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家庭报》12月8日发《高明与度量》
(2023-12-11 12:42:07)高明与度量
三国时期,孙策正在创业的关键时刻,得到了谋士张昭,这令孙策异常高兴。
第二天,孙策便任命张昭为长史,抚军中郎将。除此之外,孙策还专门带着张昭去拜见了自己的母亲,就好像对待从小的朋友一样亲切信任。除了这些,不论是文事还是武事,孙策都交给张昭自己拿主意大胆地去办理,不用逢事都要向自己禀报。
一段时间后,由于张昭做事有方,他经常收到后方官吏和士绅的报告与书信,这些报告和书信每当赞美上面的方针正确时,都会将全部的功劳归于张昭。而按照正常的情况,这些赞美应该送给孙策才对。面对这种“特殊”情况,一开始张昭想保持沉默,不想让任何人知道,但他认真思忖后,又担心不说给他人的话,有秘密活动之嫌;但是如果将此事直接告诉别人,张昭也感觉不太合适,如果这样做,他又怕被别人误解自己想要在领导面前邀功。那一段时间,张昭为此事寝食难安进退不得。
时间不长,孙策便得知此事,他立即将张昭叫到身边,随即微笑着对他说道:“从前春秋时期,管仲担任齐国的宰相,一开始,他被齐桓公尊称为‘仲父’,到后来,管仲还是做他的‘仲父’,而他辅佐的齐桓公却成为了春秋的第一霸主。现在,子布(张昭的字)你贤德有才,我能够任用你,你的功劳和名誉难道就没有我的份吗?其实,下属赞美谁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能齐心协力,将国家治理得更好,我也能为拥有你这样优秀的人才而高兴。”孙策的一番推心置腹的话,不仅令张昭释然了许多,也让他感觉到孙策对自己的信任。从此以后,他更加用心地辅佐起孙策来。
孙策的高明之处在于,当大家把功劳和荣誉都归结于自己的下属而不是自己时,他既没有找理由敲打张昭,更没有打击排斥张昭,而是为自己能有闻名于外的下属而欢欣鼓舞。这种气魄和度量,却是一般人不能拥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