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
(2019-10-21 15:33:48)总体建议
1·教学时间:2课时。
2.学生自学,教师指导。本文篇幅短小,语言浅近,学生诵读,不会有文字障碍。所以,应该以学生自学为主,从理解文意到熟读成通。教师适当提示本文的思想内容、语言风格、叙事手法等,也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检验学生的感知程度、理解深度,然后加以补充纠正。提问的题目,可以参考“课文研读”部分的有关内容;也可以自行设计,但一定要有思考的价值和研讨的意义。
明确:
3引导学生理解本文的白描手法。可以通过播放幻灯片、视频等方法,介绍一点绘画中的素描知识,让学生了解“白描”的原始意义,増强艺术感受力。再以量词的妙用为例,指导学生体会本文白描的特点和表现力
择的时间
4.引导学生通过对“独往”“痴”等问题的研讨,走进作者的精神世界。通过补充资料或学生自查资料,了解张岱其人其事,从而升华、深化对本文的认识和理解。这篇小品文在淡雅中有厚重,脱俗中有真情,冷峻中有留恋,放达中有凄伤。它向内折射了作者的精神气质,向外展示了一个时代的剪影。其中流露的家国败亡之思、华年流逝之慨,很容易让人产生共鸣,具有永恒的魅力
5.比较阅读,拓展研讨。本文在闲适情调方面?可以和苏轼的小品文《记承天寺夜游》媲美;在立意高远上,可以和柳宗元的诗《江雪》比读:在诗性的表达上,可以和陈子品的《登幽州台歌》齐观。提示学生不同的比较点,开阔他们的眼界和思路,在比较研读中深化对本文的理解。
教学设计
(一)导人
这堂课我们一起学习张岱的《湖心亭看雪)。此文只有160个字,但言简意丰,所以更需要我们字斟句酌,细细品读。
二)理解感知
为了更好地品读,我们先解决同学们预习中遇到的字音、词义和朗读节奏的问题。
易错字读音:
崇祯
更定
余拏一小舟
毳衣
雾淞沆砀
一芥
强饮三大白
重点字词解释:
湖中人鸟声俱绝
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是日更定矣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上下一白
的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惟长堤一痕
是金陵人,客此
余舟一芥
及下船
易错朗读节奏:
湖中/人鸟声/俱绝
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三)咬文嚼字品“痴景
在读的过程中,相信同学们对这篇文章已经有了初步的把握。文中舟子对张岱有句评价,是什么?
明确: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2.关键词是哪个?是什么意思?
明确:痴,意思是“傻”(或者“痴迷”)。
请到前文找一找,舟子是从哪些地方看出张“傻”(“痴迷”)的?由此可看出张岱什么性格?
顶设“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更定”“独”看雪。张岱挑了一个别人都不会选择的时间一一晚上去看雪,可见他“傻”(“類迷”)。这里可以看出张岱特立独行、不随俗流的性格。
4.张岱追求怎样的山水之境?在文中找出相应语句支撑你的观点。
明确:比较纯粹的山水。“雾凇流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面已。”这两句雪景古来共赏,我们也来咬文嚼字品一品。
请尝试用“我认为写得好,写出了的形式品读雪景
预设:我认为“雾淞沆砀”写得好出了一片水汽苍的感觉
我认为“一白”写得好,写出了天地间混一片的感觉
我认为“与”写得好,写出了天、云、山、水浑然一体的感觉。
我认为“天云山水”的顺序写得好,写出了视角变化的层次感。
我认为“痕写得好,写出了大雪后长堤的唯美感
我认为“芥”写得好,写出了一叶扁舟漂浮在湖面极轻极淡的感觉
我认为“粒”写得好,写出了人在天地自然中的渺小感。
有同学发现“一痕”“一点”“一芥到“两三粒”的变化规律吗
预设:越来越小,营造出一种融入天地山水的感觉。
明确:这其实也体现出张岱的一个追求:天人合一(板书)的山水之乐。
(PPT出示一张湖心亭看雪水墨图,略)
同学们发现没有,张岱写景的笔调非常简洁,没有色彩繁复的渲染,这种用简单朴素的线条勾勒出对象特点的写作方法,在文学上叫作白描
(四)咬文嚼字品“痴情”
据老师所知,张岱不是一个专门写景、写山水的诗人,而是个写都市生活的诗人。
1.看来张岱写完山水,便要开始写生活了。记忆中的那晚,张岱遇上了谁?
明确:亭中人
2.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似”是什么意思?张岱与他在亭上遇到之人有何相似之处?
预设:都做了与众不同的事,在这样一个大雪后的夜晚到湖心亭看雪
3.这里说明他们有共同的情趣爱好。这样的情趣爱好有什么特点呢?
明确:高雅。
4.遇到后,张岱还和亭中人喝了酒。他们心情怎么样
预设:“大喜”“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遇到知己后的惊喜。
(五)咬文嚼字品“痴心
1.还有相似处吗?
明确:都客居杭州。
2.“问其姓氏,金陵人,客此。”同学们注意到没有:问其姓氏,不答姓名答籍贯。张岱写错了吗?还是另有深意?请小组结合材料讨论。
材料一“湖心亭看雪”事件发生于崇祯五年,崇祯十七年(164)明朝灭亡,顺治帝登基,清朝建立;顺治元年(164)张岱反清复明失败,逃入山中著书:1647年左右,张岱写《湖心亭看雪》。
材料二“金陵”即南京,明太祖朱元球定其为国都,后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
明确:“金陵”终究还是和明朝有些关联的。亭中人含蓄地用了“金陵”这个古称,可见对南京这个地方是有深意的。在改朝换代的当口,这个深意正好戳中了张岱的痛处,所以张岱牢牢记了这么多年。活在清朝的张岱透过明亡去看当年的旧事,半百的张岱写下“金陵人,客此”,内心应该也是有隐痛的。从开篇的“崇祯”二字就可看出。既然已经改换朝代,对于前朝显货旧人是很敏感的。而张岱依然特地写下“崇被”字样,可见内心怀
有对于亡国的沉痛、怀念等复杂的感情。
(总结:就是这一个张岱,在改朝换代、天崩地裂之际隐姓埋名,循迹山林、潜心论著,在贫困衰败中固守一份对故国的“痴心”、然世人会有几个能懂?舟子说他傻,他是真的傻吗?
谁解呢?同学们一开始就注意到了“独”字,张岱为什么没有把舟子算到看雪的人数
里去,现在明白了吗?张岱是孤独的,他的“痴”是不被人理解的。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痴迷于高雅脱俗的情致,痴迷于感伤怀念故国
让我们再读一遍这痴人之文。带着你对张岱的理解,带着你理解的情感。
(六)拓展延伸
功名耶落空,富贵耶如梦?忠臣耶怕痛,锄头耶怕重,著书二十年耶而仅堪覆瓮,之人耶有用没用?一一张岱《自题小像》
请结合你今天品读到的张岱,尝试思考:张岱的困惑:之人耶有用没用。
板书设计:
湖心亭看雪
张岱
痴 情趣(高雅脱俗)
(选自范冠南(字母句的读张俗一一心亭看雪)教学设计
前一篇:《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