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分类: 读书笔记 |
读完《语文课程标准》,我的脑海里只总结出了一句话:大量的阅读成就优秀的语文能力。
语文课标总体目标第一条是培养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等,其实这条不该也不必通过言说的方式进行,只要让学生们看相关的书籍或者故事就行了,这类的书又数不胜数,故事也可信手拈来,保证一个个看完后难保热泪盈眶热血沸腾——反正当初我看完詹天佑修铁路的故事是又自豪又骄傲自己是个中国人。
第二条是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尊重多样文化等。这里的丰厚博大、多样文化,可以分为好多类,饮食的、建筑的、戏曲的等等,又或者是汉民族的、少数民族的、外族的等等,讲的就是一个“多元价值观”,让学生不要局限于狭隘的地理区域观,竟争些“南甜北咸”的玩意儿。但是这些道理,你讲一百遍,不如让他们自己去看十本这方面的书,不喜欢纯文本的,看看绘本也是大有裨益。
第三条说的是要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增强学习语文的自信心,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等。想让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小一点的多看看唐诗三百首,大一点的给他们多看看李白的诗,应该很快都能感觉汉字、汉语的美吧。至于第二点,说实话,一般来讲,上语文课不会造成学生丧失自信,即使上课受挫,他也不至于一辈子放弃语文,因为这是他生存、生活倚赖的工具。但是,能否令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却是教师必须时时考虑的事。因为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在细节,更在恒久。而通过大量的阅读,能帮助学生更快地养成好习惯。理由仅列举几点:1、阅读能培养学生的专注力,好的学习习惯一定包括专注力。2、阅读能帮助学生积累,也帮助学生模仿。任何优秀的语文能力都从模仿开始。
课标还要求学生能具体明确顺利地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其实具体的表达方式、文章结构体裁等,都可以在阅读中一探究竟。第七点要求中,课标还明确提出了学生要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最终能够达到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感觉到空虚的人,大概还是书看少了吧。)
至于余下的目标要求,多阅读,多思考,总能完成个八九不离十。
总之,阅读能力是语文能力中极重要的一种,它是语文学习的目标之一又是养成良好语文能力的工具之一。即使与考试挂钩,会读题,会解题,也是阅读能力的一种。有句话叫“得阅读者得天下”,就是这个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