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是千古长江的标志性河段,是上苍厚爱的地方。这里有着铁马冰河的宏伟气魄,又天生丽质,风情万种。江水的奔腾不息,给了人们不怕坎坷艰难的勇气和智慧;三峡厚重的文化情愫,流传至今,将永远浸润中华民族的魂灵;而西陵峡坛子岭下的高峡平湖,在三峡的画册里,又彩绘了一页令世人惊讶的奇迹。要说三峡是·长江标志性的河段,那么夔门、滟滪堆,神女峰,三峡平湖,则是三峡地标性的风景。
夔门,雄踞瞿塘峡之首,三峡西端的入口,是长江从四川盆地进入三峡的大门,素有“夔门天下雄”之称。这样的称呼虎气壮美,足以说明峡谷的山势和水势。两山对峙,夹江如门。山势陡峭壁立,即使猿猱欲度,也会望而却步。山势厚重的样子,好似早已森严壁垒,众志成城,易守难攻。由于大坝蓄水,水面抬升;而现在乘坐的也不是木制的小船,而是六层楼一样高的游轮,又是站在游轮最上层的阳光甲板上观看,因而减淡了山的“突兀苍穹”之感,但峡谷的感觉还很明显。天辟此门,收窄了江水,“众水会涪万,瞿塘争一门”。杜甫诗句中的这一“争”字,颇具神韵。江水至此犹如万马驰奔,争先恐后,拼尽全力,嘶鸣咆哮,风驰电掣一般争闯其门。这一“争”字,给我们插上了联想的翅膀,想象出那时的流急水深,滔滔巨浪发疯般的汹涌腾奔,炫耀着一种舍我其谁的自信。
(这幅滟滪堆图,拍摄于1956年,作者为《新观察》记者张祖道),致谢。(为了航行的安全,滟滪堆这块巨石在1958年冬被炸掉)
滟滪堆是瞿塘峡口对着夔门的一块巨大礁石,有诗云:江中石屏滟滪堆,鳖灵夏禹不能摧。这滟滪石磅礴立于江中,岿然不动。船行至此,会惊心动魄,险象环生。一首流传了千百年的《滟滪歌》,形象地说明滟滪堆在长江不同水位时的情状,是对下水船和上水船的警示:“滟滪大如象,瞿塘不可上;滟滪大如牛·,瞿塘不可留;滟滪大如马,瞿塘不可下;滟滪大如袱,瞿塘不可触;滟滪大如龟,瞿塘不可窥;滟滪大如鳖,瞿塘行舟绝。”滟滪堆露出水面的大小,是一种航标,帮助舟子识别判断应如何调航。那时,每当洪水爆发,簇拥的江水就以一往无前的冲劲,向滟滪直撞,随即变成腾空巨浪,瞬间的回澜,惊险而壮观,可谓是“滔天浊浪排空来,翻江倒海山为摧”。因而,这段险峻的江水,不知融进了川江先民的多少悲催!在这块巨石面前,在这万分危险的江段,先民舟子·切实体会到的是现实的艰难和滟滪带来的凶险。
面对此景,不同的人生,对它有着不同的感情。公元1059年(北宋嘉祐4年),苏轼取道三峡去汴京,途径滟滪堆,对滟滪有着别样的思考,于是,他写下了《滟滪堆赋》。他认为兀立江中的滟滪,减缓了峡谷收窄而促成的江水的猛烈凶悍,滟滪对它的阻隔和打击,使肆无忌惮的江水意识到自己并不是所向无敌。作者由水及人,认为挫折和灾难,也是对人生的打磨和历练。履于危险艰难,人,才能有所戒惧,有所领悟。人生之路,并不是一路花香,蝶飞凤舞。这样,当遇到逆境时,才能不惧风霜,驾驭风雨,从而达到内心的宁静。“物固有以安而生变兮,亦有以用危而求安”,苏轼从一个哲学的角度,认为滟滪堆不是多余,并从中生发出辩证的人生感悟。现代学者,《辞海》主编舒新城,1924年10月,他过滟滪堆时,惊叹滟滪的巨大,说滟滪比歌谣中的“牛”、“马”要大几百几千倍。他在日记中曾说:我恋滟滪堆,是因为它屹立江中,昂首天外,好像有闲情逸致的诗人在那里赏玩山水,找寻诗料。他甚至想在滟滪堆上建小屋,把所有的书都搬上去,对着青山流水阅读,或垂钓荡舟,或到白帝城闲游。在这飘逸潇洒浪漫的对滟滪的喜欢里,其中隐含着20世纪二三十年代进步知识分子的心情:渴望能有一个安宁的生活环境,不满现实,然而又无法逃离;他们有追求中的无奈,也有探索中的迷茫,这是一种蜕变过程的痛苦。
滟滪堆,1958年冬被炸除,部分遗迹现收藏在重庆三峡博物馆。巍然的滟滪堆,成了川江人的记忆,但它的生命却长存于有关它的故事和诗词歌赋里。它被炸除,确实有利于安全航行,但也有惋惜。如果是现在,科技高度发展的今天,一定会有即使不除掉它,也能安全通行的办法。
我很敬佩川江先民,舟子船工,不管航道多么复杂艰险,他们始终没有停止冒险的探索,以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勇气与自然抗争。千载万代,在多少船覆人亡的教训中,来摸索大江的脾性,在血泪中积累经验,磨砺出智慧,创造出易懂易诵的歌谣《滟滪歌》,用来减少或规避危险和灾难,福泽后人。对峡江,让它更好的服务于民生的愿望,在中华民族接力奋斗的今天已成现实。
(图片来自博友的空间,谢谢)
神女峰,是屹立在巫峡大江北岸悬崖上的一座小山峰,她玉立婀娜,气若幽兰,高雅端庄,似乎在向着远方注视遥望。神女,初心很美,帮大禹治水。她的初心如凌寒之梅,只为报春;又如她脚下的岩石,始终坚韧。从洪荒至今,伴星伴月只一人,有信念的人,孤寂也美丽。
神女峰,她早已不是一块石头,她的情感也随着时间在演变。宋玉赋予了她一个坚贞而凄美的形象,只为莫须有的一人守望。之后,这种观念成为了传统文化的重要内涵。而作为新时代的女性,舒婷在她的《神女峰》一诗中,以同情和希望的笔墨抒发了自己的观点: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不如在爱人的肩头痛哭一晚。
神女无恙,秋风依旧,但人间已不同。如今的长江已流速平缓,即使是一艘木质帆船,也会航行平安,更何况现在不管是商船还是游船·,都是万吨巨轮。而今新时代的女性,已有自己独立的人格,独立的思想,独立的经济支撑,与男性有着同样的自由和平等。现在,神女完全可以走下巫山,坐上豪华游轮,首先到三峡平湖看一看,然后遍游祖国的名山大川。如今的神州赤县,已处处春光。如在美丽的时刻,遇上了自己的爱恋,就结一段尘世情缘,穿上漂亮的时尚的抹胸式,长袖一字领,袖子上刺有淡雅玫瑰的A字型长裙,与他一起走进婚姻的殿堂,真实感受现代文明的人间烟火,体验人生的百味,一步一步走在自己的生活里,活在自己的故事里。
巫山十二郁苍苍,片石亭亭号女郎。
http://s3/mw690/003hIn0Mzy7fokuRz9w12&690
三峡大坝,是一项世纪工程,是世界最大的水电工程,举世闻名,这是中国综合国力和科技发展的印证。
精卫填海, 后羿射日,
嫦娥奔月,土行孙遁地,驾云腾飞速度惊人,天上有宫殿,海底有龙宫等等,这些中国古代的神话
,反映了先民对自然和社会现象的认识和探索,是他们征服自然,改变生活现状的愿望,理想和追求。然而在那时,这只是幻想。先民们把这种广阔非凡的想象,超前的智慧,通过神话的形式,用口传或文字传递给后人。后人依据他们画出的蓝图,一代一代开辟着实现蓝图的路,当代后人已创造出神话里所没有的传奇。而今,中华民族已进入一个为复兴,为强盛创新驱动发展的新时代。顶端的科技之花已盛开在广阔的领域,其速度让世界惊讶刮目,我们享受着现代科技带来的阳光雨露。我们要以青春之心,创造青春之中国。
我中华民族,为走向深蓝,正奋发扬帆!
(坛子岭下的扇状喷泉)
坛子岭,是俯瞰大坝的制高点,站在上面,可一览平湖风景。据说,在坛子岭下,还时有酒香飘出。现在,还能闻到酒香,这真是传奇。但这酒香里收藏的是对感恩品性的传承和敬仰。美好的品质,不会因光阴的风浪而淡,她会历久弥香。
“众”,这是现在的写法。甲骨文的“众”,是“日”下面站立了三个人,“三”,代表的是众人站立,“众”,是一个会意字。另一层意义,就是大家都行走在同一个太阳底下,也需互相帮扶,同甘共苦。我觉得经过多次形体演变后的“众”,其形体结构也很好,你看,我们每一个人,即是上面的那个“人”,也是下面那两个“人”中的一个。别人在托举着“我”,“我”也在托举着别人。这一“众”字,形象说明,个体生命要在担当中分享,分享中担当。沧海没有一滴一滴的汇集,难以深邃广阔;高山没有一石一土的累积,难以巍峨;社会,没有个人的参与和努力,就难以发展。所以,我们不要小视自己的平凡,我们平凡但不平庸,也是浩瀚星空里一颗闪光的星。我们岗位平凡,角色普通,生活平淡,但我们也双肩负重,担负着社会发展的使命。看似平凡的人生,也在用自己的智慧和艰辛劳动抒写着时代的华彩乐章。
我们不要小视自己的平凡,我们平凡,但不平庸。我们要自信,为自己鼓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