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每日医疗社会史#张旭《肚痛帖》:唐代草圣张旭《肚痛帖》藏于西安碑林,且入碑林时间不晚于明成化年,文曰“忽肚痛不可堪,不知是冷热所致,取服大黄汤,冷热俱有益,如
何为计?非临床。”是否是张旭作尚有疑。其病则可一析。
此碑附录于僧彦修草书帖碑后,不见于唐宋人记载,刻碑者云:“乾化中,僧彦修善草书,笔力遒劲,得张旭法
,惜哉名不振于时,遂命模刻以贻同好 。嘉祐戊戌冬十月九日司农少 卿知解梁郡李丕绪题 。”李丕绪乃宋真、仁时期人,乾化为后梁年号,即李丕绪敬佩僧彦修草书,认为颇得张旭精髓,遂将僧彦修书法刻碑,又将张旭《肚痛帖》附于后,以证明僧得张旭法。此碑原本置于李家,金代为张中孚所得,明成化以前收入“西安府学”,即今碑林。
由于李丕绪之前《肚痛帖》传承关系不明,且宋人金石著作对此一字不提,最早见于文献乃元代《类编长安志》,且所依据者仍是李丕绪碑文,所以今学者对《肚痛帖》是否是张旭真迹颇有疑问。但其为宋嘉佑以前作品则无可疑。
帖中提到忽肚痛,服用大黄汤,《备急千金药方》卷二二:“大黄三两、栀子人(仁)五两、 升麻、黄芩各二两、芒消一两,右五味口□父咀。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四合。去滓,下芒消,分四服,快利即止。《刘涓子》(按:即《刘涓子鬼遗方》)名大黄汤。”以大黄汤为名的药方在《千金方》、《外台》、《医心方》中出现多个版本,针对有妇科、儿科,而最与《肚痛帖》最对症的应该就是此。此处两处需要解释:1,“快利”中的“利”就是痢,但古人所说“痢”不见得都是现代意义上的痢疾,一般腹泻有的时候也会被称为痢,《肚痛帖》所云因为冷热而引发的腹痛,似乎更像是季节变换期间的胃肠功能紊乱,伴随有腹泻。2,“非临床”一句费解,“临床”在唐宋时期不是医学用语,《肚痛帖》似乎像是在向某人汇报病情,非临床可能指的是病情尚未重到卧床不起。
假如对“非临床”一句释读无误,那么就引发一个问题,张旭乃唐中期人,彼时“床”多半还是指坐具,而非卧床,那么此帖是否是张旭所书就更值得怀疑。但,那时家具正处于高姿与低姿交替期,从正仓院所藏来看,“寝床”一词也有,且有实物。故诸君但一笑可也。
前一篇:裘锡圭《 杀首子解》
后一篇:韩国公山城出土的唐代铠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