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段计费》教学反思
(2015-10-20 20:00:51)
本课是解决“分段计费”的实际问题。虽然这类题有一定的难度,但学生是具备一定的生活经验的,日常生活中“水费、电费、话费、车费”等很多实例学生们都有所接触。同时这类题与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是学后能常有所用的知识,学生还是有一定的探究欲望的。
结合两个班的教学结果呈现,我发现学生对新教材的课前预习决定着他们学习的成效、课堂的理解速度、投入度等。对于新教材所呈现的这类“较复杂的解决问题”要先让学生“读并理解题意”,读题,将条件一一整理,让学生充分地说每个条件所表示的意思,尝试用线段图、罗列法来帮助学生明确题意。重点理解“3千米以内7元(包括3千米)、超出部分每千米1.5元、不足1千米按1千米计算”。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再动手计算就很清晰了。大多数学生都会列出7+1.5×4,并能准确说出算式各部分所表示的意思,为什么这样列?教材呈现了两种方法,也有少数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了解第二种方法,我将此环节交给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让他们尝试带动其他学生理解,帮助他们将算式各部分的意义更清晰化。
在以往的教学中,解决问题做到这里就可以进行练习巩固了。然而对于首次接触的“分段计费”,还需要进一步理解,让学生们感知,通过解题体会数学思想。于是,我们一起填了表格、用横纵轴车的行走价格的变化趋势使学生的感知更直观,车走、钱数的变化不仅能回顾题意、加深理解,同时也使学生对解题方法进一步熟练,通过最终呈现的价格趋势明确这样的收费方式是“阶梯式收费”。
例题的教学用了足够的时间和多种手段,就是为了加深学生的印象。在练习时,我先让学生解决书本第7、8题,与车费同类题来巩固。接着再解决第6题,通过读题发现“12吨以内每吨0.25元”与出租车收费的不同与相同之处,通过类比升华,让学生学会解此类题。
讲练一节课后,本以为这样的教学足够了,学生应该学会了。但翻看作业本后才发现,我们的一节课除了教会学生“分段计费”的方法外,还忽略了“让学生自主读题”的训练。面对更多的文字时,他们是否能自主读题、理解题意?还是一个未知数。这就要求我们老师:不仅要教会学生解此类题,更得像新教材的改编意图一样,教会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让他们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学到技能和方法,这远比知识点的掌握更为重要!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