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性情慈惠懿德高风的知县高楷及高氏兄弟

(2015-03-22 21:03:09)
标签:

涞水知县

泸州高楷

涞水县志

涞水

杂谈

分类: 名人涞水

高楷,字绰然、号拙凡,曾用字竹园,四川泸州人,光绪丙子(公元1876年)恩科举人,光绪13年(公元1887年)任无极知县。

高楷性情慈惠,学问渊博,摈弃陋习,爱民至诚,百姓深得实惠。每到县城集日,广开衙门,亲自坐堂,听讼讯问从不用刑,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婉为开导,耐心说教,懿德高风,令人折服。政事闲余,善诗文,工书法。善画竹石,似苏轼,又得元人神韵。题语更有独到趣味,片纸寸縑,人们当做宝贝争抢珍藏。著《快隐堂诗文钞》等。李放(清)《画家知希录》有辑录。

光绪14年离任赴知容城县,光绪17年(公元1891年)任肃宁知县,光绪18年任涞水知县,修《涞水县志》并作序,后官至内阁中书。所到之处,留下美名。

清朝末期,高楷以较深的文学造诣享誉朝野,在评刘光第文章时说工为古文,雄厚肖昌黎。诗学少陵,时辈罕与抗手。梁启超对高楷的评价是博学能文诗,善书法。诗在韩、杜之间,书学鲁公,气骨森疏严整,肖其为人。因此,他被列为蜀中文学八家之一(其余七人为戴光(合川)、吴之英(名山)、刘子雄(德阳)、杨锐(绵竹)、陈崇哲(富顺)、毛征(仁寿)、丘荩臣(宜宾)。高楷聪明才智胜过诸兄,孝心特好,以内阁中书辞官还乡后侍奉老母,揭尽孝道;热心家乡文教事业,亲自参加编撰泸州光绪志、宣统志。同时参予倡办泸州经纬学堂,是泸州的古文大家,颇得方苞桐城派法度,工书法、诗也写得很好。除诗、文、书法外,他的《赋》、楹联也堪称名作。

 高楷,父亲高学山,又名高通奉; 祖父名高耀。

高家在晚清為书香名門望族,清末出现高家一门四举人三进士,引起轰动。当时高家大门上高悬太史第、大夫第、弟兄同榜进士、弟兄同榜举人4块金字匾。另外,在举人进士兄弟的下一代中,出了两个那个时代崇尚的贞烈女,都受到朝廷旌表。

清咸丰同治年间(公元1850-1874),泸州市营沟头住有一高姓人家,以摆小摊卖杂货为业,日子过得非常艰难、勉强度日。祖父名高耀,为人正直、勤劳;娶妻王氏,贤能、持家有方。高家人做卖买从不短斤少两、以次充好,买卖也就日见兴隆。高耀妻王氏生有一子取名通奉,又名学山。

高学山自12岁起便随父赶场(集市生意),16岁时其父高耀患急病去世。一天,高学山去大山那边进货,赤脚挑担行走,不注意脚板被路上一物刺得鲜血直流,他急忙扯些草药揉碎敷伤止血,一看原来是踩着一枚大金戒指。高学山忍痛挑着货回家,其母看见儿子带回的金戒以为是不义之财,令子跪下说明来路,高学山将路上踩金戒并被刺伤的经过说与了母亲听,高母验其伤痕与戒指弧线吻合,并有同行担货的邻居证明,方才放心。邻居们知道此事后,认为高家厚道,定是上天降福,劝其不辜负苍天好意。母子二人欲将戒指还给失主,过了一年多的时间无人认领。在邻居们的劝说下,王氏将金戒交给了当地的当铺,以备有人寻找再赎回,后便把当回的钱票作为本金,就在家门口开起了日用杂货商铺,生意也就做得红火起来。

高学山虽为生意人,但喜好读书,看摊守店给了他充裕的读书时间。

高学山长大成人后与谭氏结婚,生了四个儿子高义、高智、高敬、高毅,孩子很小母亲就去世;高义、高敬也早年病逝。高学山续娶当地秀才之女王氏,生下54女。这5兄弟依次为高棠、高泽、高树、高楠、高楷,后2人为双胞胎,王氏知书识礼,孝顺仁慈,待谭氏留下的两子似如己出,一家人母贤子孝、兄友弟恭、婆媳和睦,深得众邻里夸奖。王氏很重视对五子培养,先是送读私塾,老师夸奖说五弟兄学习努力成绩都很好。王氏过门15年后,婆婆和丈夫都先后去世。一家生活全靠王氏维持。望子成龙的高王氏省吃俭用也要供五子读书。这时由走读改为请家教。家教老师是35岁的江安县飽学廪生杨时,字敬先,高王氏及五子对老师恭敬甚厚。

功夫不负有心人,孩子们长大后哥哥有出息,以老五高棠、老七高树、老八高楠、老九高楷四人最为出名,因为这四兄弟是同榜举人、同榜进士。一门四举人三进士,轰动当地。高家兄弟同榜进士后,乡人奔走相告,皆以营沟里走出了三位进士、四位举人为荣;并在龙泉井旁建起一座四合院,背靠凤凰山,与温永盛酿酒作坊隔街相望,其中,中营沟的大夫第是高楠家的府第。上挂太史第”“大夫第”“兄弟同榜进士”“兄弟同榜举人四块牌匾。据说,此后,泸州人也将营沟里街道称作三星街,并延用至今。

高楷几兄弟均能功成名就,与贤母和严师功不可没。高楷母亲王氏享年66岁,葬于泸州城西珠岩,朝廷诰封宜人。

 高棠,字剑门,排行第五,自号塔荫书屋。光绪五年(公元1879年)举人。进京会进士科场不中后,回泸州先后在三牌坊(今迎辉路)龙门书院、东岩鹤山书院教书育人。为母写有《王宜人传》。其子高夀,光绪二十一年(公元1895)进士,曾任湖州知县。

高泽,排行第六,举秀才,入学为稟生,早亡。

高树:(1848-1935年),排行第七,字蔚然,号珠岩山人,又号江阳山人。光绪乙亥(1875)年与弟高楠、高揩为同榜举人。乙丑年(1889)二甲第62名进士与八弟高楠为同榜。选翰林院庶吉士,辛卯(1891)年散馆,转兵部主事。壬辰(1892)年因干事利落,以能称,由主事升员外郎。乙未(1895)年升兵部郎中。戊戌(1898)年充军机章京,考选御史。庚子(1900)简放锦州府知府,有惠政。高树性本恬静,又以京曹官故清要,不乐外任,旋调奉天府任知府。久在枢要,善理朝政,多次参劾不法官吏,同官又多忌惮,官场险恶,形势维艰,遂请求辞官,寓居京师。时值辛亥革命(1911),虽居家北平,但不问政治,好为文,尤以擅长制义,名震京师。中华民国成立,他作过民国总统顾问,不久辞职,蜗居家中,不问政治。高树有故国之思,将心中郁结情感,贯注于诗,曾作《金銮琐记》、《鴒原錄》、《思子轩传奇》、《江陽山人詩草》等。《金銮琐记》以纪事诗记述清末宫廷情况。因曾在清廷军机处任职,以军机章京,监察御史的身份,熟悉宫廷内幕,也曾随慈禧金銮一起西逃,所记为亲身经历,包括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以及珍妃的蒙害和袁世凯的活动等。史料价值高。

高树书法书法亦工,暇则手持豪,必书数纸,然矜持自贵,非其人不与。据说太监李莲英索要不给而岔怒,借机搜高树书柜,将书法作品乱扔于地,群太监争抢。

高楠,字城南,排行第八,与弟高楷孪生,光绪丙子(公元1876)年与弟高楷及兄高树同榜举人,乙丑(公元1889)年二甲第95名进士与哥哥高树同榜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辛卯(公元1891)年散馆,壬辰(公元1892)年授编修。历任翰林院编修,四省监察御史,刑部、兵部、工部给事中。不久前俄国出重兵入侵东北,清廷与俄国签订了丧权密约,打算赔款求和。沈荩将事件披露于报端后,高楠与京官王乃征合书进谏,迫使清廷不得不改变初衷,经多方交涉,最终收回了被侵占的全部领土,高楠也因此成为闻名全国的谏臣。因其清廉正直,敢于直言,癸巳(公元1893)以编修充山西乡试副考官,旋升河南道监察御史,转山西道掌印监察御史,兼署江南、浙江、福建、江西各道监察御史历刑部、兵部、工部之三科给事中,巡视城北,钟官山东道监察御史。高楠经办的大案要案很多,因其在仕途上敢于直言,刚正不阿,廉洁自爱、安于清贫,声闻天下,有铁笔御史之称,当时与王乃徽齐名,世称高王。后来,慈禧太后要挪用海军军费重修圆明园,高楠冒死上《请勿移海军军费重修圆明园疏》。此奏疏未能送达慈禧处,于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1212日被奸臣假传圣旨,将高楠腰斩于山东官舍,是年五十岁。慈禧得知大为震惊,光绪也悲愤不已给以昭雪,派员护送高楠灵柩回泸州,葬于石洞乡。其著作有《高给谏遗诗》,《高给谏日记》,《高给谏奏稿》,《高给谏遗集》,《庚子日记》,《鸽翔录》,《高给谏骈文》、《高给谏诗钞》、《籍禅室诗钞》等。

 高寿,高棠之子。光绪丁酉(1897)年举人,戊戌(1898)年三甲第54名进士,选湖南某县知县。高钺,高楠儿子,后出国留学。

“兄弟四人登乡榜后,频年奔走,庋砚四方,不能聚首。两三月羁人作诗消遣,随作随弃,见面互相慰劳不暇谈及风雅。于是兄不知弟诗,弟不知兄诗,或见一二而不睹其全。岁月如流,沧桑屡变,子侄辑故纸,幸有存者。钺侄合而排印,请馀以所作厕其中,名曰《泸州高氏兄弟诗钞》。”这是高树在《泸州高氏兄弟诗钞》全书序中所说。他们兄弟几人天南海北为国效劳,工作余暇写信赋诗寄托思念。后来高楠儿子高钺将他们保存不太多的来往书信整理编选《泸州高氏兄弟诗钞》,这足以见得高氏兄弟们出身书香门第及文化功底。除了这部诗钞外,高氏兄弟还有其他著述,高树有《江阳山人诗草》、《鴒原录》、《金銮琐记》,高树有《萱泽堂诗草》、《高给谏遗集》,高楷有《快隐堂文集》、《快隐堂诗集》,著述颇丰,均存世。

 

 附一、:高楷诗

1、留别无极绅耆

鸿爪匆匆未一年,

那堪骊曲唱当筵;

敢云有志为良吏,

伹使相安即旧缘。

父老壶觞临别泪,

郊原风景早秋天;

何时琴鹤重来此,

款段邨墟听管弦。

 

2、端午游五渡溪
胜景得幽栖,回环五渡溪。
墙阴凉卧读,风静午闻鸡。
绿水前畦活,青秧夹路齐。
明年将卜宅,招隐小桥西。
(《泸州诗三百首》)

 

3、游大叶坝刘氏园
果园生计并农桑,龙眼新添距万强。
后人何日传货殖,莫忘大叶赵家庄。
(《泸州诗三百首》)

 

附二、高楷为泸州忠山三官祠憩园题的楹联
将军立地能成佛;
菩萨升天善伏魔。

(此楹联至今仍在三官祠)

 

附三、高楷离任无极,邑人李麟阁赋诗相赠

 

公来八月留善政

士民抃手交相庆

此时公去之容城

缘何夺我真福星

攀辕欲留留不住

焚香空作颂祷声。

我颂公之廉,篋中并无余缣;

我颂公之慈,如保赤子情依依;

我颂公之勤,案无留牍免纠纷。

历览前代循吏传

公贤不能一日赞

古人息息脉相通

此心可与民共见

临歧何敢作谀词

握笔谨将俚语献。
(李麟阁,李凤阁之弟,东侯坊村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清明缅怀寄语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