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于赓哲
于赓哲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3,498
  • 关注人气:41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应声虫”的传说

(2015-01-25 22:29:04)
标签:

杂谈

#每日医疗社会史#应声虫:应声虫是古代传说的一种人体寄生虫,寄生腹中,人说话则小声模仿(怀疑为幻听),此虫据说十分顽强,必须要当面诵读本草,读到某药名,该虫立即沉默,则以此药治疗,无不应。而药物包括雷丸、雄黄以及鼎鼎有名的板蓝根。

 

早期有关应声虫的版本是体内有虫模仿人说话,且喋喋不休。唐代《朝野佥载》卷一:“洛州有士人患应病,语即喉中应之。以问善医张文仲,经夜思之,乃得一法。即取本草令读之,皆应;至其所畏者,即不言。仲乃录取药,合和为丸,服之应时而愈。一云问医苏澄云。”张文仲确有其人,乃唐前期名医,据传他的方式就是以本草当面诵读,虫子听到自己害怕的药名就不再吭声,以此合药即有效。

宋代《泊宅编》提到了具体的药物和此虫形态:“永州通判厅军员毛景得奇疾,每语,喉中必有物作声相应。有道人教令学诵本草药名,至蓝而黙然,遂取蓝捩汁而饮之,少顷吐出肉块,长二寸余,人形悉具。”

《医说》卷五还有另外的药方,即雷丸:“陈正敏《遯斋闲覧》载杨勔中年得异疾,每发言应答,腹中有小声效之。数年间其声寖大。有道士见而惊曰:‘此应声虫也,久不治延及妻子。宜读《本草》,遇虫不应者,当取服之。’勔如言读至雷丸,虫忽无声,乃顿服数粒,遂愈。”

明代《世医得效方》卷十则进一步提出该虫是头发入胃,被气血凝成块,便化为虫,而且开出了包括雷丸、板蓝根、雄黄在内的药物:“腹中有物作声,随人语言,用板蓝汁一盏分五服,服之。又名应声虫,当服雷丸自愈,有饮油五升以来方始快意,长得吃则安不尔。则病此是发入胃,被气血裹了,化为虫也。用雄黄半两为末,水调服,虫自出,如虫活者,置于油中,逡巡间连油拨之长江。”

那么何谓“雷丸”?雷丸是白蘑科真菌雷丸的干燥菌核。适用于绦虫病,钩虫病,蛔虫病,虫积腹痛,小儿疳积。雄黄也可治疗“虫积腹痛”,而板蓝根自古以来被视为有避疫、杀虫功效。综合以上可以看到,基本上都是用来治疗腹内寄生虫的,跟耳朵中听到的有虫学自己说话本无关系,但估计这是一种幻听,而心病还要心来治,打掉寄生虫本与此事无关,但却对患者心理是一个莫大的安慰治疗,从而消除其心病。

至于所谓对读本草则虫不应,估计是医者事先已经有所动作,所以患者已受心理暗示。此类传闻多半来自于士大夫之手,此类人记载医事,要么鄙夷,要么神化,有时医者也需要这种神化烘托自我,所以应声虫也就越发神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