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默与笑话》2期发《弃文学理为救国》
(2023-03-15 15:07:46)弃文学理为救国
1931年9月,19岁的钱伟长怀着求知的渴望来到清华大学报道。当时,他的国文和历史全都考了一百分,可物理、化学和数学加在一起,总共才考了20分。
虽然清华大学招生考试并不分系,不过按照钱伟长的考试成绩来看,选择文科显然更适合他。然而,此时的钱伟长下定决心,打算弃文学理,走科学救国的道路。在室友殷大均和何风元地建议下,钱伟长最终选择了物理系。
不过,担任清华大学物理系主任的吴有训教授劝说钱伟长道:“你的文章全校闻名,中文或历史都是更好的选择,物理并不适合你。”倔强的钱伟长却回答道:“中国老吃败仗的原因,就是因为飞机大炮不如人家。所以我要读物理,报效祖国。”吴有训态度很坚决,认为钱伟长理科成绩太差,坚决不同意他来物理系学习。不过,钱伟长并不气馁,每天早上6点就守在吴有训办公室门前软磨硬泡。
除此之外,钱伟长还特意找来叶企孙教授做“后援”。叶教授在清华大学担任理学院院长,极受清华大学校友尊敬,吴有训也非常敬重他。叶企孙十分赞赏钱伟长的做法,认为国难当头,年轻人能为救国弃文学理,理应支持。他得知钱伟长物理学得不好时,还笑着鼓励道:“物理这东西,其实跟历史一样。《史记》中有‘太公史曰’,物理定理也像‘太公史曰’一样,但需要融会贯通,不能死记硬背。”
最终,吴有训遵从了叶教授的建议,破格让钱伟长去物理系学习。不过有个条件,一年级结束时,他的数理化每绩必须每科达到70分。如果达不到,就转回中文系。“吃了”定心丸“的钱伟长当起了”拼命三郎“,一年以后,他的所有科目的成绩都达到70分。在一同转入物理系试读的5名学生中,只有他一个人达到了吴有训教授的要求。吴教授在惊讶的同时,也非常满意和欣慰,由此格外关注这个浑身充满闯劲的年轻人。而钱伟长也不负重望,最终成为世界著名的科学家。
钱伟长曾说:”爱国,是一种坚定的民族精神;救国,是一种振兴中华的责任感。我们要用这种强大的精神力量去描绘祖国未来的宏图,将一片丹心奉献给祖国。“这样的铮铮誓言,现在听起来也令人热血沸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