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湖陵阳山的故事

标签:
黄山区太平黄山怪石 |
分类: 黄山区史话 |
http://s15/mw690/003hGnzyzy72ZMv2uey1e&690
来源: 文史资料通讯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随人慕名来到太平湖畔的陵阳山中,信步沿着山间小路向峰巅攀登。古老的山路早已被野草和荆棘封严,举步向前真可谓是披荆斩棘。随着地势的升高,我放眼望去,满目的灌丛薜萝,寂寥的空山犹如已沉入湖底的广阳古城,寂然无声地沉睡着。但是,陵阳山在历史却是赫赫有名的,有关它的传说可以频见于史志。
随着山路的逼仄难行,我不禁脸露难色,时行时停,带我上山的人似乎看出了我登山的兴趣不大,便赶忙给我介绍起陵阳山的故事。陵阳山广二十五里,三峰矗立,故又名三台山。相传汉武帝由于惧怕其祖母,汉文帝的皇后窦氏家族的势力,在窦太皇太后去世后不久,便大肆清除在京城长安的窦氏势力。窦氏家族凭借太皇太后的权势,接连三朝(汉文帝、汉景帝及汉武帝)在朝中封侯为官,并留居长安,把持整个朝政,成为汉武帝的心腹大患。窦太皇太后一去世,汉武帝便想方设法将窦氏一族逐个派出京城以分化瓦解,清除不利于自己的政治隐患。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汉武帝借在江南新设陵阳县的机会,令窦氏族人窦子明去当县令。时过中年的窦子明信奉黄帝、老子的道家之说,主张无为而治,与武帝的新政不合,他知道自己是不会被重用的,无奈之下只得领命上任。这位新县令在任上据传“专务渊默化民,清净凝一,”大小政务皆亲躬,不假他手。一有政暇,他就去涎溪(即舒溪)钓鱼,昔日舒溪河畔有一巨石,相传他经常在这块大石上钓鱼,后人称之为“钓鱼台”,这巨石今已沉入湖底,惜已不存。一日他钓得一条白鱼,回衙后交于厨子烹调,准备美餐一下。过了一会儿厨子来禀报,说是鱼肚子里发现一封丹符,窦县令听了十分惊奇,便叫人将书符呈于他看。他打开一看,原来是教人炼丹的丹书,不禁大喜。于是他便潜心阅读研究,由于他本来就精通黄老之术,加上又得了丹符,炼丹之术更为大进。三年后他辞去县令,上陵阳山专事炼丹。他不辞辛劳,到芝岭这个地方采集灵芝,到黄山采集五色脂石,他不怕失败,反复按照“丹符”上所记载的方法认真冶炼,不知过了多少年,他的丹药真的炼成了,服食后便乘黄鹤飞升而去。据传陵阳山中峰之半有一处叫“丹台”的地方即是窦子明当年炼丹的所在,台高二百余丈,故又名“天柱石”。山脚下还有黄鹤墩、黄鹤池,传说当年窦子明服食丹药后即是从此处乘黄鹤飞升,还有许多白鹤为其飞舞欢叫。今黄鹤墩、黄鹤池惜已沉入湖底。关于窦子明成仙飞升还有一种说法,说是窦子明当时钓得的是一条白龙,这位仁慈的县令有好生之德,他把小白龙放回溪中,五年后白龙来迎窦子明,把他带上陵阳山修炼,一百余年后他终于得道飞升。还传说窦子明收了一个徒弟,名叫王子安,二十余年后,王子安忽然死去。不久在他的坟上长出又高又大的树木,传说有黄鹤飞舞鸣叫于树上,声若呼唤“子安,子安”,唐代大诗人李白作诗记其事,有“白龙降陵阳,黄鹤呼子安”之说。后人便称此处为“黄鹤墩”(有的志书记为白鹤墩),其
“陵阳山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带我来的人见我在沉思,以为我没有见到炼丹台上的古迹而对景惆怅,急忙凑过来帮我解愁。他指着台下左右分布的两条山陇向我介绍:我们现在站立的山头是陵阳山的中峰,左右分峙的是陵阳山的东、西二峰。这东、西二峰峦在炼丹台上看犹如从左、右飞腾而出的蛟龙,过去是直奔舒溪河,如今是直插太平湖中。这样的地形正是过去地师所说的风水宝地。这风水宝地被明代万历年间曾任南京工部、礼部、吏部的三部尚书毕锵看中,他在年及八十时,乘皇帝赐问朝官还存活在世上之人的机会向皇帝要求赐葬陵阳山中峰,皇帝不但答应了他的要求,还加封他为太子少保。之后他一直活到九十三岁,无病而逝。去逝后皇帝追赠毕锵为太子太保,谥恭介公。传说这位毕尚书对后事极为深谋远虑,他命下人准备了七口同样的棺材,,出殡那一天,七口棺材同时出门,分葬在陵阳山的七个地方,连家人也分不出是真是假,真的埋在何处。他还为自己的墓葬写了一篇名叫《陵阳中峰记》的碑文,事隔八年,即万历四十七年(公元1619年)才勒碑以示纪念,后人当然不知该树在何处,只好胡乱找了个地方立了这块碑。碑文称:“吾埭濒水而城,城北则陵阳山,山有三峰,中峰最高,自九华迢递起伏而来。余涉后溪,道黄鹤池至仙宫,上丹台领岩泉,以求所谓窦子明故迹者,遂穷其巅而升焉。”由碑文看,尚书墓当是葬在炼丹台,可是“文革”中有人据此在炼丹台附近寻觅,好不容易找到一处貌似墓葬的地方,花了九牛二虎之力掘开来,那知道还是假的,只能是无功而返。这位尚书大人的墓究竟在何处,至今仍是一个谜。由于这位尚书墓地不加修饰,同时又布有疑冢,故后人一直无法猜透真墓在何处。清代即有人吟诗云:“陵峰今日偶来游,溪午扶风到上头;一径野花初冒雨,半城老树早知秋;黄牛队里尚书冢,白鹤巢边仙子楼。樵唱莫摧残照晚,萧萧客思满秋林。”到现在又过去一百余年了,令人有“空山久寂寥,往事尽尘烟”之叹,尚书坟给陵阳山增添了一个神秘的谜。
在丹台上,带我来的人指着一片灌丛说昔日的仙坛宫香火一直未断,并延续到清朝末年,由于仙坛宫建在丹台上,昔日人们上来后可以一方面访仙问道,一方面登临观光。站在台上据说可以西望九华山,南眺黄山,还可以俯视舒溪河畔的田舍农庄,万家庐井,青山如黛,绿水似玉,绚丽的山川风光尽收眼底。唐代诗人刘禹锡有句名言:“山不在高,有仙则名。”陵阳山主峰海拔仅高530米,但由于千百年来的神奇传说,使她成为江南名山。如今她静静地“睡”在美丽的太平湖畔,相信总有一天人们回唤醒她的。
下山时我忽然记起过去太平县有一个乡名叫“长寿”,就在陵阳山下,据说乡中居民沾染了山的仙气,故多长寿,乡以此得名。说着话,我们不知不觉下得山来,说也奇怪,我觉得没有一点儿疲倦,猜想大概是沾染上窦子明的仙气了。
【相关阅读】漫话陵阳山
杜可安
陵阳山,又名陵山,旧称万寿山、三台山。在《水经注》(二十九卷)、《隋志》、《隋书》(卷三十一)、《旧唐书》(志第二十·
地理三)、《元和志》、《寰宇记》、《九域志》、《舆地纪胜》、《明史》(志十六下)、《嘉庆重修一统志》等史籍中均有记载。《太平御览》(卷六十七·地部三十二·溪)载“陵阳山在石埭县北三里”且云“按《舆地志》,陵阳令窦子明於溪侧钓鱼,一日钓得白龙,子明怜而放之,后数年又钓得一白鱼,割其腹,中乃有书,教子明烧炼食饵之术,三年后白龙来迎子明,遂得上昇。”《水经注》、《列仙传》更详尽地记载了子明飞升之事。窦子明,名伯玉,字子明,西汉沛国銍县人,汉元封年间(公元前110-公元前105)为陵阳(今青阳)令(一说为陵阳主簿),他信奉老庄哲学,以“清静无为”之术治理县政,认为“无欲而民自化”。他居陵阳山区达数十年,人称“陵阳子明”。陵阳山高千余丈,有旋溪之水绕山而过。一日,子明在旋溪上钓起一条白龙。他慈悲为怀,将白龙拜而放生。数年后,厨子剖鱼作羹,发现鱼腹内竟有似字非字的符号。厨子不解而视于子明。子明辨识,欣喜若狂。原来,此乃教其如何炼制、服食仙丹之天书。他如法修练,大有所成。三年后,白龙腾云降临,子明便跨龙而去,得道飞升。得道后,子明住陵阳山百余年,某日大呼山下人,令上山半,告言:“中子安,当来问子明钓车在否。”二十余年后,子安死,葬石山下,常有黄鹤栖息于子安冢边树上,鸣呼子安名。后人歌云“陵阳垂钓,白龙衔钩。终获瑞鱼,灵述是修。五石溉水,腾山乘虬。子安果没,鸣鹤何求?”唐天宝年间,李太白慕窦子明得道飞升之事,自泾县桃花潭溯泾溪而上,经龙门东亭至陵阳山寻访窦子明遗迹,盘桓游历期间,追思不已,曾留下“白龙降陵阳,黄鹤呼子安”、“愿随子明去,炼火烧金丹”的诗句。明弘治元年(公元1488年),人们在石埭广阳后溪上建“望仙桥”,意在纪念窦子明“仙化”。如今陵阳山仍有仙坛宫、丹灶、白鹤池等遗址可寻。
陵阳山又是明代毕尚书墓葬所在。清代杜鸣凤有《陵山怀古》云“陵峰今日偶来游,溪午扶风到上头。一群野花初冒雨,半城老树早知秋。黄牛队里尚书冢,白鹤巢边仙子楼,樵唱莫催残照晚,萧萧客思满林丘”。就是这尚书冢同样给人悬念不迭。当地盛传,时年尚书出殡时有十几具棺椁同出城门,其墓穴所在便成了千古难寻之谜。于今人们对尚书其人其事已知之不多,对他的褒贬亦莫衷一是。近查史料,毕尚书,名锵,字廷鸣,号松坡,石埭县七都(今石台县河口乡)毕家村人,生于明武宗正德12年(公元1517年),卒于神宗万历37年(公元1608年)。毕锵自幼聪颖好学,“善记诵,爱《春秋》,通四传,不唯一家”。嘉靖二十二年(公元1543年)中举人,翌年中进士且名列第五,授刑部主事。嗣后曾任户部郎中、浙江按察司提学副使、广西布政司右参政、按察使、浙江布政司右布政使、湖广布政司左布政使。隆庆元年(公元1567年),穆宗即位召毕锵回京任太仆寺卿,旋任应天府尹。此时毕锵与江南巡抚海瑞等人一起,在江南积极改革赋役制度,推行一条鞭法,实行量地计丁,丁粮全部交官,官府一年所需的力役,由官府佥募,付给工食费,其他杂税土贡与税粮混为一条,订亩征银,由官府折办。海瑞赏识毕锵才能,推荐他担任南京户部右侍郎。后又继任刑部右侍郎、户部左侍郎、总督仓场等职。不久升任为南京户部尚书。他乃明代历嘉靖、隆庆、万历三朝,职任工、吏、户三部尚书,曾与海瑞一起改革赋役制度,名载《明史·列传一百八》“齿德并优,名声倶泰”的一代明宦。
万历十四年,毕锵年老多病,羸弱不堪,请求“致仕”,神宗初不许,后一日上朝,毕锵忽失足跌倒,遂再次乞休,“上知意不可夺,从其请”。《毕氏宗谱》载,毕锵回归后“服御不习轻肥,耳目不暇声色”。“二十余载,以恭让节俭表正乡闾”,置义馆、布仓禀,“赙不举之丧,掩不葬之骼”。成为教化地方的乡绅楷模。
万历二十四年五月初五毕锵八十寿辰,为他撰写寿文和前往祝寿的有南京锦衣卫掌卫梅应魁叔侄、广东布政司左布政使郎中施晓臣、池州知府张晓文、同知傅国材、通判吴嘉宾、推官王纪国、石埭知县陆养浩等官员达数十人之多。
万历三十年神宗下诏“加毕锵为太子太保,命有司存问于家”。万历三十九年七月初七日,即毕锵去世后第三年,明神宗下诏遣使者赴石埭悼念,诏书中有“尽瘁半生,绰有劻勷伟绩”的赞誉,并赠太子太保,谥恭介。《明史》称他“遇事守正,有物望”。著有《偃生集》传世。
毕锵曾多次游历石埭六都的鱼龙洞,且有《秋日偕友游鱼龙洞》纪游诗,诗云:“闻说鱼龙径路通,岩林飒飒正秋风,气钟天地原无始,象列山河总太空。云鸟微茫述幻宇,雨花巧妙辍玄言。叨从白发归田后,乐于诸君眺览同。”,鱼龙洞入口处曾有长0.6米、宽0.5米的毕锵石刻,文曰:“秋月同运同陈忠,主簿苏集、陈远来、桂汝明,经历桂一魁、桂之华,吏目桂新芳,武举桂正莺,太学生汤世黼游鱼龙洞……”
相传,徽州名菜“一品锅”也是由毕锵的一品诰命夫人余氏创制的。说是皇上一次突然驾临尚书府作客,席上除了山珍海味外,余夫人特意烧了一样徽州家常菜--火锅。不料皇上吃得津津有味,赞美不绝。席间皇上得知竟是余夫人亲手烹饪,便感叹道,原来还是“一品锅”啊!菜名就此一锤定音。
在民间口碑中,毕锵还是个清廉仕宦,据说,身为三朝元老的毕锵告老返乡时,仪仗引领,十八只大箱延绵于道,仆从前呼后拥,颇为风光。有人遂禀奏皇上,说毕锵从国库里搬走了大量金银财宝。皇帝传旨,把箱子全部押回检查。箱子打开后,万岁爷和文武百官目瞪口呆。原来箱内装的都是些用草纸包裹的砖石瓦块。毕锵夫妇哭诉说,老臣在朝为官几十年,如今两袖清风告老还乡,只怕不光彩,夜间让家人从院中捡来砖石瓦块,放入箱内充场面。
陵山不远处的狮山,尚存宋代理学家朱熹手书石刻。据《太平县志》载,朱熹寻访当地逸士孙觌之后,两人同游狮山,朱熹被眼前繁茂秀丽的山川所吸引,即手书“秀荫”二字,后被人镌刻于石。清代李汾写诗赞曰“狮山一片石,幸得紫阳题,二字‘秀荫’在,千秋姓氏齐。苔纹铺似篆,萝影缀如刲。多少残碑碣,于今卧鹿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