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关中书院
位于西安南门内书院门街,是明、清两代陕西省著名书院,明万历二十年(1592),陕西著名学者冯从吾创立。书院由大门、二门、允执堂(讲堂)、左右寮房、东西号房等建筑物组成。清代两次重修,建有“精一堂”等。光绪三十二年(1906)立为陕西第一师范学堂,民国初年改为陕西省立师范学校,现为陕西省西安师范学校。现尚存两道门厅、允执堂、精一堂及东西两侧百米长的庑廊等建筑,形成前后四进院落的格局。所处的书院门有浓郁的文化氛围,可以购置到各种各样的文化用品和仿古制品。
宏道书院
位于三原县北城清河岸边,由明太子太保、吏部尚书王恕之子王承裕于弘治七年(1494)首创。初名宏道书屋,弘治八年(1495)扩建为书院。其教学宗旨是明纲常之道,究道问之学,主要研讨程朱理学和儒家经典,广泛涉猎当代典章制度。先后培养了马理、吕楠、秦伟、雒昂、温纯、来复、张问达等有名人物。明末大儒黄宗羲在其《明儒学案》中,曾设有“三原学案”,介绍以宏道书院为阵地的关学学人及其思想。进入清代,成为西北教育界的一面旗帜,曾有“学风之盛,莫过三原”之誉。因乡试定期在此举办,陕西学政驻扎这里,故学风蔚然,影响深远。光绪末,成为培养维新志士和革命人才的大熔炉,井勿幕、宋向辰、李元鼎、徐朗西等著名人物皆出乎此。光绪二十八年(1902),改名宏道高等学堂,成为当时传播西方科学与民主思想、输出留学人才的著名学府,曾造就了于右任、李仪祉、吴宓、范紫东、张季鸾、张奚若、茹欲立等近代名人。
崇实书院
位于泾阳县姚家巷,中共泾阳县委大院内西北角。讲堂坐北朝南,面阔五间,时深三间、七架梁,抬梁式结构。硬山式屋顶,顶施灰布纹筒、板瓦、檐施沟头滴水。补间拱一攒,单拱双替。书院系陕西学政赵惟熙于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创建。讲堂东置日晷,西筑通儒台。讲堂前建东、西斋,四架十间,前带廊。东斋题曰:“致道、学古”。西斋题曰:“求志、兴艺”。中建牌坊一座,上题“群材孟晋”。东西建圆门,有门房一间。引清白水环左右,水上建桥。地址为吴建勋续捐。所需经费白金三千六百余钱,系泾阳及三原富绅捐输。清光绪二十八(1902),书院停办,部分房屋拆毁。宣统二年(1910),改为泾阳县工业学堂。1930年至建国前被县政府水利局占用。建国后至1958年,被泾惠渠管理局占用。今为县委大院一部分。
味经书院
位于陕西泾阳县城姚家巷中学内。讲堂坐北朝南,面阔五间,进深三间。七架梁,抬梁式结构。硬山式屋顶,顶施灰布纹筒、板瓦,檐施沟头滴水。前檐柱头斗拱为三踩单昂,明间斗拱为如意形,外曳瓜拱,正心瓜拱刻三幅云朵。据史载,该书院为陕西学政许振祎于清同治十二年(1873)奏建。邑绅吴建勋捐址。宽12丈、长51丈。其时于讲堂前左右有门,左门悬匾上书“小雅扶轮”,右门悬匾上书“小山承盖”。门之东西两侧舍房三十三间,前带廊。舍房前有二门房,三架三间。舍房两则有斋房,东斋房上书“日新”,西斋房上书“时敏”,斋房各十六间。前大门房,五架三间。光绪十五年(1889),监院周斯亿于堂东侧增建藏书楼,三架三间,左、右各建庑房三间,前又修清白池。东侧建通儒台,并置石碣,刘古愚撰文刻碣上。照壁左、右建牌坊。东牌坊上书“英俊之域”,西牌坊上书“礼乐所流”。光绪十七年(1891)陕西学政柯逢时奏建刊书处,由柯氏及泾阳、三原等县捐资或出资,周斯亿监修。书院先后由城固人史梦轩、长安人柏子俊、咸阳人刘古愚主持。书院历经30年,于1903年改为泾阳县立小学堂。院西建刘古愚祠。1923年,更名泾阳县高等小学。1931年,更名为姚家巷小学。今为姚家巷中学。
位于西安南门内书院门街,是明、清两代陕西省著名书院,明万历二十年(1592),陕西著名学者冯从吾创立。书院由大门、二门、允执堂(讲堂)、左右寮房、东西号房等建筑物组成。清代两次重修,建有“精一堂”等。光绪三十二年(1906)立为陕西第一师范学堂,民国初年改为陕西省立师范学校,现为陕西省西安师范学校。现尚存两道门厅、允执堂、精一堂及东西两侧百米长的庑廊等建筑,形成前后四进院落的格局。所处的书院门有浓郁的文化氛围,可以购置到各种各样的文化用品和仿古制品。
宏道书院
位于三原县北城清河岸边,由明太子太保、吏部尚书王恕之子王承裕于弘治七年(1494)首创。初名宏道书屋,弘治八年(1495)扩建为书院。其教学宗旨是明纲常之道,究道问之学,主要研讨程朱理学和儒家经典,广泛涉猎当代典章制度。先后培养了马理、吕楠、秦伟、雒昂、温纯、来复、张问达等有名人物。明末大儒黄宗羲在其《明儒学案》中,曾设有“三原学案”,介绍以宏道书院为阵地的关学学人及其思想。进入清代,成为西北教育界的一面旗帜,曾有“学风之盛,莫过三原”之誉。因乡试定期在此举办,陕西学政驻扎这里,故学风蔚然,影响深远。光绪末,成为培养维新志士和革命人才的大熔炉,井勿幕、宋向辰、李元鼎、徐朗西等著名人物皆出乎此。光绪二十八年(1902),改名宏道高等学堂,成为当时传播西方科学与民主思想、输出留学人才的著名学府,曾造就了于右任、李仪祉、吴宓、范紫东、张季鸾、张奚若、茹欲立等近代名人。
崇实书院
位于泾阳县姚家巷,中共泾阳县委大院内西北角。讲堂坐北朝南,面阔五间,时深三间、七架梁,抬梁式结构。硬山式屋顶,顶施灰布纹筒、板瓦、檐施沟头滴水。补间拱一攒,单拱双替。书院系陕西学政赵惟熙于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创建。讲堂东置日晷,西筑通儒台。讲堂前建东、西斋,四架十间,前带廊。东斋题曰:“致道、学古”。西斋题曰:“求志、兴艺”。中建牌坊一座,上题“群材孟晋”。东西建圆门,有门房一间。引清白水环左右,水上建桥。地址为吴建勋续捐。所需经费白金三千六百余钱,系泾阳及三原富绅捐输。清光绪二十八(1902),书院停办,部分房屋拆毁。宣统二年(1910),改为泾阳县工业学堂。1930年至建国前被县政府水利局占用。建国后至1958年,被泾惠渠管理局占用。今为县委大院一部分。
味经书院
位于陕西泾阳县城姚家巷中学内。讲堂坐北朝南,面阔五间,进深三间。七架梁,抬梁式结构。硬山式屋顶,顶施灰布纹筒、板瓦,檐施沟头滴水。前檐柱头斗拱为三踩单昂,明间斗拱为如意形,外曳瓜拱,正心瓜拱刻三幅云朵。据史载,该书院为陕西学政许振祎于清同治十二年(1873)奏建。
前一篇:【西安有多少座清真寺】
后一篇:10项世界重大田野考古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