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母鸡》教材分析及设计

标签:
转载 |
将从以下几方面来说一说对《母鸡》一课的分析与设计。
一、学情分析
包括学习材料和学习者两方面内容。
首先是学习材料,即教材分析。《母鸡》一文是冀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精读课。第三单元的文化主题是“走进老舍”,共选入了老舍先生的五篇文章。而《母鸡》是老舍先生脍炙人口的一篇散文佳作。主要描写了作者对母鸡的看法的变化,表达了作者对母爱的赞颂之情。课文以作者的情感变化为主线,前半部分写了母鸡的无病呻吟,欺软怕硬,拼命炫耀,后半部分写了母鸡的负责、慈爱、勇敢、辛苦,成功地塑造了一位“伟大的母亲”的形象。前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作者的情感由讨厌转化为尊敬,采用了先贬后褒的情感表达方式。本文语言风格直白自然,易于理解,散发着浓郁的生活气息,读起来令人感到亲切舒服。
下面是学习者,即学生情况分析。对于老舍,学生并不陌生,在四年级曾学过《猫》,加上在这课之前学生已经读过老舍的《我的母亲》、《济南的冬天》、《养花》等文章,对老舍文章的特点有所了解,况且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课前预习能力和较强的阅读能力,掌握了一定的阅读方法,加上文章语言直白易懂,对内容的理解应该不是很困难。但是对于先贬后褒这种表达方式比较陌生,这将是学习上的一个难点。
二、学习目标
依据教材特点和学生情况,我计划将本课分为2课时进行教学。第一课时:自主学习生字词,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初步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理清作者的情感变化,并完成对“讨厌”母鸡这部分内容的理解与感悟。下面重点说一说第二课时的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作者对母鸡前后情感变化的原因。
2、通过关键词句,感受母鸡的形象,体会母爱的伟大。
3、了解先贬后褒的情感表达方式,并尝试运用这种表达方式安排自己的作文素材。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采用“读文——找关键词句——谈体会——想象情境——感情朗读”的阅读方式学习文本。
2、通过品读文章中对母鸡动作、神态的描述,感受母鸡的伟大形象,从而体会作者对母爱的赞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三、教学流程
学习目标的达成需要借助一定的学习任务才能完成。接下来我将具体说一说目标的细化及学习任务的设计。
第一个任务:回顾旧知:“上节课我们跟随老舍先生了解了他一向讨厌母鸡的原因,谁来说一说。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通过回答,完成了对旧知的回顾。接着引出这节课的学习任务:那为什么老舍后来不敢再讨厌母鸡了呢?我们一起走进文本,去寻找答案吧。
第二个任务:探究不敢再讨厌母鸡的原因。
新课标在第三学段中曾指出: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针对这一要求,我在《母鸡》一课,确定了如下学习目标:通过勾画关键词句,感受母鸡的形象,体会母爱的伟大。为了顺利达成这一目标,我又给学生提供了两个问题支架,首先用跳读的方式找到最能说明作者不敢再讨厌母鸡原因的句子。学生能够很快找到文章的第九自然段。接着呈现第二个问题,那就是:请你默读文章,找出体现母鸡负责、慈爱、勇敢、辛苦的句子,并写下自己的感受。学生带着对这个任务的思考,认真研读文本的5-9自然段,通过读文——找关键词句——谈体会——想象情境——感情朗读的方式去体会关键词句的表达效果,从而体会作者对母鸡情感的变化的原因和对母鸡的赞颂,以及由此升华为对母爱的敬重和赞颂。整个的学习过程就是在落实学习目标中的过程与方法目标和情感目标,充分体现了语文的人文性。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而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我认为这句话很好的阐释了语文的工具性。而《母鸡》一文的工具性目标我将其设定为了解先贬后褒的情感表达方式,并尝试运用这种表达方式安排自己的作文素材。对应这一学习目标,我设计了如下任务:首先以老舍先生的《母鸡》为例中学,通过回顾老舍先生对母鸡前后的情感态度变化,由一向讨厌到对母鸡的尊敬,让学生初步感知什么是先贬后褒;之后为学生提供一个简短的文章《蝉》,作为实践悟,让学生快速浏览短文,勾画出作者对蝉态度变化的词语。文章比较简短,学生能很快找到开始时“听了很烦”,后来“宽恕了那烦人的聒聒”。和《母鸡》一文进行对照,进一步感知先贬后褒的情感表达方式;在充分感知理解的基础上安排了迁移用环节,让学生尝试用这种表达方式练习写作文提纲,将其画成思维导图。在这个环节,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思考的支架:如果也你来写一个小动物或者是一株花、一棵树、一个草,又或者是一个人,怎样运用先贬后褒的表达方式来安排材料呢?试着画一画思维导图。这个思维导图,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写作的支架,类似于作文提纲。
这个环节的设计正是为了落实学习目标中的第三点:了解先贬后褒的情感表达方式,并尝试运用这种表达方式安排自己的作文素材。
四、板书设计
这样的板书设计,不仅体现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及表达的情感,还能清晰的反映出先贬后褒的表达方式,更重要的是为学生后面的迁移运用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学习支架。可谓一举多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