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16/mw690/003hGnzygy72FxL70kLdf&690
姑孰古城复原图
姑孰(熟)古城建城的时间:据当涂县旧志记载:城之奠基有“黄武”二字。“黄武”为三国吴主孙权年号,黄武元年是为公元222年,距今有1988年的历史了。但当时城名是否为姑孰史料中未有确记,“姑孰”作为城名最早见于《晋书》,“太宁元年,敦移镇姑孰”(《晋书.列传六十八》),按太宁元年为公元323年可知,姑孰作为城名当在323年之前。结合《读史方舆纪要》“东晋时置城戍守”的记载,我们可以得出姑孰城名当在公元317~323年间。
姑孰名称的由来:清代《读史方舆纪要》载:“姑孰城。汉丹阳县地。迫临江渚,商贾凑集,鱼盐所聚。东晋时置城戍守,并积盐米于此,城南临姑孰溪,因曰姑孰城。”据以上记载可得知,姑孰城名应该来源于姑孰溪。
据民间传说东晋时期,北方战乱,流民南迁,在溪水旁经常有一位身着白衣的美丽女子浣纱,临江眺望,并对身边的穷人施舍帮助。有一天姑娘一边浣纱,一边低声哭泣。来往的人问她为何忧伤,她什么也不说,趁众人不备之际,突然纵身入水,飘然而逝。当时,人们只记得姑娘悲戚感伤的模样却不知她的姓名身世,人们互相询问“姑孰?”(古代汉语“姑孰”意为“这个姑娘是谁?而当涂人本地口音询问这姑娘是谁的发音也类似姑孰。)淳朴善良的当涂百姓为了表达对姑娘的纪念,就把淹没姑娘的河流叫作姑孰溪,姑孰溪旁边的城池也称之为“姑孰城”了。这个传说流传极广,不但在百姓中口口相传,历代多有诗人对此凭吊吟咏,李白诗云:“爱此溪水闲,乘流兴无极。漾楫怕鸥惊,垂竿待鱼食。波翻晓霞影,岸叠青山色。何处浣纱女?红颜未相识。”
姑孰古城的地理位置险要:姑孰古城今当涂县县城姑孰镇。位于安徽省东南部,长江安徽段东岸,介于东经118°21′38″~118°52′44″与北纬31°17′26″~31°36′05″之间。古城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明嘉靖年间《太平府志》记载:“姑孰冲要,密迩京畿。”“龙山南指,牛渚北临。”“江山之胜,天下之奇处。”“左天门,右牛渚,铁瓮直其东,石头枕其北。”姑孰地区扼大江津要自古就是江东屏障,东汉末年孙策攻克牛渚进而占领江东成三国鼎立之势,南宋虞允文在此指挥1.8万散兵大败金国皇帝率领的40万。大军创造了军事史上的奇迹,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攻克姑孰城,取得江东立足之地,进而夺取江东奠定了明皇朝的基础,所以姑孰是明皇朝龙兴之地。著名京剧《战太平》就是依据明朝初年朱元璋的大将花云守姑孰城的故事而成。
古城春秋:东晋兴宁二年(364),桓温镇姑孰,在城内建子城(今八六医院北部)。南唐保大三年(945)再次增建,“高3丈,周15里,跨姑溪河为两栅”。南宋,城垣向北收缩,割姑溪河于城外,“减旧三之一”,并开挖护城河引水,建5门城楼。其后,历代在宋城基础上多次改建加固。至清乾隆年间,城垣已修成“高3.6丈,周9里19步”的砖石城。城头共建城堞1850个,警铺5所,四隅建有敌楼。共开城门6道:东为行春门,西为澄江门,北为清源门,城南临姑溪河自东向西依次为龙津门、南津门和湖孰门。咸丰四年(1854)太平军入城,将城垣砖石大都撤运至金柱关改筑天宝城,县城遂成土垣。同治三年(1864),清军又将天宝城砖运至南京增修城墙。至抗日战争前,旧城墙尚存两座残破的城门。现在城墙俱毁,只有护城河尚存。
古城沿革:姑孰大地古为扬州之地,西周时属吴,春秋战国先后由吴改属越国和楚国。秦至西晋为丹阳县,三国东吴在姑孰筑城距现在已近1800多年了,当时可能是一座军事性质的城池,是否有行政机构设置不得而知。元兴二年(403)十二月初三,东晋太尉桓玄在筑坛于姑孰九井山北即皇帝位,国号“大楚”,百余日后被刘裕击败。隋开皇九年(589)定姑孰为当涂县治迄今未变。根据历史资料南唐时期姑孰为南平军(平南军)的治所。北宋太平兴国二年(977)设立太平州、元为太平路、明清为太平府,一千多年来姑孰一直是府治和当涂县治的所在,直到民国撤府,姑孰才结束了作为府(州、郡)城的使命。李阳冰、黄庭坚、曾巩、洪迈、张嘉祯等历史上的知名曾经担任过县、府的主要官员。清朝姑孰还是长江水师提督所在地,城内的主要街道的名字还叫“提署路。”
古城文化和物产:南朝姑孰才子周兴嗣一夜作成《千字文》成为中国古代三大启蒙读物经千年而不衰,宣城太守、著名诗人谢朓钟爱当涂山水,赞誉为“山水都”。大诗人李白一生7次来到此地,留下诗篇50多首,后代几乎所有著名文化人都来到这里拜谒李白,留下了极为丰富的文化遗产。宋代词人李之仪在撤职被管辖的情况下遇到姑孰才女杨姝,激发了极大的创作热情,写出了“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的千古不朽的诗篇,他采写的当地民歌《田夫踏歌》留下了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一门五进士的郭祥正家族,有著作等身的夏燮和他的家族。
悠久的历史,灿烂的诗歌文化孕育了一代又一代人民,致使当代出现了“诗社数十,诗人逾万”的盛况,为马鞍山市的诗城定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促成了“第一届中国诗歌节”在马鞍山市成功举行。
在姑孰大地上有号称“江南第一古刹”的广济寺为代表的几十座古代寺庙和道观。望夫山上有秦汉时期的摩崖石刻“望夫石”,横山上有唐代的摩崖石刻“石门”等大量的文化遗迹。旧志记载有姑孰八景:“龙山秋色、牛渚春涛、丹灶寒烟、凌歊夕照、谪仙遗祠、谢公古井、尼坡梅月、白纻松风”。唐代元和年间修建的太白楼和青山李白墓历经千年而愈加辉煌,明代的修建的叶家桥气势恢宏,黄山塔、金柱塔、凌云塔(正在修复中)傲然挺立。
姑孰大地物产丰富水旱无忧,盛产稻米和松竹,螃蟹、采石茶干最为有名,古代就有大量文字记载这些特色产品,号称江南第一圩的“大公圩”,浩淼广阔的石臼湖千百年来养育着姑孰人民,丰富的铁矿资源和绿松石宝藏全国闻名。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