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每日医疗社会史#眼镜:眼镜出现于西方,那些说《马可波罗游记》里记载中国老人使用眼镜的人纯属网民以讹传讹,与这两天那个“武氏讳珝”一样。中国很早就有了透镜,但眼镜则是从西方引入,时间是明代,而西域商人又对眼镜之由来进行了扭曲渲染。
明万历田艺蘅《留青日札》里提到叆叇,此即眼镜。《陔余丛考》里明确指出:“古未有眼镜,至有明始有之,本来自西域。”张靖之《方州杂录》云:“向在京师,于指挥胡豅寓见其父宗伯公所得宣庙赐物,如钱大者二,形色绝似云母石,而质甚薄,以金相轮廓而纽之,合则为一,歧则为二,如市中等子匣,老人目昏不辨细书,张此物加于双目,字明大加倍。近又于孙景章参政处见一具,试之复然。景章云:‘以良马易于西域贾胡,其名曰僾逮。’”这就是当时眼镜的典型形制——折叠式。
公元前750年~710年亚述时期就有了镜片,由水晶打造。可能被当做放大镜使用。下图就是这个镜片。
http://ww3/large/b36f5f00jw1eo5ehs2c8rj20go0euq67.jpg
据说罗马皇帝尼禄在观看角斗表演时也会使用翡翠放大镜。
甘泉山二号汉墓(东汉广陵思王刘荆墓)出土金圈水晶放大镜。这是中国目前所见最早的放大镜实物(下图)
http://ww2/large/b36f5f00jw1eo5ei1qkpij20b90a6abc.jpg
但是放大镜不能简单等同于纠正近、远视的眼镜。眼镜的正式出现是中世纪,9-13世纪欧洲人使用透明的阅读石来帮助放大字体(下图)
http://ww3/large/b36f5f00jw1eo5eiez8ckj20go05ymz4.jpg
由穆斯林学者 Alhazen (965-1040)所编写的一本书,名叫《光学之书》。里面介绍了有关凸透镜成像的内容,该书的拉丁文翻译版本对于日后眼镜的研发有着极大的帮助。14世纪 Tommaso da Modena的绘画作品上第一次出现了佩戴眼镜的人。
http://ww3/large/b36f5f00jw1eo5ej6lmx7j20go0b3n0x.jpg
眼镜进入中国是在明代,网上盛传《马可波罗游记》中有“中国老人为了清晰地阅读而戴着眼镜”,由此证明中国有发明权,但是查阅游记中文版并无此句,估计又是好事者为国争光。
有趣的是西域中间商极可能在这个过程中有意误导中国人,使得他们以为眼镜是某种及其名贵之物,《陔余丛考》:“丰南禺曰:乃活车渠之珠,须养之怀中,勿令干,然后可。予得之二十年无用。”
为何会出现谣言呢,制造谣言的目的应该是继续垄断货源,避免东西双方直接联系、交易。历史上这种例子常见例如龙涎(鲸肠道分泌物),被传为龙酣睡后的涎水。汉甘英出使罗马,被波斯湾安息人欺骗说大海无垠,
罗马人长期以为丝绸是树上的羊毛,
中国长期不知阿魏真假。唐陈藏器《本草拾遗》:“玛瑙……赤烂红色,似马之脑,故名,亦云马脑珠。胡人云是马口吐出者,谬言也。
《陔余丛考》指出,明朝眼镜一直比较稀罕,非有力者不能得,但是,“今则遍天下矣”,他那个时代中国已经完全掌握了眼镜的制作技巧,也就不罕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