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第二课时教学反思
摘要:文章在整体回顾课堂的基础上,对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过程进行了反思。对课堂呈现的优点进行肯定,对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反思,并对如何解决问题提出了初步的设想。
关键词:春
设计
反思
《春》是朱自清先生的散文代表作之一,很久以前就进入了中学语文课本。这篇散文无论从内容,还是从文采上都是上乘之作,可谓文质俱美。教授这篇课文一方面要让学生学会如何去写景,即获得方法和技能方面的知识。另一方面要让学生受到文章自然美的陶冶,学会珍惜自然,热爱自然,从而达到珍惜和热爱生命的境界。
《春》第一课时主要是学习字词和整体感知课文,划分文章结构,为下一步深入赏析文章做好准备。换句话说,第一课时只是一个粗分的过程,真正去实现我们的三维目标中方法技能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是我们的第二课时。这样第二课时的作用就特别重要,并且内容也是非常的多。为了重点突出,同时也是减少第二课时的教学任务,我在第一课时除了整体感知,划分段落外,还讲解了文章第一部分“盼春”。这部分的讲解既减少了第二课时的压力,同时又为下文的深入分析进行了预热。
第二课时我设计的重点,一是通过深入分析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概括和归纳出写景的方法,特别是重点分析正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描写方法,以达到方法和技能目标。二是通过这种分析渗透情感因素,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的意识。
我的整个课堂设计如下:
在简短的回顾性导入之后,进入第二部分“绘春”学习。首先在之前划分段落层次基础上推出第二自然段的特殊性,即惟此一段不对应任一春景图。从而引导学生分析第二段作用为总写春来之景。这一设计要求快速,一笔带过。接着深入分析春草图。由师范读此段,同时要求学生用心听并思考几个问题:
1.这一段写出了春草什么样的特点?分别是从什么角度来写的?
2.在“春草图”中为什么会写到人“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
在回答第二个问题时得出“正侧面描写相结合”这一写作方法。这时就进行一个扩展延伸,为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下一个准确定义,同时要求学生在理解基础上去发现文章内其他的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通过学生的自主寻找与交流,巩固“正侧面描写相结合”这一方法,实现掌握这一描写方法的目的。
在指导深入分析春草图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分小组讨论,合作探究其它的春景图,并用问题为其提供思路与引导:
所选文段写出了景物怎样的特点?运用了那些修辞与写作手法?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先是让学生自由讨论3分中,再安排2分钟整理意见,推选代表上台发言。发言前小组成员齐读选定文段,然后由一名代表上台发言,我则在旁边进行点拔和引导。课堂上,一共有三个小组进行了成果展示。有了个人的思考,再通过合作讨论,学生们能够很好的解决问题,实现对文段的赏析。然后,在深入分析其他春景图后,用一个表格对所有春景图进行归纳总结。总结的内容主要包括景物特点,写作顺序,写作角度,修辞等方面。
最后进行颂春部分的学习。先是请学生齐读一遍,再带着学生分析这三句比喻的妙处,同时引导学生得出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的主题。在这之后请同学们带着对春天的喜爱,对春天的赞美有感情地齐读课文。
整个教学过程流畅有序,基本完成了教学设计的预定内容,受到了观课老师的肯定。他们认为整个课堂有如下几个优点:一是入题和过渡简洁明了,不拖泥带水,能很快的进入情境;二是对这样一篇文采飞扬且要求背诵的美文强调了读的重要性,并采取了多种形式的朗读。既有师范读,又有小组齐读,同时还有全班齐读。读的时候还设计了层次,通过理解文意来提高朗读水平;三是能够有重点的突出了正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实现了新课改三维目标中技能和方法层次的要求;四是敢于充分发动学生,放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体现了新课改的要求,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动者。这样就充分调动了学生积极性,让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人公了。
但是,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还是值得我们去反思,去探索的。
首先,有老师提到,在总结或者说拓展了正侧面描写之后,为何不进一步深化,试着让学生运用正侧面描写相结合写一两个片段?一堂课不能只有听说读,还需要写,需要练。或许通过训练,学生才能更深入地理解和学习到这一方法。
其次,有老师提到,在教学示范讲解一个春草图后就放手让学生去分析,这是不是不太合理?这其实是一个学情问题。对于初一的学生,在只是粗略分析一个春草图之后就全面放手,好像是有些草率。可能在设计上还是要体现梯度,后面的分析还是要失多引导,或者再说分析一两幅春景图,再放手让学生搞,这样可能更好些,也更符合学生的知识水平。
最后,在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方面,虽然已经极力引导学生分析出了这一感情,但过程略显仓促,方法仍是传统的。如果此时考虑让学生来谈谈自己学习本文的收获,从而引导至情感态度一方面就更好啦。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