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谊报》2月21日发《陈寅惆卖书”取暖》
(2023-02-22 16:29:59)陈寅恪“卖书”取暖
1949年初,陈寅恪在辞去牛津大学的教职后返回国内,随后任教于清华园,继续从事学术研究。此时,正处于新中国成立前夕,国民党政府的经济已经完全崩溃,许多人的生活都受到影响,陈寅恪当然也不例外。
当时,北京的冬天异常寒冷,大多数人家都是通过烧煤球取暖。陈寅恪虽然从海外归来,但之前由于治疗眼疾而花光了所有积蓄,再加上受外部环境的影响,全家人的生活非常拮据。不过,这些都还是次要的事情,更令陈寅恪失望的是,虽然家里的钱全花了出去,但眼疾非但没有好转,医生反而下了双目全部失明的诊断书,全家人因为他的病情也跟着一起担心。
那个时候,虽然买煤球花不了多少钱,但奈何陈寅恪就是拿不出钱来,全家人只能挤在没有取暖设施的房间里,晚上睡觉时更是冻得瑟瑟发抖。有一天,学生季羡林来看望陈寅恪,发现这一情况后心疼不已,立即将此事告知已经回国的北大校长胡适。胡适一向尊敬有成就的知识分子,于是,便想赠送陈寅恪一笔数目颇大的美元,让其先赶紧过上暖和的日子再说。
然而,令众人没想到的是,一向做事严谨的陈寅恪却拒不接受胡适的好心。季羡林于是苦口婆心地劝说老师,就算不为自己着想,也要为家人着想,不能因为自己而让全家人跟着受罪。没想到还真说动了陈寅恪。思来想去,陈寅恪便打算用卖掉藏书的办法来换取胡适的美元。胡适也欣然应允。
第二天一大早,胡适便派自己的车,让季羡林跟着,到陈寅恪家里装了一车关于佛教和中亚古代语言的极为珍贵的书。当时,陈寅恪只象征性地收了两千美元。这个数目在当时虽然不算少,然而同那些极为珍贵的书比起来,还是显得微不足道。
在那一批书中,仅一部《圣彼得堡梵德大词典》的市价,就远远超过两千美元了。当时,许多人都赞叹说,陈寅恪的这种做法,实际上是带有捐赠的性质,从中也可以看出陈寅恪的气节与无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