涞水县大明寺

标签:
涞水县大明寺经幢文化历史 |
分类: 涞水历史文化 |
涞水县大明寺原在涞水县城内东南隅,俗称东寺。后来位置在涞水二中操场的东北角,现在是涞水幼儿园。
根据寺内大定三年【大金涞水大明寺碑】,大明寺原来是开利寺。创于唐开元五年【公元717年】,中间经辽大安年间重修。到金大定初年,又扩充,有毗卢、释迦二殿和观音堂钟楼等,颇具规模。其后屡经变迁,到上世纪三十年代,只存正殿三间,单檐四柱,颓败不堪,大概是明天顺间【1457-1464】重建。寺内主要古物,当时存有大殿前经幢三通,还有殿内元代二十四臂观音像一尊。此外,还有杨邦基书,王兢篆额的金大定碑一通,二人书画名噪当时,尤于两都宫殿,皆竞题榜,其名最盛。
傅增湘在上世纪三十年代游历涞水,在其所著【涞易记游】中所描述为:寺有经幢三,一天禧元年刻字,后殿碑二通。一为金大定三年乙未四月八日寺主持沙门善定建立,李构撰,杨邦基书,王兢篆额。字体疏古有致。一为明天顺五年胡瑾撰,李森篆额,高熙书,其文新旧两志皆不载,后有造像一躯,制作颇古,养庵断为唐代物,背侧均有刻字。
随同傅增湘同游的周养庵也撰文涞水之行,他在文中写道:游东寺,寺在东南隅,古大明寺也。山门已圮,坏殿空廊,仅于象设,前列金幢三,中者特高壮,有大定十三年男思诚等建字。东为天佑皇帝建,西为辅佑【】赞皇帝,齐天彰德皇后建,天佑耶律大石尊号,齐天皇后,圣宗后萧氏也。佛座后有观音石像,高五尺余,背镌元元贞元年涞水县永安坊社长窦林,创立千手千眼菩萨宝象赞记,国师万松孙,水峪第三代,赐祖沙门政智撰,慈容满月,制作弘丽,疑即唐开利寺之遗,赞乃后刻者,读金大定十三年,行五台令县李构撰大明寺碑,明天顺五年胡瑾碑,皆莫详其经始,盖至金而重修,非金所创建。县志失考,构于正隆间,曾为刘六符撰云居寺重修舍利塔碑者,其文颇简净,刑部尚书员外郎杨邦基书,礼部尚书兼翰林学士王兢篆额,邦基父绚,宋末为易州州佐,被杀。邦基匿僧舍得免。好学能文,天眷二年进士,官至永定军节度使,书法遒迈,不独以畫傅也,王兢彰德人,邦基为吏以廉称,兢以干能著,韩昉荐入翰林,试馆阁文,居最,善草隶,工大字,两都宫殿,皆其题榜,于此知并善篆,金源一代,足媲黄华矣。
http://s7/mw690/003hDR92zy7kdkKjkYS16&690
http://s14/mw690/003hDR92zy7kdkKPIi91d&690
遗存涞水县金代大明寺碑
而建筑学家刘敦桢把大明寺经幢三通描述的比较详细,按其所描述,分为东幢,中幢和西幢【涞水素有“五步三座塔”之说,其实,就是说的大明寺的三通经幢】
东幢为不等边八角形柱,以莲瓣分为上下两层,下层西南面题“奉为天佑皇帝特建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幢”,其余七面,遍刻经文。上层每面镌刻佛像一尊,四立四坐【余略】
中幢三层,下二层皆八角柱,刻陀罗尼经,末题“大定十三年正月初九、、男思诚等建”,当系金物。上层平面长方形,正面雕佛像三尊,背面镌“天地三界,十方真宰”,西侧有明人题记【余略】
西幢二层,下部形状和东幢相近,但幢顶覆钵作葫芦形状,极不经见。第一层北面题“奉为天辅神赞皇帝齐天彰德皇后特造尊胜陀罗尼幢一座”,共二十余字【余略】
http://s6/mw690/003hDR92zy7kdkR16O945&690
大明寺三通经幢【从左至右,依次为东幢、中幢、西幢】
二十四臂观音像,置于大殿佛像后面,约高二米。为元代典型造像之一。根据背面铭刻此像是元成宗元贞元年【1294】乙未闰四月八日,同县永安□坊社长窦公所施造。并有“石匠本县居亭村百户傅伯元”及“本县柏城村提控李彬”等提名。
http://s16/mw690/003hDR92zy7kdkWgnnNff&690
大明寺二十四臂观音像【也有称之为千手千眼观音】
抗日战争时期,涞水县伪警署的一个小警官熟谙唐代的寺庙,所奉之神灵腹中吊有黄金珍珠串成之脏腑,以具灵性神明。故乘一个月黑风高之夜潜入寺内盗尽诸神腹中之宝藏,而后逃之夭夭。当时大明寺处在城隅,十分荒凉,而且人烟稀少院墙坍塌,门窗跌落无存,故很长时间未能发现。后来,一则消息披露报端:“涞水县一警官携带大量金银珠宝来京兜售,而招致刑讯扣押、、、”至此,人们才知道原来残破之大明寺中竟有如此众多之宝贝,一时间全程哗然。
出于好奇,有人曾相约伙伴前往,但见环墙安坐的十八罗汉慈眉善目,一如往昔安然自在,只是每尊罗汉的后背皆露出一个四寸见方的深洞。
佛祖毕竟是佛祖,失了珠宝,丢了灵性。却神态安然毫不介意,真可谓四大皆空啊。
大明寺经不住岁月的洗礼,到现在仅存石碑一通。我们所能看到的,关于大明寺的文字和图片都归功于我们的先贤,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资料。
参考资料:
①【刘敦桢文集】第二集2007年10月
②【涞易游记】民国二十三年
③【涞水县文史资料选辑】第四集1997年6月
前一篇:金代县令李搆【构】佚文辑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