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近日集中突击一套指导中小学生经典阅读的丛书,其中海明威的《老人与海》由我负责二审。借此机会,又认真地阅读了一遍该书。我深切地感受到:经典就是经典,《老人与海》绝对是耐读的文字,反复咀嚼,仍然能品出百年酒酿般的醇香。令人沉迷其中,不思归返。
作为20世纪中叶的一部现实主义小说,《老人与海》文笔的精准,画面的真切,人物的细腻动人,至今仍难以超越。特别是桑迪亚哥随钓到的马林鱼进入深海,与之相持、周旋,最后将耗死的大鱼绑在船帮上一段,海明威写得舒缓有致。其中桑蒂亚戈对马林鱼的赞美、关注和同情,如果我们能摆脱对这一情感表层意义上的困惑,提升到象征、隐喻的层面上,就能感受到人和大自然的相通以及桑迪亚哥和大马林鱼在精神品格上的一脉相承。我们也能够理解大马林鱼的悲惨结局又怎样预示和映衬了桑蒂亚戈命运的悲剧。小说中桑蒂亚戈为保护千辛万苦钓到的那条大马林鱼,与群鲨厮杀拼搏,用尽了船上一切可以作为武器的东西,最后眼睁睁的看着大鱼被群鲨叼食殆尽。桑蒂亚戈那种绝不屈服于命运,全身心地和命运抗争的英雄气概和那种惨烈、悲壮的场景令读者终身难忘。《老人与海》的最大价值是塑造了经典的“硬汉子”形象桑蒂亚戈,留下了那句激动人心的经典名言;“人不是为失败而生的,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海明威就是这样的硬汉。他一生追求冒险,经历两次大战,身体上曾被击入百个弹片。他最后也是由于不能接受无为的生命而自戕的。海明威以他感天动地的壮举,为其硬汉的一生留下了最为悲壮的一瞬。
《老人与海》是海明威以他古巴的一个渔民朋友为原型写的一个真实而又现实的故事,他曾明确表示他作品中的渔民就是渔民,马林鱼就是马林鱼,鲨鱼就是鲨鱼,绝无其他意义,但一些人从他的表层故事中隐约感到某些深层的含义,于是从形象到主题都对作品做了别样的诠释。故而,《老人与海》又成了一部带有某种象征和隐喻的寓言故事。此时的海明威又含蓄地承认了这一说法。海明威以一个现实的打鱼故事,重复的是古希腊悲剧确立的西方文学中的传统命题。即人与命运的关系。桑迪亚哥成为人类的象征,他无意之中犯了错,开船进入深海,于是一步接一步地步入歧途,钓到大鱼,带鱼回家,自然招致群鲨的围攻,只能带回一具毫无意义的巨大鱼骨。在这一命题中,桑迪亚戈无法摆脱命运的掌控,他无论做着怎样的抗争,永远也逃脱不了既定的命运。大马林鱼成为桑蒂亚戈命运的参照,它错误地吞食了鱼饵,最后导致了死无全尸的悲惨结局。所以也可以说马林鱼预示了桑蒂亚戈悲剧式的命运终结。所以,《老人与海》总是让人感到有种驱散不尽的神秘主义、悲观主义的阴霾。按专家们的分析,小说中的每个形象都有各自的象征意义。如:大海象征变化无常的社会生活,鲨鱼象征了宇宙间一切敌对的力量,桑蒂亚戈梦中出现的狮子则象征着旺盛的生命力和青春等等。当然,在不同的议论者的口中可能还会听到对同一的意象的不同的解释,这都无所谓,只要能自圆其说,解释得通就可以了。
《老人与海》是部内涵丰富的作品,是部可以无限开掘的宝藏。作为一部行之有效的,又能深入浅出指导学生阅读的普及读物,原稿有太大的差距。作为全书的核心点“硬汉子”性格导读者仅仅浮泛地提出,并没有结合具体的段落加以分析指导,对于复杂的象征意象更没有给以相应的解释。但因为出版的周期所限,根本没有返回撰稿者再加工的时间,万般无奈之下,我只能越组代庖,审阅加工之烦劳,可见一斑。全书从译稿来说,文笔流畅,用词精准,水平绝属上乘。只是偏于口语化,而采用的大多又是北京方言,总感与原作海洋小说的总体氛围相悖,读起来有点儿怪怪的感觉,所以在审阅的过程中,把过于京腔的文字做了些微的调整。尽管做了大量的后期加工,但因时间和原稿基础的限制,仍然存有太多不尽人意之处,但也只能如此。凑凑合合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对得起花钱买书的家长,对得起怀着虔诚之心阅读经典的孩子们,此心足矣。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