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一提起“宝宝吃什么?”相信每个父母都肝颤,媒体曝的、网上搜的、见面聊的最多的也是这个话题,最后的结果通常是2个:1是琢磨着到农村圈块地皮,去种地去养羊去养牛去养鸡……2是一句字正腔圆的国骂,再恨恨地跟上一句:“吃不死人就是好东西!”在时下的环境中,xi爸偏激地认为没有“安全”食物,没有“最危险”,只有“更危险”,所以“安全”只能打个引号——相对安全,仅此而已。
一、种子
仅xi爸知道的就包括:大豆、玉米、西红柿、黄瓜、辣椒、青椒、茄子、圆白菜、鸡、猪等一大批农产品,老百姓吃了几千年的东西,几乎都不姓“中”啦!寿光这个全国的大菜场竟然80%果蔬都姓“洋”。在这场真正的“种子选手争霸战”中,孟山都、先锋之类的种子公司通过产量高、品相好、抗害强、经济价值大等特点以及倾销、规模化、资本运作等一系列手段轻而易举地击败了我们的选手,无声无息地占领了大家的餐桌,人家偷偷数钱的时候,我们一边做高级“小白鼠”(“黄金大米”事件有目共睹,有些更落后的国家先当了一级小白鼠)还一边大声赞叹:现在菜市场什么都不缺,真好!
xi爸认为:要想孩子吃得安全点,咱先从根抓吧,研究点老祖宗辈辈世世留下的强势品种:比如:水稻、小米、
白菜、萝卜、菜豆、芥菜、葱、韭等,可能要好些。
二、奶
从“三聚”事件之后,宝妈宝爸谈“奶”色变,以后再发生的“三聚复燃”、“菌群超标”等问题,看看哪一次没有国产名奶的身影。国外大牌也没消停过:雅培、美赞臣、雀巢、惠氏……哪个没有“问题门”。今天,随便两位奶宝麻麻相遇,保证不过3句就扯上奶粉,最后结果无外乎两声叹息。
xi爸认为:母乳依然是最好的,尽管久历“毒食品”考验的妈妈可能产下“毒奶”,不过起码还用母体过滤了一层;奶粉感觉还是选欧盟、日本原装的,不是他们有多好,起码食品标准要严一点。另外是正品原装的,也看下产地、条形码吧,别一不小心玩把奶粉“达芬奇”。
三、辅食
xi爸认为:一位在某国际著名营养公司工作的母亲都从来不给宝宝吃自己公司的产品,不用多说了。家有闲人的,您老老实实蒸个鸡蛋糕、熬点米汤,恐怕更保险。
四、蔬菜
xi爸认为:在超市、大菜场买的几乎可以肯定是蔬菜基地的货,个头大、模样好的几乎个个都是“高科技”。与其追求那些花个万把大洋就能轻松搞定的有机、绿色认证菜,还不如经常逛逛早市、夜市,找那些在周边或者城郊居住的大爷、大妈,他们人勤劳,大多又有个院子,自己种点果蔬,吃不了就到市场卖点小钱,遇见了就别犹豫,传统的耕种方法就是个保证。
五、水果
xi爸认为:反季的最好别给宝宝吃,因为违背自然规律的未必有好果子吃;个大的最好别给宝宝吃,咱不知道你这是哪款“膨大剂”;光亮的别给宝宝吃,据说打上蜡一斤格外多卖1元钱。如果实在找不到上面说的大爷、大妈,选点那些长得“爷爷不亲奶奶不爱的”可能反而更靠谱些。
————不要走开,广告之后继续胡掰————
淘宝大公主xi的藏宝阁,一开始我也抱着试试看的态度买了一件,您还真别说,价格不贵,
还是外贸货,宝宝穿着够靓够帅,大街上,一口气赚50个回头率,根本不费劲!
六、肉
一个做饲料与兽药的哥们每次聚会都会给大家例行上一课:鸡肉、猪肉能不吃就不吃哈,孩子尤其要少吃,全是药催大滴!有次xi爸到一位农村养鸡户大叔家做客,大叔愣把自己用苞米、菜帮养的鸡给端上了餐桌,原因是养殖的鸡长得太牛啦,只用45天就能达到4斤左右,传统方法养出这种份量的鸡要2、3年啊!巧合的是近日麦当劳“速成鸡”事件正好成了佐证。
xi爸认为:保留一些印象中对肉的美好回忆吧,肉食者鄙,为了孩子,咱高尚一回还不行嘛!
七、蛋
Xixi奶奶每次来看孩子几乎都会拎几十个蛋,60多岁的老太太,往返100多公里,真的不容易,更不容易的是那些蛋,都是老太太托农村的实在亲戚挨家挨户收来的,个个都是农民自己养的蛋鸡作品。就是放的时间长点,大人都舍不得吃,留着给孩子,起码心里有个底。
xi爸认为:有便利条件能收农村蛋的收点吧,尽量避免蛋鸡大户的。如果不能就从了吧。
最后说几个不是食品的概念,但与食品有关。
八、亲戚
假如有位住在农村的实在亲戚,又恰好愿意用传统模式养点、种点东西,那么宝宝真的有口福了,上面的七大问题几乎都能找点小保证。即便是帮忙收一点蛋、肉、果菜之类,也会安全好多。
九、权威
现今,每一个父母都渴望找到有关宝宝饮食安全的权威人士、能够让人放心的权威企业。可是真的好遗憾,一些权威做了宠物学者,利益代言人;一些做了隐士;真正站出来的凤毛麟角。企业如果不懂得“随了”,最后只能被挤出去,破产、出局。
十、标准
一些外国商品为什么国内外两个版本?“一本好经”到了咱们这里怎么就变了样,原因很简单:标准低了,我何必增加成本、麻烦!这些年,老外在这里学到最多的竟然是迎合,而不是坚持,可恶!必须承认,国内一些后接触或者比较先进的商品缺少相关标准(如儿童座椅),因为谁让我们是后来者,只能抓紧学习。另外一些标准则不然,假如这个标准出台,90%或者100%的企业不达标怎么办?(其实,哪个标准的制定都有相关龙头企业的身影,所谓制定标准不过是无数版本的“罗生门”)既不能无视企业商品的潜在危害,也不能就此伤害大半个产业链条,互相妥协的结果形成了众多的“潜规则”,远的“双酚A”、近的“塑化剂”,恐怕都是明确的答案。
郑重ps:xi爸一介草民,作业仅根据自己知道的一点事分析臆断,特此声明,以免误人。博雅卓识如君,当可自辨。
感恩ps:农民伟大,历来付出最多,今天亦然,城乡二元使然。
敬畏ps:科技是把双刃剑,我们享受着巨大的便利也承受着可怕的杀伤力。
困惑ps:规模化、商业化、产业化与老百姓最朴素的要求为什么越来越远?
感谢ps:感谢路过和捧场的朋友们,希望能变鼓励为动力。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