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州日报》发《主动向对手议和》
(2023-02-27 13:47:18)主动向对手议和
范仲淹是北宋时期杰出的思想家和文学家,在众人眼里,他也一直以文官的身份受到世人推崇。不过,可能大多数人还不知道,范仲淹同时也是一位有着军事和战略眼光的帅才。
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宋朝西北边境局势变得紧张起来,党项族首领李元昊建国称帝,国号大夏,史称西夏。第二年,西夏就侵犯宋朝边境,李元昊更是亲自率领大军进逼延州(今陕西西安)。当时的延州知州范雍是一个胆小如鼠之人,他关闭城门不敢出战,并派人去请援军帮助自己。谁知,李元昊早在延州附近的三川口设置埋伏,前去支援范雍的援军被杀得片甲不留。
三川口惨败的消息传到朝廷后,宋仁宗气愤不已,立即罢免了范雍。不过,宋仁宗更换的几个统帅都不得力。危急时刻,朝廷任命夏竦为陕西经略安抚招讨使,不久,又任命韩琦和范仲淹为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让他们俩人一起辅助夏竦。当时,范仲淹的主要任务是负责延州一带的安全和群众的生产。
此时的范仲淹虽然已年过半百,但他忠心报国的壮志并未减退。接到任命后,范仲淹立即奔赴延州前线察看。不过,范仲淹所见之处一片荒凉,到处残垣断壁。更重要的是,此时的宋朝还没有制定出一个切实可行的军事方略。为了防止李元昊的军队再次攻击,范仲淹在对宋朝和西夏的形势做了深入分析后,向夏竦提出了切实可行的积极防御应对策略。
不过,范仲淹的决策却遭到了夏竦和韩琦的强烈反对,他们一致认为,范仲淹太过胆小怕事,敌人已经打到眼前却不出兵,反而只知防守。现在他们最要紧的事情,就是和李元昊速战速决,决一死战。结果,好水川一战宋军再次大败,这次失利不仅证明夏、韩两人迅战迅决的做法是错误的,也让宋仁宗放弃了继续进攻的方针,而是采取了范仲淹的以守为攻的策略。
征得宋仁宗的同意后,范仲淹开始在宋、夏边界的前沿阵地修筑寨堡,建立军事据点,同时精练士卒,提高军队的战斗力,随时防备西夏军的进攻。除此之外,他还大力争取宋、夏交界处的少数民族,从而巩固了边防,逐渐扭转了宋朝被动的局面。
除此之外,范仲淹还进谏宋仁宗,基于西夏国小,资源也不丰富,长期作战会给本国人民带来沉重的灾难,百姓更是怨声载道,所以他建议宋仁宗不妨主动向对手议和,虽然这样做可能面子上过不去,但却是当时最有效的出路。有了前车之鉴,宋仁宗对范仲淹的谋略刮目相看,最终也听取了范仲淹的建议。
庆历四年(1044),宋、夏双方正式达成和议,同时规定,元昊取消帝号,向北宋称臣,宋册封元昊为夏国主,同时双方恢复互市贸易。宋朝每年给夏国绢、银、茶等“岁赐”。至此,宋、夏两国恢复和平,西北的局势也趋于稳定。
主动向对手议和,看似一种胆小怕事没有自信的行为表现,其实却是一种有备无患、高瞻远瞩的大策略和大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