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差生形成的原因分析与对策

(2012-12-16 11:49:18)
标签:

教育

分类: 教学经验交流

差生形成的原因分析与对策

一、学生的固有差异

对于刚进入一年级的学生,其认知水平与行为习惯有所差别,但差别不大。其差别的主要是受先天遗传因素的影响,同时还表现为智力发展快慢,一般情况下以入学儿童年龄所应达到的认知水平为准,有的学生智力发展稍快一些(或与父母的早期教育影响有关),有的学生智力发展稍迟一些,学生按同一年龄段同时进入小学一年级学习,就为今后差生的形成投下了影子,也为差生的产生创造了可能性。

二、差生形成的根本原因

同样的教师、同样的教材、同样的教学方式所教出来的学生水平是不一样的,这是自然规律,更何况受到先天因素的影响。差生的形成最主要的特征是其在集体中个体水平的发展悬殊性增加,以至于出现优生超常发挥,差生特差,差到无法完成学习任务地步。

一个班集体中的个体不平有差别,如果差别水平不是很大,而且不影响进步慢的学生(下面我们都把所谓的“差生”叫做“进步慢学生”)的继续学习,那么这种个体的差异现象应属于正常现象,这样的进步慢学生应该不属于差生的行列。

可是在现实中,常常看到的不是这样现象。学生随着年级的升高,差别也就越来越大了,这部分学生厌学甚至逃学,行为异常,学习成绩越来越差,对学习越来越没有兴趣,他们带着失败者的失落心情提早地离开的学校(或小学、或中学),走向社会。

当然,很多教师也在关注差生,帮助差生,可是他们成效一般。有的老师帮了这个学生,又挪下另外一大批学生;或脱贫了这个差生,又新增了另一个差生,差生,让教师感到头痛。

要解决差生问题,就要寻找差生形成的根本原因:

第一,教师的教学方式、方法适合度是产生差生的第一要素。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教学方式与方法,不同的教师的有着不同的教学风格。一个班所有的学生是否都适应于所任教的老师呢?再者,教师的教学方式也常常是因为教师的传授以及教师与部分优生之间的交流互动课堂现象而忽视了另一部分默默无闻静坐着的学生,以优生的课堂表现来判断全班学生的学习情况,进步慢的学生学习情况没有真正得以曝光,存在问题没有有效得到梳理,于是随之而来就出现了这些学生作业错误率高,或厌做作业,或不做作业的现象。这样过程的不断重复与日积月累的结果,学生的学习成绩自然就在不断地往下降。

第二,学生长期经历失败是产生差生的第二要素。有人说,“失败是成功之母”。但对于小学生来说,更多的是要让其经历成功,体验成功带给予的快乐,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自信心,对于一个人来说是多么的重要。有人说:成功=自信+汗水,有了自信心,离成功就很近了。如果从一年到六年,甚至到初中、到高中,学生都在不断饱尝失败的煎熬,学生的学习信心没了,意志消沉,不思长进,不求进取,有着一种“破罐子破摔”的思想,行为也随之变得异常了。

第三,大班化教学模式下教师无力顾及是产生差生的再一个要素。“差异是自然现象,差异是资源。”这句话说出来很有道理,做起来就不是那么容易了。如何让差异成为资源呢?“分层教学,针对不同的学生水平,取用不同的策略。”说起来也是很容易,做起来就不那么容易了。在一个班级学生数达六、七十人的情况下,神仙式的教师也难有回天之术。如何能够顾及到每一位学生不挪队呢?而大班化现象将随着浩浩荡荡的进城大军越演越烈,并且在各个地区都有其存在的普遍性。这些现象的改变不是教师力所能及的。

第四,家庭因素是产生差生的又一个要素。不幸的家庭只能带给孩子不幸;不和谐的家庭终将影响孩子健康发展;无知的父母更让孩子成长感到茫然。只有和谐幸福的家庭与重视孩子的教育父母才能为孩子学习生活保驾护舰,让孩子学习过程一帆风顺。

是啊,当我们留心观察时,我们就会发现,很多差生的家庭的父母是离异的、或父母工作在外无暇顾及、或父母教育方法欠佳……

是啊,我们老师在研究教育行为有效性的时候,家长们是否也应该反思其为人父母所应该扮演角色与所发挥的榜样作用,反思其教育方式、方法的适合性。

三、辅差工作的着力点

新课标指出:新课程的学习就要让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因此,我们评判辅差标准应从如下四个方面加以考虑:第一,进步慢学生的学习情况是不是保底了,即是否学会了基本的知识,是否形成了基础的技能。第二,从纵向看,进步慢学生是不是进步了,只有他们有进步,就可以了。第三,进步慢学生有没有丧失学习的自信心。第四,在班集体中,个体之间的悬殊有没有增大。

根据以上四条标准,教师的辅差工作就要着力于如下几点:第一,改变教学方式与方法。要让全体学生在亲历学习的过程中,在“做数学”的过程中,暴露问题,解决问题,把差生消灭在萌芽状态。第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如,课前预习习惯,上课认真听讲、积极思考习惯,下课及时复习并完成相应巩固性作业习惯。第三,及时发现进步慢学生的优点,及时表扬;创造机会让这些学生经历成功,体验成功;当这些学生学习存在困难时,要及时帮助他们正确归因,让他们树立自信心,克服不足,扬长避短,不断进步;教师对这些学生更要有信心,有耐心,有爱心。

辅差方法,没有一种是绝对最好的,最适合学生的方法就是最好的方法。因此,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反思,不断调整教育策略,不断提高辅差的成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