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日报》发《鲁迅的豁达》
(2023-03-15 14:57:01)鲁迅的豁达
1923年8月,鲁迅的小说集《呐喊》出版,开始在文坛占有一席之地。一年后,他又在首期出版的《语丝》周刊上,发表了一篇名为《论雷峰塔的倒掉》的文章,引起极大的轰动。自此,鲁迅不仅成为《语丝》作家群的主将之一,名气更是如日中天。
不过,随着鲁迅名声越来越响亮,许多相识或不相识的个人或出版传媒机构,纷纷拿鲁迅做广告,其中不乏未征得他同意而偷偷摸摸借“鲁迅”之名以谋取私利的。鲁迅对此很是敏感,先后发现了不少。发现后,他会根据不同情况予以区别对待。
有一天,一个年轻人将自己写的一篇稿子邮寄给《新青年》杂志。在稿子的末尾,除了鲁迅的签名外,同时附言道:“此稿经过鲁迅先生的点评修改后,才邮寄过来的。”当时,《新青年》的编辑陶孟和在看到这篇稿子后,觉得事有蹊跷,鲁迅虽然经常指导年轻人写作,但他从来没见过鲁迅在他人稿子后面专门署上自己的名字。
于是,陶孟和便打电话询问鲁迅,是否推荐过一篇稿子,而且还专门署上了自己的名字。在得到否定的回答后,陶孟和觉得这个年轻人一定是想借助鲁迅的名声刊发作品。于是,他将事情的来龙去脉告知鲁迅,同时询问鲁迅要不要当面批评一下对方这种不良行为。
鲁迅听后,道:“年轻人喜欢写作是件好事,我们不能因如此小的一件事情就当面批评对方。如果文章质量不错,不妨发表给予鼓励;反之,就回复:鲁迅认为未达到刊发水准,请作者重新找鲁迅修改。”鲁迅的回答令陶孟和禁不住哈哈大笑。最终,那篇文章因为质量未达标,被退稿了,但那位年轻的作者却从此认识了鲁迅这位大师,有了进一步的交往,也算是一件幸事。
一位作家曾说:“心胸豁达,足能涵万物;心胸狭隘,无能容一沙。”确实,在人际交往中,若是心胸豁达,即使狂风暴雨,也如过往云烟;若是心胸狭隘,哪怕鸡毛蒜皮,也会锱铢必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