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每日医疗社会史#
近期要发表的一篇论文的摘要。说实话,气这个问题太复杂,任何想解释清楚的努力都是徒劳的,在这个问题上可能只能瞎子摸象,我所看重的是气的弥漫性在瘟疫的“致”与“治”方面是如何被人借重的。
摘要内容:形象语言的特性决定了中国古代思维模式强综合、弱分析、强调整体性、直觉性的特点,瘟疫“致”与“治”的观念中“气”观念就是其产物,借助“气”大范围存在且具流动性的特点,瘟疫的各项特质可以得到解释,而且可以实现与荣卫气血思想的无缝衔接。早期人体外的气多指气候,而隋代注病观念注意到了邪气的人际传染,有了初步的细分、精分思想,但宋代以《圣济总录》为代表的官方医著用五运六气学说预言未来疾病却是个机械的退步。明代吴有性的戾气论突破伤寒和五运六气成说,并明确指出了口鼻为传染渠道,使得治疗更有针对性,这是逻辑思维发展的体现,但仍然归属在气的概念之下。“气”的内涵不断被阐释、被置换,被加以正反两方面的利用。水、火、德行等具备弥漫性特点的物质或秉性往往也成为抵抗瘟疫的手段,围绕瘟疫问题上弥漫性物质(秉性)的左右逢源充分展现了中国传统思维模式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