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水能溶解一些物质》教学设计

(2017-06-30 11:04:04)
标签:

教学设计

水能溶解一些物质

分类: 论文案例

一、教材分析

《水能溶解一些物质》是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起始课。本课设计三个活动。活动一:把食盐放入水中,观察食盐在水中的溶解现象;将沙放入水中,观察沙子水中不溶解的现象;将食盐和沙放入水中后的现象进行对比。活动二:将面粉放入水中,搅拌后观察,并将面粉与食盐、沙放入水中后的现象进行对比。活动三:分别过滤三个杯中的物质,比较三种物质是否能通过过滤实验分离出来。本课的活动旨在让学生从生活中的溶解现象入手,认识到一些物质容易溶解在水中。

二、学情分析

溶解的概念按教材要求是在四年级进行学习的。本课是借班上课,用的是三年级的学生。根据对三年级学生的溶解前概念了解,学生对生活中白糖和食盐等物质放入水中后,会逐渐“化掉”、“消失”的现象有生活经验,也知道像石块、橡皮、木头等物质放入水中不会“化掉”,但是对像食盐白糖这样的物质,究竟是怎样“化掉”、“消失”的,并没有充分的证据。对于“溶解”这一概念,也仅仅是知道“溶解”这个词,知道一些物质放入水中后,会“和水混合在一起”然后慢慢“消失”,知道白糖和食盐“化掉”后还在水里面。三年级的孩子经过一年的科学探究训练,能够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有序的观察,并能用图画和文字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记录,能在老师的引导下,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和研讨,最后得出“物质在水总变成了肉眼看不见的微小颗粒,均匀分布在水中,静置后不会沉淀”的溶解概念。

三、设计思路

根据对三年级学生的前概念的了解,我们对教材进行了取舍。首先是去掉了沙放入水中的实验,因为这是每一位学生都有生活经验,已经了解并一直认同的现象。其次是去掉了过滤实验,因为对于小学阶段的孩子来说,做规范的过滤实验实在是太难了,而且用肉眼能看见物质的沉淀现象,不是为了分离两种物质,所以就不需要再通过过滤来说明“不能溶解的物质可以被过滤出来”。再则是增加了高锰酸钾和小苏打,通过食盐的溶解、高锰酸钾的溶解、小苏打的溶解,层层递进;由生活经验到科学观察,由看不见微粒逐渐变小、看不到食盐溶解在水中的分布情况,到看到高锰酸钾的微粒逐渐变小,均匀分布在水中的现象;由明确告诉名字且能溶解于水的物质,到未知是否溶解于水的不知名的白色粉末,学生的认识水平在活动中得到不断提高,溶解的概念不断得到丰富和完善。

四、教学目标

1.知道一些物质能在水中溶解,一些物质不能在水中溶解。

2.通过观察初步形成“物质在水中变成了肉眼看不见的颗粒,均匀分布在水中,静置后不沉淀的现象”叫溶解。

3.能够通过观察实验获取证据,并根据证据进行归纳。

4.能用图文结合的方式对实验现象进行记录。

5.善于倾听,乐于表达自己的观点。

五、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形成溶解的概念。

教学难点:物质在水中变成肉眼看不见的微粒,均匀分布在水中。

六、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食盐、高锰酸钾、面粉、小苏打各一小包;3只筷子、三只烧杯。

演示材料:课件、与分组材料相同的一套材料。

七、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谈话:中午吃的什么菜?爸爸妈妈做菜时放的食盐,吃菜的时候看到了吗?食盐到哪儿去了?

【设计意图:通过唤起学生生活经验,引发学生的思考,让学生卷入后续的探究活动中去。】

(二)观察食盐在水中的溶解

1、演示:老师这里还有一小包食盐,把这包食盐放入水中,会怎样?搅拌后又会怎样?静置一会儿,又会有什么现象?

【设计意图:老师的演示,让学生从生活经验过渡到学习情境,学生进一步感知,并激发探究的兴趣和欲望】

2、谈话:你平时仔细观察过这个过程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仔细观察一下这个过程,用图画或文字进行记录。

【设计意图:生活经验毕竟不能代表科学观察,带着问题和人物的观察活动才是真正的科学观察。】

3、实验。学生领取材料,把食盐倒入水中,观察并记录。老师相机为学生提供搅拌棒。

【设计意图:学生在观察过程中,需要老师不断提供支持,包括材料的支持,给学生一根搅拌棒,学生就会利用老师提供的材料进行第二次观察:搅拌。】

4、研讨:食盐到哪儿去了?肉眼看得见吗?静置后有什么变化吗?是不是真的不见了?

【设计意图:在经过搅拌后,食盐逐渐溶解,但是溶解后分布在水的什么地方,存在着不同观点,组织学生研讨,就是暴露学生关于溶解的前概念,并依据观察到的现象,对前概念逐步进行修正。】

(三)观察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

1、谈话:食盐在水中颗粒逐渐变小,直至消失,食盐真的不见了吗?如果还在,在杯中的哪个地方?

【设计意图:学生观察到食盐逐渐“消失”,直到看不到,但是食盐究竟分布在水的哪一个区域,或者哪一个区域的食盐要多一些,需要通过谈话暴露学生的前概念。】

2、实验。为了便于同学们观察,老师为同学们准备了一种和食盐类似的物质,它是一种紫色的晶体,叫高锰酸钾。它倒入水中,也和食盐一样,能够逐渐“化掉”,同学们能观察的更清楚,高锰酸钾是怎样慢慢“化掉”的,请大家仔细观察, 并做好记录。(学生交回搅拌食盐用的搅拌棒,领取水和高锰酸钾;在学生会观察高锰酸钾倒入水中逐渐溶解的过程中,老师相机为学生提供搅拌棒)

【设计意图:让学生交回搅拌棒,再领取实验材料,是为了避免混用搅拌棒。在实验的开始,教师并不为学生提供搅拌棒,而是当学生观察到高锰酸钾在水中初步溶解的现象后,再提供搅拌棒,观察的层次感得到了加强,观察的效果更加明显。】

3、研讨交流:高锰酸钾放入水中后观察到什么现象?高锰酸钾分布在杯中的哪一个区域?

【设计意图:高锰酸钾在没有搅拌之前,沉在杯底,同时有一些微粒子下沉的过程中逐渐溶解,学生观察到高锰酸钾慢慢溶解的过程,并且经过搅拌后,整杯水颜色均匀,水中看不到高锰酸钾的颗粒,这一环节让学生再次修正了已有的错误认识,认识到高锰酸钾的微粒是“均匀分布在水中”的。】

(四)拓展实验

1、老师还带来了一些白色的粉末。它们在水中能溶解吗?各小组可以用这两种材料来做实验,按照我们刚才观察食盐在水中的变化的方法,依次做实验,并进行记录。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对食盐和高锰酸钾的观察,初步形成了溶解的概念,这时为学生提供两种白色粉末,分别是能溶解于水的小苏打和不溶解于水的面粉。这两种物质让学生进一步丰富对溶解的概念的认识:都是白色粉末状的物质,但是有一些会溶解于水,也有一些会不溶解于水,物质在水中溶解与否与物质的颜色没有关系】

2、学生实验。

【设计意图:为学生提供了两种颜色形同的白色粉末,但是放入水中后现象却截然不同,会引发学生的思考:为什么这种白色粉末放入水中会溶解,而另外一种白色粉末放入水中却让水变成白色浑浊的混合液?】

3、交流汇报。

4、揭示概念:像食盐、高锰酸钾、小苏打这样,在水中慢慢变成肉眼看不见的微粒,均匀分布在水中,静置后不沉淀,科学上叫“溶解”。不能溶解的物质,我们能观察到物质在水中沉淀下去了,而且还能通过过滤的方法分离出来。

5、延伸:生活中还有哪些物质能够溶解在水中?

八、板书设计:

水能溶解一些物质

微粒    均匀分布   肉眼不见   静置后无沉淀

九、教学评价

1、怎样判断物质在水中是否溶解了?

2、你还知道哪些物质能在水中溶解?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我身边的感动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