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李白三游泾县的来龙去脉

(2016-05-29 23:26:16)
标签:

皖南泾县

龙坦胡氏

黄山怪石

分类: 根在泾县

来自:泾县报  文/戴新彪、戴红莲
    【编者按】泾县从西汉设县,故有“汉家旧县、江左名区”之誉。唐代大诗人李白对泾川更是情有独钟,为泾县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然而李白泾县之行的来龙去脉和奇闻趣事,则鲜为人知。作者戴新彪、戴红莲的《李白三游泾县的来龙去脉》则为我们阐述了一段诗仙与秀美泾川的历史故事。由于该文较长,本刊将分三期刊载,以飨读者。

    正文:
  在李白一生的漫游过程中,安徽是他的主要旅游地之一。他出蜀后三十多年间里,前后有六年多在安徽度过。曾五次游皖,而在皖南度过的时间最长,在他现存的一千余首诗歌中,能够考证出来的就有二百多首诗歌是在安徽写的,其中在泾县、黄山、太平就有二十多首。长期以来,两地县志对李白在泾县、黄山、太平畅游的年代、行程的路线都沒有详细记载,有的取之家谱和民间传说。要准确的弄清它,必须从李白在安徽游踪的情况入手,进行考证,得出比较满意的答案。
  李白第一次游皖是在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此年他四十二岁。这年春末,李白由东魯南下,带着他在山东娶的妻子和子女,移家于皖南南陵县的一个山村,这是李白来最早到皖南。是年秋天,经好友吴筠等人推荐,唐玄宗几次下诏,召他入京,在临行前,他写了《南陵别儿童入京》一诗,后又写《别内赴徵》诗三首。然后李白怀着报国的壮志,高兴的著鞭跨马,奔向长安。
  李白第二次游皖是天宝六年(公元747年),这年他四十七岁。李白在宮廷得不到重用,十分苦闷。天宝三年三月,李白愤然上疏请归,玄宗“以其非庙廊器,优诏罢遗之” 使李白离京。此后李白由扬州、金陵溯江而上,来到当涂县。次年渡江到皖西等县,又来到庐江,谒见了唐玄宗李隆基的近亲,庐江太守李祗。写有《寄上吴王三首》诗,希望李祗象战国时燕昭王那样,为国招贤。但吴王李衹不予理睬,李白碰壁,便愤然离去。离开吴王,来到毫县,拜褐了这里的老君庙,写了《谒老君庙》一诗。后由毫县而上,到河南省梁园(今开封市陈留一带)。在北方很难寻找进身机遇,到处遭挫,一筹莫展。在“忧恨坐相煎” 的心情心下,他不得已转到南陵后又去了当涂。
  李白第三次游皖是天宝十二年(公元753年),这时他巳五十三岁。这年秋天,他从曹南(今山东菏泽)南下,经皖北砀山,因为与砀山刘县令相识,留他小住,同游砀山名胜一宴喜台。李白写下《秋夜与刘砀山泛宴喜亭池》一诗。描写了刘县令“张灯宴华池”接待他的情景,盛赞宴喜亭池“月色望不尽,空天交相宜”的幽美夜景。到当年秋后李白来到皖南,因为皖南的名山胜水使他“相看两不厌” ,从而坚定了李白游遍皖南每一个县的信念。
  李白第四次游皖是在至德二年(公元757年),他五十七岁。这年二月,永王李璘兵败被杀后,李白自丹阳逃到太湖县避难。不久被牵连入狱,中间因病重暂时保释送到宿松县养病,但最终被判罪流放夜郎(今贵州桐梓一带),行至白帝城被赦,天宝末游至宛陵(宣城)。
  李白第五次游皖是在上元二年(公元761年),这时李白巳六十一岁。流放遇释后他沿途在湖北、江西等地盘桓一年多,于这年春天回到皖南,辗转于宣城、泾县、太平、池州、黄山、当涂、金陵(南京)等地,最后投靠他的族叔当涂县令李阳冰,定居于采石。
  泾县因“泾川三百里,佳境千万曲”深深吸引了李白,是李白留诗最多的县。他曾三次游泾,特别是水西山、大蓝山、桃花潭一带,诗人流连忘返,留下了许多动人的诗篇和珍贵的遗迹。唐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之前李白就接到谢良辅、郑鍔、何昌浩、崔何和族弟李錞等友人之邀畅游泾川,但一直未能成行。这年深秋李白终于从宣城骑马来到了泾县,他爱好骑马,从入京城到离开长安,他一直骑马旅行。李白到泾县后被泾川三百里的山青水秀的风光深深吸引,认为泾川佳境超过了浙江若溪(今浙江绍兴城南),从而打消了去浙江剡中的念头。到泾县不久就写下了《与谢良辅游泾川陵岩寺》一诗;谢良辅是河南南阳县人,善诗,天宝十年(公元751年)中进士,谢良辅备舟陪同李白游览了泾西风景。诗中的陵岩寺,即现在的水西寺,唐代为江南佛教胜地,山上有崇庆、宝胜、白云三大古寺,总称水西寺,始建于南朝,唐初扩建。“乘君素舸泛泾西,”是乘木船到泾西,从县城到水西有一道青弋江而隔。“宛似云门对若溪。”云门寺是浙江有名的风景地方,可泾溪比云门寺还要好看。“且从康乐寻山水,”康乐:即谢灵运,南朝著名诗人,曾封为康乐公,故称谢康乐。他在永嘉县任大守使,很不得志,于是他游山玩水,写了许多著名山水诗,李白把谢良辅夸赞于谢灵运。“何必东游入会稽”。既然泾川景色美,何必还要东去浙江入会稽游呢?接着李白与同族弟李錞府相见,写下了《泾川送族弟錞》一诗。在诗中有 “金羁”两字,告诉人们他是骑马而来,“彩鹢”两字是水鸟,船首,李錞是乘船离泾。李白送走族弟后在泾县还写了《白鹭鸶》等诗,在泾几首诗中,《泾川送族弟錞》一诗,相对来说最好,李白把泾川风光描绘得何等之美,“泾川三百里,佳境千万曲” 成了宣传泾县的一张永久名片。
  诗中的李錞是一名官员,不是李白堂弟,而是同姓兄弟,故李白称其族弟,又称宗亲。李白到泾后李錞以同姓兄弟置酒款待他,李錞也要走了,李白也要离开泾县了。此时此景,李白流泪写下了送别诗,以“俄然告将离”,“ 长相思” 之句,将与族弟之情表述得淋漓尽致。李白本来想去泾川上游,但他忧国忧民之心如焚,彻夜难眠,住了几天又回宣城去了。
  李白笫二次到泾县是天宝十五年(公元756年)春,于宣城沿泾县琴溪而上,从泾县城南门而西折,经枫坑、丁家渡、章家渡、越蓝山岭、经苏囗河过桃花渡到桃花潭的。这次到桃花潭是应泾县县令汪伦之邀而来,汪伦曾两次邀请李白。是汪伦派人送到当涂的。汪伦在这封信中写道:“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洒店。”李白接到汪伦的书信后,兴奋不已,仿佛看到十里桃花的鮮艳,嗅到了浓郁的酒香,于是欣然应邀。
    李白笫二次游历桃花潭,是唐上元二年(公元761年)秋天。他从太平麻川河乘木船下行经龙门境内麻川往桃花潭而来,这次来泾县目的是重逢老友万巨和汪伦,重叙友情。当船行使到龙门麻川涩滩时,李白看到小船在形如刀似的乱石中急流而下很是担心,但看到船工镇定自如,篙起船行,又很佩服。李白被眼前情景所感染,于是写下了《下泾县陵阳溪至涩滩》一首。在诗中,用“侧石不容舠。渔子与舟人,撑折万张篙。”来形容在河中行道很不容易。舠,是船,避开乱石向前行驶的船,划船的人和打渔人用了几根竹篙才把船划了下来。这是下水行道,如走很长的逆水行道没有多名纤夫是无法行船的,所以李白不管从泾县来桃花潭,还是从桃花潭到龙门都不可能请多名纤夫代替步行。这年李白到桃花潭巳有六十一岁了,虽然身体不如前几年,但精神仍尚好。在桃花潭重游的日子里再次受到汪伦的盛情款待,这时汪伦已经谢职没有在县城养老,而是选择桃花潭的东岸(现在的桃花潭镇政府处)建起了他的别墅过起了隐居生活。这几天特意邀请李白在他的别业(别墅)作客,随后李白写下《过汪氏别业二首》。诗中点明了正是“木落”,叶落的秋天到这里作客。诗中告知人们,别墅座北朝南,里有池馆,园林花台,十分气派,如像仙人窦子明和浮丘公处一样。由于汪伦别墅建筑别具一格,又很豪华,李白把汪伦别墅比作仙山琼阁,把汪伦美喻为仙逸。在家宴中汪伦还请歌妓为客人唱歌跳舞,好不热闹。主人和歌妓们的轮换劝酒,使李白“酒酣气益爽,为乐不知秋,”一直闹到“日出远海明”,人们才恋恋不舍散去。这样的隆重场面,不是一般平民所能办得起的,只有官人才能做到。在此诗中用“更游龙潭去” 之句,是指重游罗浮潭(公元756年春游了罗浮潭,曾作诗《春日游罗浮潭》),在那里两岸边的深山野谷中探幽寻胜。  李白在离开桃花潭后,在汪伦的陪同下来到了泾县蓝山永安寺(又名耸壁寺)处,诗人被这里美景所迷,在石台上与汪伦饮酒放歌。后来人们将此石台称作“放歌台”,又名“饮酒台”。今存后寺,巳加修茸。在寺庙山下青弋江处有个很深的江面,到晚上天上星光反射,如似星星落江,故称落星潭。晚上李白观赏潭滩的白沙与秋天的月亮相映衬,月光和滩水分外明亮。在这美好时光,“恨君阻欢游”。君是指何判官,这时不知他在何处,遗憾的是何判官不在这儿,未能与诗人一道来此欢游。只好写下《泾溪南蓝山下有落星潭,可以卜筑,余泊舟石上,寄何判官昌浩》一首。(诗中何判官,即何昌浩,泾县人,判官不是现在的法官,当时指节度使。)当李白游到漆林渡(今泾县章渡)时又联想起万巨来,他虽然没有与汪伦一道陪送,但他仍牵挂着万巨。“因思万夫子,解渴同琼树。何日睹清光,相欢咏佳句。”他们俩都巳经是六十多岁的人了,这次分别何时才能再相会呵!想到这里,李白又写下一诗《早过漆林渡寄万巨》,托汪伦转送于万巨。在给万巨的诗中,李白曾提到“注公栅”。注:“注公栅”应是左公栅。泾县话“注”与“左”近音,容易混淆,李白以为主人讲的是“注”,故在诗中把“左” 误写成“注”。应是“左公栅”。左公乃是猷州刺史左匡政(又称左难当,泾县龙门人,现黄山区龙门乡)。唐时辅公袥叛乱攻猷州(今章渡大宁村),于是左难当率众筑城栅固守,故名左公栅,《泾县志》有载,今左公栅旧址犹在。诗人参拜了左公栅后,迫不及待的要看白龟城,白龟城在今泾县幕山一带。李白来到当年左匡政指挥作战的大本营——柏山白龟城。在这里诗人怀想当时的作战情景,不由触景生情,于是呤出了《九日登响山》一首长诗。在诗中“胡人(西北少数民族)吹玉笛”,“越女(吴地为越,皖南属吴越,吴地的女人)弹霜丝”,诗人由听吹笛和见越女弹琴,而产生忧国忧时的感慨和愁思,他时刻关切祖国的命运,他想自己能与当年左公一样赴疆场杀敌卫国该有多好啊!
  李白到了泾县明府拜望了郑谔。这时郑谔已经从泾县县尉升任为县令(唐时称县令为明府),郑谔热情款待了他。郑谔的诗也写得很好,诗仙夸他“郑公诗人秀,逸韵宏寥廓,”名动天地,李白再次写了《游水西简郑明府》一诗赠主人。李白在水西时还见到了何昌浩判官,写下《赠何七判官昌浩》一诗,诗中称赞何是有将相之才。李白还登门拜访了崔十五的书法友人崔何盛。崔十五,名何,他早与李白相识,曾几次写书信邀李白来泾,今日见到这位大诗人感到非常高兴。崔何盛情接待了李白,临行时他写了一张书法送给李白,李白立即回诗一首《酬崔十五见招》。在泾期间李白还写下《别山僧》、《泛泾溪》等诗,再一次表示了对水西山风景深深留恋,对山僧的闲适生活怀有向往之情。宝应元年(公元762年)十一月,李白因脓胸症(即脓胸糜烂穿孔)在当涂逝世,终年六十二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