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谊报》11月12日发《吴大猷的谦逊》
(2024-11-13 06:21:40)吴大猷的谦逊
1945年,一位不满20岁的年轻人拿着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熟人的介绍信,找到正在西南联大教书的吴大猷。他自称叫李政道,当时在浙江大学读一年级,因为日军逼近而前来投奔西南联大。
不过,当时的西南联大有明文规定,任何学生没有通过学校考试,便没有入学资格。吴大猷在和李政道深入沟通后,敏锐地感觉出这个年轻人在物理方面的天赋,是可塑之才,于是,他顶着极大的压力,与教二年级数学、物理的老师们商量后,先让李政道随班听讲,若后面考试及格,到暑假时便转入二年级。
没想到,李政道应付起二年级的课程绰绰有余,别的同学需要两个小时才能完成的作业,他一个小时就可轻松搞定。除此之外,李政道课后还经常找吴大猷虚心请教。吴大猷发现,李政道思维敏捷的程度,“大大异乎常人”,而在当时西南联大的研究生及助教中,“具有如此天赋且学习勤奋者,没有像李政道的”。
一年后,吴大猷有机会带学生前往美国学习,他毫不犹豫地带上了李政道,虽然李政道此时才读大学二年级。到达美国后,吴大猷将李政道安排到芝加哥大学,直接跟随物理学教父恩里科·费米攻读博士学位,李政道因此也成为一个没有大学毕业文凭的博士。吴大猷的关心与呵护令李政道非常感动,他发誓一定要用成绩来回报老师的栽培。到了1957年,李政道不负众望,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当时许多人都说李政道的成功得益于吴大猷的“精心培植”,不过吴大猷并不这样看,他在自传中这样写道:“近年来,李(李政道)、杨(杨振宁)成就卓然,国人常提及二人为我学生,传为美谈。实则我不过适逢其会,在那时那地遇上他们而已。譬如两粒钻石,不管放在哪里,终还是钻石。”这自然是吴大猷的自谦之词。诚然,钻石不被发现,终是钻石;但人才不被伯乐发现,就会“被埋没”,也就失去了其“钻石”价值。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