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记事:山字形青铜器

标签:
历史博物馆考古戈 |
2017年3月15日参观莒县莒州博物馆,馆内展有一件山字形青铜器,看到它的第一眼,我马上联想到在石家庄河北博物馆见到的中山王山字器。
山东莒县西大庄出土西周山字形青铜器,出土数量不详,目测高度40厘米左右(回忆),器形似戟,中枝似十字戈或三角戈,左右两枝顶端呈鸟头状、鸟喙略下弯,中枝下端有缚槽。
河北平山县出土战国中山王墓山字形青铜器,出土多件,高度1.43米,有的略小。器形上部呈山字形,顶端呈尖齿状,下部有柄,柄两旁以雷纹为饰,分列左右。
两件文物,外观略有差异,一个出自华夏化的东夷莒国、一个出自华夏化的戎狄中山国,但应该都是仪仗之用,它们是否有承继关系?还是偶然相似?这些都有待专家学者研究考证。
山东半岛是齐鲁莒文化。“莒虽小国,东夷之雄者也。其为患不减于荆、吴”,《史记》未立《莒世家》,莒国史料多有缺失。春秋初莒国从计迁今莒城后,国势日强,不断与齐、鲁、晋等大国会盟,成为与齐鲁鼎立山东的大国。春秋中后期,国内混乱,国势转弱,疆域日消。公元前431年,莒国亡于楚,而齐国占莒地。
燕赵大地是燕赵中山文化。这个戎狄鲜虞小国几度兴亡,曾经愈战愈强,西汉刘向《战国策》专设《中山策》,把中山国与七雄同等对待。可叹的是,历史进入战国兼并统一阶段,各国纷纷变法图强,推行法家王霸之道,而中山国却奉儒墨为治国之术,列国皆奖励耕战,唯独中山国推行“贵儒学贱壮士”,致使“战士怠于行阵”、“农夫惰于田”,好逸恶劳成为一种社会风气,“兵弱于敌,国贫于内”,最终公元前295年中山国亡于赵国。
莒国、中山国的兴衰让人感叹,楚国、秦国亦如此,其开国几代筚路蓝缕,从小到大,由弱变强。后继者勤政忧民,奋发向上,国家就兴旺发达;昏暗弄权,奢靡淫乐,国家就衰落败亡。
如今,只留下些许青铜器物,铭刻残史。
器物名称:山字形铜仪仗
时代:西周
质地:青铜
用途:饰仪仗
出土地点:西大庄
http://s8/bmiddle/003hGbyLzy79QXyYUBN67&690
附照片:
石家庄河北博物馆,中山王山字器
http://s7/bmiddle/003hGbyLzy79QXzGL2e46&690
成都四川博物院,十字戈
http://s4/mw690/003hGbyLzy79QXD6dW3a3&690
成都四川博物院,直戈
http://s11/mw690/003hGbyLzy79QXDZ4eu3a&690
成都四川博物院,三角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