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每日医疗社会史#玉:中国古代对玉有高度崇拜,玉被认为有君子之德,在药品中属于能助长生成仙的上品药,且可保证尸体不朽。北魏李预曾任征西大将军长史,带冯翊太守,为了获取美玉服用长生,甚至可能为此盗掘古墓。而他服玉无效后的思维逻辑也很符合“有信仰的病人”的思维。
先来看《魏书》卷三三预传:“凤子子预,字元恺。少为中书学生。聪敏强识,涉猎经史。太和初,历秘书令、齐郡王友。出为征西大将军长史,带冯翊太守。积数年,府解罢郡,遂居长安。每羡古人餐玉之法,乃采访蓝田,躬往攻掘。得若环璧杂器形者大小百余,稍得粗黑者,亦箧盛以还,而至家观之,皆光润可玩。预乃椎七十枚为屑,日服食之,余多惠人。后预及闻者更求于故处,皆无所见。冯翊公源怀等得其玉,琢为器佩,皆鲜明可宝。预服经年,云有效验,而世事寝食不禁节,又加之好酒损志,及疾笃,谓妻子曰:‘服玉屏居山林,排弃嗜欲,或当大有神力,而吾酒色不绝,自致于死,非药过也。然吾尸体必当有异,勿便速殡,令后人知餐服之妙。’时七月中旬,长安毒热,预停尸四宿,而体色不变。其妻常氏以玉珠二枚唅之,口闭。常谓之曰:‘君自云餐玉有神验,何故不受唅也?’言讫齿启,纳珠,因嘘属其口,都无秽气。举敛于棺,坚直不倾委。死时犹有遗玉屑数斗,橐盛纳诸棺中。”
这里值得注意的是“采访蓝田,躬往攻掘。得若环璧杂器形者大小百余”,他的目标是蓝田玉,“攻掘”可理解为挖玉石,但“若环璧杂器形者大小百余”,高度怀疑天然玉石不大可能有环璧等形状,何况百余,故怀疑他盗掘了古墓。
他将玉石磨成粉服用,但是却未能长生,大约第二年就死了,临死前念念不忘自己的理想,唯恐世人借此攻击服玉无效(由此可见那时也有很多明白人),对妻子说这是自己不断绝酒肉色欲的结果,因为服玉必须断绝尘世嗜欲,所以他要求停尸数日,以让大家能看到服玉还是有效的。
结果果然,尸体数日不腐,家人将余下玉屑全部随葬。尸体不腐的缘故,网上科普很多,大约与身体水分、周边环境等密切相关,但总之是小概率事件,但可肯定与玉无关,但中国古代就认为两者相关,"金玉在九窍,则死人为之不朽"(晋葛洪《抱朴子》),李预求仁得仁,尸体果真数日不腐,算是给他最后扳回了一份面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