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人与处世》21期发《不报恩》
(2023-12-24 19:04:07)不报恩
1947年10月,在北平燕京大学适楼礼堂,一场主题为“中国工业化前途”的专题讨论会正在进行。讨论会的主体内容,是吴景超和费孝通两位社会学家之间的学术辩论。
当时,吴景超和费孝通都执教于清华大学,虽然费孝通比自己小9岁,但吴景超却非常赞赏对方的才华,他之前给费孝通出版的几本专著都写过深度书评,这在吴景超的书评写作生涯中绝无仅有。他曾这样评价费孝通所著的《江村经济》:“像这本书这样深刻细密的,实在还没有第二本。”溢美之词跃然纸上。
不过,当吴景超看到费孝通随后出版的《人性和机器——中国手工业的前途》一书时,就没有那么肯定了,在他看来,“一定是逐渐衰微而终于消灭”的手工业不值得被如此寄于厚望,中国未来的前途必将依赖机器工作和都市文明。”该书“虽然写得很美丽,但是不正确的”。
对于吴景超这次给出的反驳观点,费孝通并没有因为吴景超之前对自己的“厚爱”而选择接受,他反而在不同场合阐述自己书中所列观点的正确,大有与对方抗争到底的意思。大家都觉得费孝通的做法有些过分,不过吴景超却大度地表示,学术上存在的争鸣也很正常。
由于一时争论不下,最终他们达成一致,举行一场专题讨论会,让同仁作出正确判断。那天,当吴、费两人演讲完毕后,在场的社会学同仁也纷纷提出意见,比较一致的认识是,应该把机器工作与手工业配合起来,促进中国工业化发展。最终,两人都能接受大家给出的这个意见,他们也并没有因为之前的意见不合而心生罅隙。
多年后,在纪念吴景超学术思想讨论会上,费孝通感慨地表示:“吴先生是一个胸怀宽广的学者,他并没有因为我的‘不报恩’而故意疏远我,还是像从前一直帮助我,关心我,他称得上是真正的大家。”
现实生活中,学术中的争鸣屡见不鲜,每个人都有表达自己观点和思想的权利。没有争鸣,也就没有共识,争鸣能让思想得以解放,能让智慧得以碰撞。在争鸣中达成共识,也是令彼此都能接受的学术辩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