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原创】河北定兴北齐义慈惠石柱

(2012-11-22 18:24:03)
标签:

魏晋南北朝

义慈惠石柱

定兴县

石柱村

分类: 出游拙记
      义慈惠石柱位于河北省保定市定兴县西北二十里的石柱村。在定兴县城西南十公里,涞水县城南十公里,张石高速南侧。整柱身上刻有“标异乡义慈惠石柱颂”九个大字和长达三千多字的“颂文”。因建于北齐时代,所以也被称为北齐石柱,至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此柱造型奇特,雕工粗壮有力,是遗存至今难得的北朝时代的艺术佳作。
 

http://s14/mw690/b35b267chcf7068c9b61d&690

 

     北魏孝昌元年(525年)至永安元年(528年)间杜洛周、葛荣、韩娄等人领导起义军转战数州,声势浩大。后在北魏举国兵力镇压下失败。起义失败后,当地百姓收拾义军残骨埋葬,并立木柱做为标志。后北齐统治者将木柱改为石柱,在柱身上遍刻约3,400余字的《标义乡义慈惠石柱颂》,记叙起义,葬骨和立柱的经过。题额左下方有“大齐大宁二年(562年)四月十七日”的题刻。

   全柱分基础,柱身与石屋三部分,通高6.65米。基础是一块大石,东西两边各唱米,南北两边略小。基石上有覆莲座柱础。莲座包括方台、枭线、覆莲三部分,为一宽约1.23米的方石,高55厘米。柱身高4.5米,用两短浅棕色的石灰石垒接而成。柱身为一不等边的八角形,自下而上逐渐收小,每高一米,收约2.5厘米。柱的上部,约于通高的四分之一处,东南、西南两隅角为了镌刻题字而未削边棱,形成平面,,“颂文”和题名等刻在柱身的各面。石屋建在柱顶之上,为一面宽三间,进深两间,单檐四阿顶小屋。石屋刻出屋顶、檐椽、角梁、斗、阑额、柱子,前后当心间刻火焰龛门、佛像,两次间刻出方窗,恰如一座完整的三间殿宇的模型。石屋下面一块长方形石板,作为屋的基础,也是柱身的盖板。在盖板的底面,刻莲瓣、圆环、古钱及花果等纹饰,使人从下面望上去,不致单调乏味。佛像的脸型、背光均为南北朝雕刻风格。石屋柱子卷煞收分以及其他手法,都是研究南北朝时期古建筑形状极其可贵的实物例证。
    此石柱不仅设计精美,雕刻细腻,造型奇特,而且刻在石柱各面的“标异乡义慈惠石柱颂”具有很重要的史料价值。此文共3,400余字,记叙了自北魏孝昌元年至永安元年间的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颂文虽是站在封建地主阶级立场上所写的,但它却反映了当时农民起义波澜壮阔的伟大情景。此柱造型奇特,雕工粗壮有力,是遗存至今难得的北朝时代的艺术佳作。石柱用石灰石累迭而成,通高6.65米,分基础、柱身和石座三部分。柱顶还有一座殿堂模样的石屋。有彩绘于石屋底部。色彩鲜艳。
    碑文记载,时值北魏孝昌年间,政治腐败,贪污腐化成风,官吏大肆搜刮民财。百姓不堪忍受,纷纷起兵造反。在河北,525面柔玄镇人杜洛周起兵造反。“颂文”记载的内容是北魏孝明皇帝亲征镇压起义军。当时定兴一代属于幽州、瀛洲交界处,正是起义军和封建统治者武装交锋之地。事后人们收敛残骨,在当时的范阳县(今定兴)城西沙丘寺埋葬的地方立木柱作为标志。到公元562年,起义战争后的三十多年,已经取代了北魏王朝的北齐统治者,为了对人民进行威胁与恫吓,由皇帝下旨,让其县在大齐太宁二年(即公元562年),把木柱改为石柱,并加上了上面所说的“颂文”。
    就遗留的建筑看,范围应该很大,石柱在一片4米高的土岗上。坐北朝南。地势高,惊叹于石柱的高大和精美,石柱通体刻字,字迹经历千年还很清楚。石柱周围在明清时期有个大的寺院,目前仅遗留了几通石碑,字迹有些模糊但也能辨认些大概。据当地老人讲寺院在文革中彻底的摧毁,仅仅留下石柱矗立在高岗上。

 

大清顺治九年【创建金刚殿记】

 

http://s16/mw690/b35b267chcf706b0e200f&690

 

http://s7/mw690/b35b267chcf706cad5876&690

 

大明天顺三年【重修沙丘禅寺山门记】

 

http://s2/mw690/b35b267ch7b24d7e0e721&690

 

http://s9/mw690/b35b267chcf707040ca78&690

 

    义慈惠石柱立后不久,即泯没于民间,直至清光绪十三年(公元1888年)才又被重新发现,渐入考据家眼目,其碑文石刻被录入典籍。后建筑界大师刘敦桢、梁思成对石柱进行过测量,籍此研究中国南北朝时期的建筑形式。石柱位石柱村边高台之上,四周草木繁盛,高台之上还有古碑二块。80年代文物部门对石柱进行了整修,没有维修前石柱歪斜,随时有倒塌的可能,感谢国家能维护了石柱原本的威严。1961年石柱被国务院公布为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2年2月3日拍摄的义慈惠石柱】
 

http://s2/mw690/b35b267chcf7075ae08e1&690

【历史背景】
  
石柱的“缘起”,要从北魏孝文帝迁都说起。北魏是鲜卑族拓跋部建立的国家,该部原来游牧于白山黑水,后匈奴为汉所败,一路向西逃遁,鲜卑族拓跋部乘机西进,称霸漠北。后又南下云中、盛乐,联络于曹魏、西晋。淝水之战苻坚统一中国功亏一篑后,拓跋氏趁势打败后燕,进入中原,公元398年定都平城(今山西大同)。鲜卑拓跋氏以武立国,百年强盛,北抗柔然,南据南朝,雄霸一方,直至公元472年,孝文帝即位,和冯太后一起开始改革,整吏治、均田亩、改租调、易风俗、迁首都。历史上对此改革评价甚高,但魏于公元495年迁都洛阳,40年后就灭亡了。
     魏立国之初,为了抗拒柔然,设立了”六镇“,六镇承担外御柔然,内制高车、山胡,拱卫京都之重任,镇兵开始都是鲜卑族人担任,地位甚高。后随着国策变化,将大量移民甚至犯人迁入,六镇地位逐渐下降。镇兵必须世代为兵,又不允许内迁,加之镇兵中民族混杂,待孝文帝迁都洛阳后,镇兵和朝廷矛盾已然一触即发。北魏孝明帝正光四年(公元523年),六镇造反,北魏引故敌柔然共同弹压,于孝昌元年(公元525年)六月平复叛乱。乱平之后,北魏把六镇降户二十余万人内迁到定州(今河北定县)、冀州(今河北冀县)、瀛州(今河北河间),希望这些富庶地区解决这些降户的生存问题。但当这些降户一路劳顿到达时,正值河北频遭水旱,饥饿积年,无处可以就食。这些降户本身就是兵士,所以马上就有杜洛周为首起兵,河北之乱爆发。紧接着,六镇降户鲜于修礼也在定州的左人城(今河北唐县西)起兵,后此二部皆为葛荣所收。葛荣治军有方,屡败北魏军队,发展壮大后,向北魏首都洛阳进发。但是北魏天数未尽,葛荣军在釜口(河北磁县西北石鼓山)为北魏尔朱荣所击败,葛荣被俘,送至京师处死。后葛荣的余部韩楼起兵,被北魏大都督侯渊讨平。
    六镇起义及后续的叛乱,使北魏元气大伤。杜洛周、葛荣和北魏军队,在公元525-529年这几年间,在定州地区有过几次长时间的拉锯战,史料记述的就有粟园之战、虎眼泉之战等。石柱颂文载:“值魏孝昌之季,尘惊塞表,杜葛猖狂,乘风闲发,蚁集蜂聚,毒掠中原。桑干为虏马之池,燕赵成乱之地。士不芸鎒,女无机杼,行路阻绝,音信虚悬。残害村薄,邻伍哀不相及;屠戮城社,所在皆如乱麻。形骸曝露,相看聚作北山;血河成流,远近翻为丹地。”

 

http://s7/mw690/b35b267chcf70774de836&690

 

http://s4/mw690/b35b267ch7b24d8e1d263&690

 

【佛教和乡义】
 
佛教于东汉传入中国,经三国两晋发展,融合中国本土的儒、道、玄,再加之北魏诸帝(除了魏太武帝)弘扬佛法,在中原地区甚是昌盛。刘淑芬所著《北齐标异乡义慈惠石柱-中古佛教社会救济的个案研究》一文,是专门研究石柱所代表的佛教和乡义的专门著作。她的研究表明,其时,佛教”福田“思想深入人心,佛教徒热心从事社会福利事业。西晋时法矩所译的《佛说诸德福田经》,专讲福田,提到七种福田,行者得福,即生梵天。此七法是:一者兴立佛图僧房堂阁,二者园果浴池树木清凉,三者常施医药疗救众病,四者作牢坚船济度人民,五者安设桥梁过度嬴弱,六者近道作井,渴乏得饮,七者造作圊厕施便利处。另外《像法决疑经》对福田思想有更进一步的阐释,种种福德中,一再强调布施贫穷孤老的重要性,最后甚至直说:”此经名为《像法决疑》,亦名《济孤独》,如是受持。“特别强调布施贫穷孤老的“悲田”,远胜于施予佛法僧的“敬田”。
   在这种悲田思想的指引下,针对北魏末年河北定州的人间惨象,佛教徒们开始了行动 -义葬和义食。石柱柱头颂文记载,乡义的发起人是“王兴国”,称他是“元造义”。王兴国应该是个佛教徒,最先开始在定州地区收集无主的尸骨,将他们聚拢安葬。颂文中叙述:“王兴国等七人,乃磬心相率,马车历境,缘涿东西,拾诸离骨,既不能辩其男女,谁复究其姓名,乃合作壹坟,称为乡葬。”颂文还记载,最初响应王兴国进行乡葬者为七人,后来继有参加者,除王兴国之外,另有“元乡葬十人”,共计十一名。
    乡葬基本完成后,王兴国等人随即又在乡葬墓所提供“义食”,主要是接济那些路经此地的流民。石柱颂文云:“宇宙壹清,尘消万里,城邑犹简,村薄未几。去来女妇,往还公子,骆驿长途,靡所厥止。仍兹四辈,心怀十力,念此浮魂,嗟于游息。近减家资,远凭此识,于此冢旁,遂为义食。”后来随着规模扩大,又建立了“义堂”,作为供应义食的场所。颂文形容:“遂兴誓愿,赒给方有,各劝妻拏,抽割衣食,负釜提壸,就兹墓左,共设义食,以拯饥虚。于后荏苒,遂构义堂。
    至此,乡义还是王兴国等人的一个小规模团体的慈善行为。但是到了东魏孝静帝武定二年(公元544年),范阳地区的大族卢氏卢文翼,加入了乡义,使乡义的资源更有保障。更重要的是,卢文翼请来了当时的名僧昙遵到乡义弘法,对于乡义的茁长壮大,有很大的影响。昙遵在乡义停留了五、六年,虽然没有建立寺庙,以及后来昙遵奉召离开,但他的弟子居士路和仁继续在乡义主持工作,并成为乡义的义主。
 
【乡义的常态化和获得表彰】
随着卢氏家族、名僧昙遵等加入,乡义的名气越来越大。东魏孝静帝武定四年(公元546年),官道西移,乡义为了行善方便,也跟着移到了官道边,所以现在石柱下面的土台并不是义葬冢。此后,根据石柱颂文记载,不断有人舍田入义,规模都在数十亩以上,增加了乡义的经济基础,为乡义的常态化提供了条件。北齐代魏后,名将斛律氏家族执掌蓟、冀、瀛地区,对乡义也是鼎力关照,石柱颂文记载:“驷马入觐,屡过于此,向寺若归如父;他还百里停□,届义方食,慰同慈母。夹殊僧俗,脱骖解驾,敬造尊像;抽舍王物,共造义□。”
   佐川英治的《北齐标异乡义慈惠石柱所见的乡义与国家的关系》一文,对乡义的常态化进行了考证,“不久,昙遵因被敕而离开乡义去晋阳,路和仁也跟着昙遵去了晋阳。当时乡义遭遇危机,卢文翼的儿子卢士朗成为檀越。颂序云“仍忧虑此义,便为檀越”。路和仁仅仅一年就得到准许回到乡义。以后,他跟冯叔平一起指导乡义的活动。这时期乡义在范阳卢氏和佛教教团的庇护下成长,不过,乡义独自的经济基础依然薄弱,活动不稳定。武定四年(公元546年)官道西移,对乡义活动来说,这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因此乡义决定在沿路的地方重新设置义堂。那时向乡义提供土地的是当地地主严僧安一族。颂序云:武定四年,神武北狩,敕道西移,旧堂寥廓,行人稍简。乃复依随官路,改卜今营,爰其经始,厥堵靡立。便有笃信弟子严僧安,合宗夙藉道因,早通幽旨。......,愿共恒河联□命,各舍课田,同营此业,方圆多少,皆如别题,俱若布金,誓无退易。“别题”是在石柱正面题名下的施地题记。以后,颂序中列举多项乡义的重要活动。譬如,颂序云:“天保螽虫之岁,长围作起之春,公私往还,南北满路,若军若汉,或文或武,旦发者千群,暮来者万队,犹若纯陁之□,□□□穷,舍利香积,曾何云媿,兼复病者给药,死者塼埋、斋送追悼、皆如亲戚。”另外,颂序云:“仍以河清遭涝,人多饥毙,父子分张,不相存救,于此义食,终不暂舍……”由此看来,严氏施地为乡义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使乡义活动变得活跃起来。......,严氏施地有“初施”和“重施”的两个阶段。关于这些唐长孺氏曾指出:“因为严僧安武定四年已曾施舍,所以这里记他的儿子们为‘重施’,时间已在武定四年(公元546年)初施后十年余,即北齐天保七年(公元556年)稍后。”“初施”的具体面积还不是很清楚,不过,应该是施地题记说的“西至旧官途中,东尽明武城”。对此,颂序云:“其形势也,左跨明武,右带长逵,却负清洳,面临观台。”是义坊的最大范围。这些土地肯定是“重施”以后扩大的。......,根据颂序,居士路和仁“独主义徒”以后,义坊的规模急速扩大。“乃修万门堂,改创墙院。宝塔连云,共落照以争辉,甍宇接汉,将危峰以欝迾。虽曰义坊,无异茄蓝,□□□园、何殊柰苑,庄矣丽矣,难得而称。”冯叔平在天保八年(公元557年)死去,被埋葬在“义左”。路和仁开始“独主”也许是冯叔平死亡以后。如果这个推测是正确的,义坊的“茄蓝”化与“重施”在时期上看重合在一起。看来,天保末年以后,义坊逐渐成为庄园主。恐怕跟这样的义坊的扩大有关,到天保十年,乡义开始寻求国家的认可。“天保十年,独孤使君宽仁爱厚,慈流广被。不限微细,有效必申,便遣州都兼别驾李士合、范阳郡功曹皇甫遵□□□□□首王兴国、义主路和仁、义夫田鸾峰(一共列举二十九人的名字)......,七十九人等,具状奏闻,时蒙优旨,依式标□,□□□年、寻有符下。”
    北齐文宣帝天保十年(公元559年),独孤使君将乡义上奏朝廷,武成帝太宁二年(公元562年)朝廷下令标异。石柱正面上部的题名刻有“大齐大宁二年四月十七日省符下标”,省符下时已是武成帝大宁二年(公元562年)。但当时没有建立石柱,只是建立了木柱。木柱建立后八年,即北齐后主天统三年(公元567年),幽州刺史斛律羡下令将木柱改建石柱,主要由乡义的成员出资兴建。

 

【因石柱顶部现已被亭子保护,无缘细观。只得找了二张以前的照片】

http://s15/mw690/b35b267chcf707aaeaace&690

 

 

http://s13/mw690/b35b267chcf707bdf4ddc&690

 

【建筑学价值】
建筑大师刘敦桢、梁思成等都测量过此石柱,并撰文描述。《中国建筑史》第四章《魏晋南北朝》中,梁思成写道“河北定兴石柱村石柱,北齐天统五年569年建。柱八角形立于覆莲础上,其上置石刻三间,小殿一间。就全体言,为一种纪念性之建筑物;就其上小殿言,则当时木构之忠实模型。殿以石板一块为阶基,殿阔三间,深两间。柱身卷杀为“梭柱”,额上施椽及角梁。上为瓦顶,四注而无鸱尾。......,关于魏齐木构殿宇之唯一资料为云冈诸窟之浮雕及北齐石柱上之小殿。殿均以柱构成,云冈浮雕且有斗拱,石柱小殿则仅在柱上施斗。殿屋顶四注。......,柱径最大处,约在柱高三分之一处,此点以下,柱身微收小,以上亦渐渐收小,约至柱高一半之处,柱径复与底径等,愈上则收分愈甚。此式实物国内已少见,日本奈良法隆寺中门柱则用此法,其年代则后此约三十余年。......,定兴北齐石柱屋顶亦四注式。瓦为筒板瓦。垂脊前端下段低落一级,以两筒瓦扣盖,此法亦见于汉明器中。”
    义慈惠石柱曾于1990年至1991年进行过大修。根据李士莲所撰《义慈惠石柱的结构与抢修技术》一文,石柱的结构为“石灰石制成,由下而上分为方基石(地表以下)、莲座、柱身(二节)、盖板、石层、屋顶共计六节累叠而成。实测现存高度为6. 17米。方基石,位于莲座之下,是石柱的基础石。莲座,系石柱的基座,位于方基石之上,用一整石雕刻而成,外观分为三层,下为方石、中为枭线、上为覆盆,覆盆周围刻莲瓣。莲瓣雕琢刀法生硬古拙,覆盆上部无盆唇,直接安装石柱。柱身,两节组成,柱系八角形,柱身四隅抹角的宽度仅占四正面的1/2,并非等边八角形。柱身上端正面刻有“标义乡义慈惠石柱颂”几个大字,以及石柱功德颂题名节文字样。盖板,柱顶置近似方形石盖板一层,盖板底面,浮雕莲瓣及几何图案花纹数种。盖板是石柱与石屋之间的联结层,又兼为石屋的阶基,构筑巧妙,故此,石屋出檐挑出石美国板之外。石屋,石屋座在石盖板之上,宽三间深二间,近似方形,单檐四柱式(庑殿顶)的小殿形式,纯属石仿木构。石屋外檐有园形柱子10根,柱根立在地柎之上,柱头卷刹十分明显。柱头上施栌斗,但不用拱昂,栌斗直接承托梁枋。石屋当心间琢有尖形拱式佛龛,内有一尊跌座在方台之上的佛象。两次间刻专方形窗,但无窗极和装饰。屋顶,石屋上的屋顶出檐无升起和升出,翼角系直椽做法。直椽做法的建筑实物极为少见。大角梁出头做成四瓣卷刹,仔角梁出头刻一角神。屋顶四条岔脊交于屋顶中部,屋顶正中成长方形空台,形似盝顶,实则可能是正脊和鸱尾的安放位置,现已无存。前后坡滴水座中,两山坡勾座中。石屋虽小,但结构完整,从其构件形制、风格、显示出北齐时期的建筑特点是座极为珍贵的早期建筑实物资料。
   我感叹,石柱的威武,经千年巍然不动,之初的建造者也许不会想到,会给后人留下这一段真实的历史,留下这一个精美的石刻。高土台下的英魂伴随着石柱一起走过了多少个日日夜夜,不离不弃。唯有那高大的石柱可以证明他们曾经波澜壮阔的壮举。为后人留下这么一段历史,为后人所敬仰。用手触摸柱身,厚重的历史铺面而来,细酌铭文,仿佛听到千千万万的喊杀声,马嘶声。厮杀的惨烈场面。石柱的历史太浓重了·······许久不忍离去。
    我还会来的----千年国宝!
 
备注:2012年2月5日与李正宇同游石柱。
参考:
1.义慈惠石柱。百度百科。
2.初晓光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chuxiaog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