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黄山与徽文化

(2013-07-05 09:01:51)
分类: 文化



黄山与徽文化


  


    我拜谒过不少名山大川,栉风沐雨的匆忙急促、踏雪寻梅的月下悠然,花海锦簇的绚丽浪漫,都曾深深体悟。唯黄山让我久久的难以释怀,徽文化深深浸入我的思想。黄山孕育了徽文化的底蕴深厚,令人赞叹,黄山不仅是游览、休闲胜地,也是引人思索、顿悟,升华心灵的净土。

  

    一、大气磅礴的黄山

  

    黄山博大精深,凝聚天地之美。徐霞客说:“薄海内外无如徽之黄山,登黄山天下无山,观止矣”。“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黄山有“泰岱之雄伟、华山之险峻、衡岳之烟云、匡庐之飞瀑、雁荡之巧石、峨眉之清秀”。被誉为“天下第一奇山”。黄山82峰,或崔嵬雄浑,或峻峭秀丽,布局错落有致,天然巧成,并以天都峰、莲花峰、光明顶三大主峰为中心向三周铺展,跌落为深壑幽谷,隆起成峰峦峭壁。

  黄山松生长在海拔800米以上的地方,针叶密短,叶色苍翠,树冠扁平,姿态优美雅致,气势古朴浑厚,造型奇特、美丽绝伦,千松千姿、各具灵气。迎客松挺立在玉屏峰前狮石旁、文殊洞上,已逾千年,姿态苍劲。树形平展如盖,侧枝横空斜出,似在展臂迎客,盘根错节,侧干众多,团团簇簇,围抱生长,同享雨露,枝叶茂盛,共抗风寒,雄伟挺拔。体现了一时的“黄山松精神”——顶风傲雪的自强精神,坚韧不拔的拼搏精神,众木成林的团结精神,百折不挠的进取精神,广迎四海的开放精神,全心全意的奉献精神,顺势而为的生存智慧。黄山松之所以能在岩石夹缝中生存发展,并且千姿百态,正是因为顺应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根据山势、阳光、云雾、风霜而成长。顺势而为方能事半功倍。

  黄山泉:“山中一夜雨,处处挂飞泉”的美景。众多瀑布如白练长舞,银河垂挂;泉在岩石上激荡,喷珠溅玉。黄山泉水,甘冽醇美。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水性仁爱,滋润万物、生生不息,“水利万物而不争”;水性坚韧,水滴石穿,奔腾到海、百折不回;水性柔和,顺势而为、随物赋形,又保持自身本色;水性豁达,虚怀若谷、包容一切,可谓大爱无疆。“上善若水”,人当如水。

  黄山云。“黄山自古云成海,从此云天雨也多”。黄山云海时间长、范围广,壮观阔达,变化莫测。雨过天晴的日子,登上始信峰观北海,玉屏楼观南海,排云亭观西海,白鹅岭观东海,光明顶观天海。登莲花峰五海尽在眼底。飘渺、壮阔的云海,令人思绪万千。世间万物就像黄山的云海一样,变化是永恒的,静止是短暂的。变与不变,其中蕴藏的内涵,让我陷入了深深的思绪中,慢慢品味。

  品黄山茶有毛峰、太平猴魁、祁门红茶。登山沿途小坐,品茶也品人生。悠然升起一些感悟:保一份淡定的心境和超然的态度,才能真正悟出茶道。从茶道观人生,度的把握、品行的坚守、心态的平和不可或缺,又很难做到。人生的遗憾往往是选择难坚持更难,选准的却轻易放弃,错误的又一再延续。在人的一生当中,既要有声有色地工作,有板有眼地干事,又要有情有义地交往,有德有诚地待人,也要有动有静地健体,有说有笑地生活,有血有肉地做人,有滋有味的人生。黄山的气候温和,雨量充沛,云雾缭绕,土壤肥沃,森林覆盖率高,优良的生态,孕育好茶。

  

  二、深邃古朴的徽文化

  

  徽文化,是中国三大地域文化之一。指古徽州一府六县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而不等同与安徽文化。 古徽州,即今安徽黄山市、绩溪县及江西婺源县。徽州文化是一个极具地方特色的区域文化,其内容广博、深邃,有整体系列性等特点,深切透露了东方社会与文化之谜,全息包容了中国后期封建社会民间经济、社会、生活与文化的基本内容,被誉为是后期中国封建社会的典型标本。学术界对其研究,至少经历了大半个世纪,被誉为是并列与敦煌学和藏学的中国三大走向世界的地方显学之一。徽文化不仅包括独具特色的徽州商帮、徽州宗族、新安理学、新安医学、新安画派、徽州文书、契约、徽派朴学、徽派版画、徽派篆刻、徽州戏曲、徽州教育、徽州刻书、徽州科技、徽派建筑、徽州四雕、徽州村落和徽州历史人物,还有徽州民俗、徽州方言、徽州工艺、徽州茶道和徽菜等。徽文化鲜活生动,古村落里仍然生活着现代人,一大批非遗传人活跃其间。徽文化就在眼前,而不是在博物馆里、故纸堆里、遗址坑里。 “徜徉其中,岁月与你相伴,文明与你同行”。徽文化的地域性浓,人才辈出。儒家文化在徽州民间得到最广泛的实践,形成徽州文化自己的基因。徽州不仅出巨贾、鸿儒,而且出大师、名人。

  徽派建筑在徽文化中位置十分重要,也是徽文化最具标志性的符号。黄山美不胜收,阳春三月,桃红柳绿、山花烂漫,油菜丛中镶嵌着粉墙黛瓦,散发出浓浓的徽风徽韵,仿佛一幅幅山水画卷。一幢幢徽派民居,安详静谧,古村落、古民居、古祠堂、古庙宇、古牌坊、古塔、古桥、路亭和徽派园林等建筑中,以“祠堂、牌坊、民宅”最具特色,号称“三绝”。徽派建筑讲究“天人合一”,坚持“山水为伴、随形就势”,在布局上突出“错落有致、富有韵律”,设计强调“粉墙黛瓦、外简内繁”,技法上注重“梁架简练、装饰精美”。厚重的徽州历史在这里凝结,徽州之奇在于徽州人对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敬重敬畏与悉心传承。

  徽商将徽文化广播天下,发扬光大。没有徽商作为载体,徽文化走不远。徽文化在明清商界300年,赢得“无徽不成镇、无徽不成商”美誉。当年,徽州商人带着黄山的山货顺流而下来到高淳,将商船、竹筏、木排等停靠在官溪河岸交易,时间久了河岸就成了街市。这里至今保留浓郁的徽派风情,大小店铺,斑驳沧桑的石板路,徽派特有的马头墙,可见徽商富甲一方的荣耀。在江浙沪等地,很多的徽派建筑、徽派园林和徽州习俗,一座建筑背后就是一个徽商传奇、一个风俗背后就是一段财富故事。徽商的崛起是时势倒逼。徽州地狭人稠、不足以供,徽州人不得不外出经商以谋生计。正如流传徽州当地的俗谚所说——“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道出了徽商的由来。

  徽商的特点:讲究政商和融,注重与政府修好、赢得政府支持,明成化以后又拿到盐业经营权并快速雄起,这是徽商成功的政治条件;徽商讲究诚信经营,注重诚信为本、以义取利,恪守“利人者,人亦从而利之”的传统伦理,这对千百年来的中国商道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徽商讲究抱团经营,注重利用地缘和血缘关系形成商帮,相互提携、彼此合作,凡是徽商活动的地方都建有会馆、公所、义园、旅享堂、思恭堂等交流场所,某些方面比今天的商会、行业协会更有竞争优势;徽商讲究“贾而好儒”,以儒术饰贾事,注重学习孔孟之道、儒家思想并成功运用到经商中,以此提高自身素质和修养。徽商的这些开放、诚信、坚韧、吃苦的品质,如今依然闪闪发光。徽州的古今之奇,在于徽州商人曾经的辉煌,还有这种辉煌背后所蕴含的精神力量。

  徽文化是徽州人创造并通过徽州人来体现、拓展、升华的。文化,由人化文,以文化人。在徽州,一言一行、一事一物、一亭一阁、一砖一瓦,都有门道、有说道。在徽州人家里的正堂条案上,总会看到中间摆放一座钟,钟的一边摆放一个花瓶,另一边摆放一面镜子,寓意“终生平静”(钟声瓶镜)。一个小小的细节,蕴含这么美好的文化智慧!“几百年人家无非积善,第一等好事只是读书”的训导;“贾而好儒、贾而诚信、贾而报国”的理念;为官的“作退一步想”的劝诫;治国推崇“国家少一点,人民多一点”;齐家强调“快乐每从辛苦得,便宜多自吃苦来”;修身警示人们要“知足常足,终身不辱;知止则止,毕生无耻”;立业启迪人“读书好,营商好,效好便好;创业难,守成难,知难不难”;邻里倡导“我爱邻居邻爱我、鱼傍水活水傍鱼”。无论是物质形态的,还是精神形态的,都是如此博大精深。

  “操之在我”:我们个人无法决定自己是否长得漂亮,但是可以选择活得漂亮;我们个人无法改变自己的容貌,但是可以展现自己的笑容;我们个人无法完全决定自己生命的长短,但是可以努力拓展自己生活的宽度;我们个人无法管控别人的言行,但是可以掌握自己的品行;我们个人无法左右天气的晴阴,但是可以掌控自己心情的好坏;我们个人不能准确预测明天,但是可以好好把握今天;我们个人不能事事要求结果,但是可以认真掌握过程;我们个人不能样样顺利,但是可以事事尽力。我想,徽州的古今之奇,不仅在于徽文化的博大精深,更在于创造这脉文明的徽州人的那种睿智、包容、勤劳、善良。

  徽文化内涵丰富,细细体味贯穿其中的核心与灵魂是一种精神,这种精神可以凝练为“和合”精髓。“和合”是处世之道,也是做人的原则。 “和合”思想融铸于中华民族的历史与文化,融汇于人类文明的传承与进步。中国人最讲究“和合”,始终倡导人心要和善,夫妻要和好,家庭要和睦,生活要和美,工作要和顺,社会要和谐,对外交往和平共处,遇到困难和衷共济,经商要和气生财,说话态度要和蔼,有了矛盾要和缓。吃饭要和羹;穿衣要和谐,各种颜色科学搭配才具美感;唱歌要和声,不同的音律协同才悦耳动听。在徽州一个古祠堂里,有这样四幅雕刻的木板图案:第一幅是荷花与一对螃蟹画在一起叫“和谐”,第二幅是荷花与一对鸳鸯画在一起叫“和美”,第三幅是荷花与一对龙虾画在一起叫“和顺”,第四幅是荷花与一对青蛙画在一起叫“和鸣”。徽州人创造并不断丰富徽文化,后来世人敬畏徽文化。北京故宫是中华传统文化集大成的地方,三大核心殿堂——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都有和字。太和意蕴天地祥瑞,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中和意寓中庸平和,是人与人的和谐;保和意指平顺安康,是人自己身心的和谐。徽州文化智慧,演绎概括了天、地、人之大道。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抱怨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