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6/mw690/b3645358gx6Dqke3BHv65&690
甘棠镇位于皖南黄山区的中部,南距黄山20公里、西距九华山40公里,总面积104平方公里。合肥至黄山高速公路、103省道和太黟公路穿境而过。全镇设12个村、2个社区、93个村(居)民小组,总人口3.5万人。
该镇崔氏是唐代宰相崔群的后裔。宋代崔寿一从宛陵(今宣州)洪林桥迁来赶坦(今甘棠),始建崔村(今甘棠)。明万历十六年(1588年),甘棠崔氏续修家谱,时为户部尚书的石台人毕锵(甘棠崔氏女婿)为序题辞:“唐相后裔”。现存文史资料中第一次出现“甘棠”地名。
旧社会甘棠属宁国府太平县东乡辖,清宣统二年(1910年)推行《自治章程》,太平县设甘棠自治区,取代东乡乡名。中华民国28年,甘棠始称“镇”。1956年3月,撤销甘棠区,设立甘棠乡。1965年恢复镇建置,现今属黄山区辖。
甘棠地名的由来
明嘉靖《宁国府志》中,太平县下记有“赶坦铺”,《(万历)太平县志》中的《太平县境图势》“赶坦铺”标在东乡境内,直到清代《(嘉庆)太平县志》仍沿之未变,所以“赶坦”是东乡的一个地名。“赶坦”地名的含义:查《说文解字》:“赶,举尾走也”,意即快走;“坦,安也”,意即平而宽广的地方。二字合意为“可以快走的地方”。察看这一带地形,实乃是一大平畈,可知“赶坦”一词当是行旅者(包括传递公文的铺兵)对此的形象称呼,时间长了,也就成了地名。
明代中期以后,随着崔氏宗族的繁衍兴旺,文化逐渐发达,学士文人辈出,崔氏族人嫌“赶坦”地名鄙陋,遂以“赶坦”之谐音取名“甘棠”。这一地名最早可见崔氏合族编撰的万历戊子谱,时程文绣序中云“寿一公由宣迁太平东乡之甘棠居焉”,万历戊子即万历十六年(1588),这是现今能查到的最早使用“甘棠”地名的文字史料,姑且认为“甘棠”地名概源出于此。
但当时仅村名而已,正式被官方采用为行政区域地名则是在清宣统二年(1910年)推行《自治章程》,太平县设甘棠自治区,东乡乡名至此则被取代。
甘棠,《辞海》释为:“木名,即棠梨。《诗·召南》有《甘棠》篇”。《诗》即《诗经》,“甘棠”词出于《诗经》,讲的是周召(shào)公循行南国(此南国当时指江汉地区),宣传周文王之政于棠梨树下,后人因思召公的德行而保护这棵棠梨树的故事。后来用“甘棠”来称颂地方官吏有惠政于民者。故南朝梁代周兴嗣编的《千字文》中“学优登仕,摄职从政,存以甘棠,去而益詠”句;唐代刘禹锡有“闻道天台有遗爱,人将琪树比甘棠”句。南宋理学家朱熹解释时提到是召公舍于甘裳树下,“后人不忍伤也”,显然只言及树,并无地名可考。可见“甘棠”一词多指召公布政的典故,流传确是十分久远。从上述的分析看“甘棠”一词的用法有二:一指树名,二指德行,以前并无地名之用法。
唐天宝四年(745年)置太平县后,由于镇境紧邻县城仙源,加之地形开阔,交通便捷,遂在以后的朝代中人口逐年增多。隋唐至宋元之季为避战乱来定居的有胡、崔、程、谭、周姓等,这些姓氏以后都逐渐成为豪强大族,尤其是崔姓,时占境内人口的一半以上,“崔家”渐成甘棠别称。至2006年,崔姓已不再是甘棠拥有半壁江山的大姓,取而代之的是融合各地人口最多的移民大镇。至今镇境姓氏有152个,崔姓仍居各村人口较多的38个姓氏之首。
唐宪宗元和元年(806年)中,宰相崔群获咎而左迁宛陵(今宣州)幕府,崔群于是为宛陵崔姓始祖,聚居于宛陵洪林桥。宋代末年,崔群后代崔寿一从洪林桥迁来太平。元代初年,崔寿一之孙崔喜翁正式定居甘棠。崔喜翁有二子:长崔融,次崔和。甘棠崔姓便这样繁衍生息下来。甘棠崔家是融、和两大房系的后代。至清前期有两大宗祠和榛、槐、棠、棣、杉等九分支。崔姓在甘棠定居以后,月湾河两岸是主要聚居地(摘编者注:据资料载,崔姓现今主要居住在今甘棠镇中北部立新社区和凤凰村)。
甘棠镇崔姓在召公精神鼓舞下,遵循先人的教诲,一贯重视读书教化,出了很多名人,据《太平县志》、《甘棠镇志》统计,甘棠崔氏家族从明清两代至民国,就涌出进士、举人、贡生、荐辟、征召等职官,修桥补路、乐善好施、扶贫济困就有236人,近现代更是名人辈出。其中以崔涯、崔彪、崔国因、崔之兰、崔思庆、崔胜利最为著名,他们分别在政事、军事、外交、学术、宗教等方面有建树,功劳卓著。
(依据《甘棠镇志》整理,特别是有关甘棠的资料,仅是当地人的认识而已。)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