就是心没有安顿的人,心中无仁之常体,就被称为“不仁者”。不仁者,贫贱难耐凄凉,富贵不能乐业。左也不安,右也不安。

我们的心,有生理的心(heart),也有有意识状态的心(mind)心理学的对象。

但是,人心不绝于此,还有一个超越生理、心理之上的一个层面。仁,不是头脑问题,仁是一种生命情感。

孟子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这个心,就是无限的心。比如我现在每说一句话,都是思考下一句话该说什么。我们每一个当下都在筹划未来中度过的,我们一直在筹划尚未存在的未来。无限的心如何安顿,就成了真正的问题,就成了人生的问题。

孟子所讲的“心”,指的是人性。孟子说,人性本善。

荀子则说“人性本恶”。性善论与性恶论,争论了几千年。

这两种观点,其实不在一个层面上。荀子说的“人性”是人的生物性、动物性的一面。孟子讲的不是动物性,而是人的社会性层面。

人都是有无限心的。因此,我们才面临如何安顿无限心的问题。这也是中国哲学要解决的问题。中国哲学的主题就是人生。西方哲学的主题是知识。

中国的心学,萌芽于孔子,开端于孟子,迷失于魏晋,重起于禅宗。由于禅宗起来了,孟子的心学就又得到了继承。禅宗是佛学的中国化,禅宗当中最重要的一位祖师是慧能。慧能的学说,就是佛教中的心学。禅宗为宋明新儒学做了准备。禅宗的大纲,有16个字: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王阳明,完全可以将他称为儒家中的慧能。通过禅宗的启发,他把孟子的心学又往上提了一层,他要解决的根本问题,就是这个“心”。

整个阳明心学的体系可以概括为三句话:

“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

天理与良知

先说心即理。王阳明主张,天理不是高高在上的僵死的教条,而是人心中的良知。良知就是天理,天理不必到心外去求,是我们本心具备。心外的理,不叫理,也就是王阳明所说的“心外无理”。天理不在人心之外,是我们本心具备的。这就是阳明心学的一个基本命题。

“致良知”,这里的“致”是动词。良知不是空谈,而是做事。王阳明晚年最强调“事上磨练”,要在做事情当中提升自己的生命情感境界,让本真的生命情感在做事中得到实现。没有行动,不去做事,“致良知”就无从谈起。

“知行合一”:“知”不是认知,“行”也不是实践。不是认识与实践的关系。有人主张先知后行,有人主张先行后知。王阳明认为,所有这些观点都错了。“知”和“行”本来就是分不开的,是同一件事的两个方面。这个“知”不是知识,而是良知,良知不是学而能的,是人人都具备的。 那么,什么是真“知”?不是知道而已,而是发自本心地想要追逐,心向往之,不是想想就算了,是要有行动,是把理想状态融为一体。真知就是良知,是本真的生命情感,一旦起来了,行动就该开始了。

做一件事的时候,是否诚心诚意,这才是事情的关键,而不是考虑得失,所以做任何事情都不会再有恐惧。恐惧来自我们的得失考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