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湖底广阳城
(2016-07-04 21:57:21)
标签:
黄山怪石 |
分类: 黄山区史话 |
来源:安徽商报
其实,在徽商故里的皖南,有很多历经千年风雨的古城。像歙县、黟县、婺源、屯溪等等,类似这样的名单我们还可以列出很长的一串。当然,这些古城现在广为人知,与当地的旅游推广力度不无关系。除了我们所熟知的这些古城之外,在皖南还有另一座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古城——广阳城。或许很多人没听说过它的名字,但你一定知道太平湖。广阳城,就沉睡在太平湖底。
广阳城原坐落于石埭县,也就是现在的石台县境内,1958年,安徽省政府从解决皖南山区水患的考虑,决定在青弋江流域兴建一座水库,这,就是太平湖兴建最初的构想。水库从1958年开工,到1980年基本竣工,中间修修停停,前后耗时22年。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广阳古城,随着水库蓄水水位地上涨,被永久的淹没于湖底。与此同时,被淹没的古镇还有秧溪、夏村、龙门,这些都是唐宋时期就已存在的乡镇。
广阳城留给当地居民的记忆,大体归纳而言可分为这几个部分:舒溪河上的永济桥、城中明代三朝元老毕锵的毕府、城东的崇实中学,以及广阳老城墙和城西的城隍庙。
先说永济桥,在说永济桥之前,有必要先讲一下广阳城的地貌。在老广阳人的记忆中,广阳城北以陵阳山为靠,南依舒溪河,雨量丰沛时,舒溪河的河面顿时能达到200多米宽,是皖南山区重要的水运通道。而当时的徽宁古道纵贯南北,与舒溪河在广阳呈十字形交汇。水陆交通的便利,使得广阳的经济生活历来就显得颇为繁荣,《石台志》记载,这里曾被称为“小秦淮”。
“作为县城,广阳在明代以前,城墙都是土筑,有大大小小10个城门,到了明朝嘉靖年间的时候,城墙改成了砖砌,城门也从10个变成了5个。
”对广阳古城很有研究的胡丰習说,在明中后期,广阳古城有条最热闹的
“河城街”,像文庙、演武场、县衙、牢狱、文昌庙等等,都在这条街上,到清末民初时,这条繁华的“河城街”基本都已经消失了。残存的古建筑,只有文庙、城楼和古塔等。再到后来,老城的民房都逐渐翻新,旧貌早已难寻。一座历经两千多年风雨的古城,能感受到历史的建筑,只有一圈城墙和四道城门。
“舒溪河是半围着广阳城的,在民国以前,城里的人想要出去,都是春夏季摆渡,秋冬季架桥,即使驿道快递也是这样。
”今年88岁的老广阳人陈顺先,原本是住在广阳城西门外的高亢村,修水库后,搬到了太平县。陈老回忆说,在他小时候舒溪河上原本是没有大桥的,在1922年的时候石埭县人陈劭吾和陈一甫兄弟在天津办纱厂,后自掏大洋2.4万元,倡议在舒溪河上建一座大桥。后来这个倡议又得到旌德、江宁、南通等地实业界的捐助,先后募捐了14万元,才建起了这座永济桥。
“这座桥1922年11月底动工,建了3年才完成,有200多米长,7米宽,全部都是钢筋混凝土结构,在桥上还有供独轮车通行的车槽,10个桥墩。
”陈顺先说,以前在桥上有好大一个石碑,上面详细记录了当时建桥的过程,在石碑的背面,刻有“利步大川”四个字。
“这座桥当时取名就叫"永济桥",广阳本地人都嫌这个叫法太文,喜欢直接叫"舒溪河大桥"或者"广阳大桥"。 ”
永济桥通车13年后,也就是1938年,侵华日本欲经过广阳进犯屯溪。当时驻守在屯溪的国民党第三战区司令命令工兵连炸毁了永济桥6个桥墩,从此这座桥就只剩下了半截子。一直到1949年冬,石台解放后,皖南区公路局才用钢材对炸毁的部分进行修复。修复后的永济桥南段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北段为钢架桥体。
“1955年我从芜湖县调到广阳工作的时候,就是踏着这座大桥走进广阳的。当时心里还感叹,想不到广阳这么个小地方,还有这样一座气派的大桥。那个钢架桥走在上面,脚底会发出轻微的嗡嗡声,给人一种特别踏实的感觉。
”今年81岁的张青老人,在广阳文化馆工作了3年时间,在他的记忆中,舒溪河上的风景很美,晚霞满天的时候,站在东头的桥面向南望去,视野极其辽阔,舒溪河水闪耀着密密匝匝的粼粼波光。可进了县城“感觉就不咋地了”。
可以说,广阳城的永济桥能够得以兴建,与陈一甫兄弟的首倡捐资是密不可分的。陈氏兄弟的祖籍就在广阳,在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当时设计这座大桥的工程师,就是陈一甫的长子陈范有。他们父子联手在广阳兴建的这座大桥,也被后人称之为“皖南第一座公路桥”。
据太平县文史办主任陈朝曙考证,当年在建永济桥时,所用水泥是国产的“马牌”水泥,而钢筋则为美国货;在桥的东西还各建一引桥,名为“兼济”和“同济”桥。这在当时可谓是我国最早、规模较大、设计先进的混凝土结构大桥,成为中国公路史上的奇迹。《清史稿》这样记载:“于县境修巨桥跨舒溪,亘六十余丈,便行旅。
”
毕锵在明朝时历任吏部、工部、户部尚书,于万历丙戌年(1586年)告老还乡时明神宗赐建宅邸。也就是我们现在要说的毕府。毕府在老广阳当地,又被叫做宰相府或尚书府。据说这座宅邸非常大,老广阳陈顺先老人说,毕府的大门在东西大街上,府后围墙抵到了北门里的河城街,南北通长在300米以上,东西宽度大约占了广阳城主街的三分之一。“我感觉,整体面积与《红楼梦》里的荣国府不相上下。
”
张青老人说,他当年在广阳文化馆上班时,文化馆的办公地点就在毕府,“毕府是当时广阳城里最大的房子,前后分为三大进,是广阳唯一没有抹墙灰的建筑。我只看过第一进,记得里面有个很大的天井和大厅,那个天井比广阳城里一般的祠堂还要大。听进去过的文化馆同事说,再往里走,分设东厅、西厅、前厅、后厅,全为砖木结构。三进楼阁依次排列,屋顶是飞檐翘角,看上去非常有气势,而且屋顶的大梁、基柱和门窗上,都镂刻着各种各样的花卉、鸟兽图案。文化馆只用了临近马路的这一排。剩下的两进全被城里的人给分了,住的比较杂,原来是只有毕姓的住在里面。
”
张青说,文化馆曾有人对毕府进行过仔细的研究,发现毕府所用的砖全部是整块的,没有半截子砖。而且每块砖在用之前,都用东西打磨得非常平,两块砖一合起来,严丝合缝,连剃须刀片都放不进去。在张青的记忆中,“毕府门前全是青条石板铺的路,大门两边有石狮、石马、石人和石鼓,看上去非常威仪。只不过这些古董在多年的岁月侵蚀和后来人为的破坏中,大多残败。在大门东边竖有一座牌坊,上面镶嵌着一块石匾,刻着
"文官下轿,武官下马"。毕府的正大门门楣上高悬着皇帝赐给他的大竖匾,上面写着"状元及第"四个字。大门两旁有副对联,"四部尚书第,三朝元老家"。
”
一座历史久远的大宅,与之相伴的一定会有一些传奇的故事。毕府也不例外。在老广阳人口口相传的故事中,说毕府曾藏有很多的稀世珍品,尤其是有多张玉雕花架床,长、高各尺余,床架用翡玉雕成,门罩用翠玉刻就。太平军到广阳时,毕府后人将这些宝物埋入了府中的七口古井中,太平军只掘得三口,另外四口至今也无人知晓到底在哪。听张青老人说,毕府除了作为广阳文化馆的办公场所外,后来还被用作广阳供销社的废品收购站。再到后来,里面就几乎成了一个大杂院,“有房子,没房子的人,都搬到里面住。
”直到1970年,因为水库即将蓄水,存在了380多年的毕府才被拆除。从此,关于毕府的一切,都随着老广阳城一起沉睡于太平湖底。
【相关阅读】我在崇实中学读了5年书
我是1941到广阳城的崇实中学读书的,当时已经12岁了。在此之前,我读了8年的私塾,从背《百家姓》开始,到后来的《古文观止》、《易经》、《左传》。后来国民政府提倡新生活运动,把私塾并入了国民小学,我那时都已经12岁了,一个半大小伙子,放入小学也不合适,索性就直接跳级进入中学了。
崇实中学是陈劭吾和孙梅轩等人在1918年创办的,刚开始叫“崇实学社”,后来实业家陈劭吾也热心参与了进来,并捐资在天津成立了一个办学基金。崇实中学真正开始招生是在1919年,校址就在广阳城的西门一个高地上,高地下面就能看见广阳城的西城门,旁边还有个夫子庙和文昌阁。生源基本上都是来自周边的几个县,老师则来自全国各地。崇实的校训叫“敦品励学”,这几个字还是张謇题的,因为在那时张謇名气比较大,是清末状元,而且陈劭吾和张謇又是姻亲。
在崇实读书,学校只收书本费,没有其他的杂费,男女同校。每天上6节课,一个礼拜休息一天。印象中崇实中学有个育婴堂,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幼儿园吧,还有小学部、初中部和高中部。我在崇实中学读了5年书:3年初中,2年高中。我们那时候学校开设的课程还是比较丰富的,除了正常的语文、数学外,还有体育、音乐、美术、农林专科班、女生染织班和师资培训班。
崇实中学比较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音乐课还教京剧、二胡和手风琴,但不知为什么没教黄梅戏,估计那时唱黄梅戏的还比较少吧。从崇实走出来的人基本上都能独自谱曲。学校最多的时候有500多人,都是那种寄宿制的。每年还会举办一届运动会,我那时身体好,在校运会上跑1万米,还得过奖。
在教学方面崇实要求非常严,小学6年教加、减、乘、除之类的,初一教代数,初二教几何。从来不允许学生挂科。你若家里穷一点交不起学费,学校都不会赶你走,但你要是挂科了,那就不客气了。我们班以前有个同学,家里非常穷,不仅学费交不起,而且连他寄宿的饭票和生活费都成问题。但他成绩非常好,在考高中的时候,得了全年级第二名,结果因为没钱交学费,还是跑回家了。当时的孙梅轩校长在得知了他这个情况后,就和另一位老师三番五次地到他家去,做他工作,说把他三年的学杂费全免了。结果那位同学的家长还是不干。家长说,“孙校长,你把我孩子拽到学校去上学了,我家里就缺一个壮劳力,影响粮食产量,念书又不能当饭吃,不干。
”后来,学校 每月补助那位同学家里150斤大米,这样才换他到学校上学。
崇实中学在广阳城,从创办到结束,前后经历了44年。
1962年因为修太平湖水库广阳城搬迁,崇实中学就迁到了石台县七都镇,现在名叫七都中学。
【相关阅读】广阳城最宽处只有465米
周老是土生土长的广阳人,在他印象中,广阳城西边的商铺多一点,老县衙就在县城中间的位置。周老说,他小时候没事就喜欢数广阳城穿城而过的青石板,记得从广阳城西门到东门的青石板一共只有310块,一块青石板大概只有1.5米长。东西直线是广阳城最宽的地方,所以在城墙之内的广阳只有465米长。
其实在广阳城的学校并不止崇实中学一所,在其旁边还有一所师范学校,叫石埭县简易师范。这所学校专门为基层小学培养教师,位于崇实中学的西边。周汉军说,他印象中的广阳城只有几千人口,“城里的老民房后来都被拆完了,到上世纪五十年代的时候,城里又冒出几栋苏式建筑,在城隍庙旁边还有一座保存比较好的文庙,另外就是八大姓家保存的祠堂,印象中在五十年代的时候,广阳城大大小小的还有近10家祠堂。
”
“广阳的老城墙一直保存得比较完好,都是用大古砖砌起来的。听老人们说,城墙原来有五个门,但我记事的时候就只看到有四个城门,都是县里国民党的自卫队在把守,天天都有人站岗。1949年3月份,广阳解放后,我曾登上过城墙顶,发现原来城墙顶很宽,上面都可以跑马。
”周老说,在广阳城还有个大剧院,是模仿合肥的江淮大剧院盖的。
“那时广阳大剧院就是广阳的地标建筑,但可惜的是刚盖起来用了两年,因为修水库,就被拆了。那时,广阳城里一直都在传要搬家了,无论政府怎么说,大家都还是怀着将信将疑的态度观望,后来政府干脆就把这个地标拆了,大家这才相信是真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