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寒衣节诗词创作感怀
(2023-11-13 20:42:37)
标签:
钓月轩寒衣节课堂讲义祭祀文化 |
分类: 文章 |
寒衣节诗词创作感怀
杨衍忠
祭祀,是一种文化,一种信仰活动,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非常悠久的历史。祭祀活动发展到今天一般分为两种,一是祭祀天地、神明,二是祭祀祖先、亲朋。我想祭祀应该也是人类区别于其它动物的主要特点之一。大的祭祀活动一般分为“春秋两祭”,即清明节和寒衣节。
寒衣节相传起源于周朝,《诗经·豳(bn)风·七月》记载“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意思是农历九月开始天气逐渐转凉,人们也开始为越冬添置御寒的衣服,因此寒衣节也被称为“授衣节”。由于十月刚入冬,九月授衣过早,宋朝时期这一习俗就被移至十月朔日。 民间将寒衣节与清明节、中元节并称为中国三大“鬼节”。(本段文字节自百度)
古人关于寒衣节的文学作品很多,诗词曲赋楹联都有。大家请看:
七律·寒衣节(十月初一)
佚名
从来此节无关我,今岁奈何煎碎心。
十字街头西北望,三更露下梦魂侵。
星因朔气寒椿树,儿送棉衣并羽衾。
化去纸钱时绕我,依依应是两牵襟。
【中吕】普天乐·远寄寒衣
元 关汉卿
想张郎,空僝僽,缄书在手,写不尽绸缪。
修时节和泪修,嘱咐休忘旧。
寄去衣服牢收授,三般儿都有个因由:
这袜儿管束你胡行乱走,这衫儿穿的着皮肉,这裹肚常系在心头。
大家看上面的七律,读来特别悲戚伤感,尤其尾联特别打动人心。这首曲与上面的诗所表达的就有所不同,不但少有悲戚,还多了几分俏皮。两者所面对的对象不同,情感就不同,写出来的格调也就不同。但却都透着真切,都表达出了作者的真实感受和情怀,都有过人之处。
我也有不少寒衣节的诗词作品,拿几首来与大家交流:
七律·十月一上坟
风冷霜寒浑不知,坟头独对两眸痴。
眼前栩栩三秋梦,心下滔滔十载思。
旧日亦曾娇使性,如今却也鬓衰丝。
晃然半百常牵念,最是夜深人静时。
2014年十月一
洞仙歌·寒衣节祭酒
西风十月,曳落黄多少。
荒冢遥听雁音渺。
乱云低,隐约如有其人;
碑碣下,火旺樽深香袅。
红尘承此叩,循梦吟声,一载家常可知晓。
问小女归期?喜在新年;
从军处,同乡可考。
盼父祖应时上泉台,更逐墨沿香,此情堪了。
2018年十月一
这首词,我以向父祖聊家常汇报的形式,将小女从军即将婚配等信息写入词中,告慰牵挂儿孙的父祖亡灵。
七律·送寒衣
墓地茏葱白菜洲,霜寒隐现老坟头。
倾身拱手燃香纸,安筷扶杯奉酒馐。
跪嘱棉衣从速买,叩云口罩要多留。
观光还是故乡好,切莫他邦冒险游。
2020.11.15
这首诗的背景就是新冠疫情爆发,我国管控得当,美国等发达国家却严重失控。
七律·辛丑寒衣节
兑来草纸作金元,冷寂坟头香火暄。
无论儿孙询几度,不闻父祖馈何言。
千情且寄三樽酒,万贯还堆一个圈。
圆外奉于流浪客,当年家训怎能谖。
2021.11.5
上坟时分出一部分纸钱,给没人祭祀的野鬼,是所为“行好”。老一辈扶危济困乐于助人的教诲不能忘记。
七律·壬寅寒衣节
俩妹陪哥偕老母,随园饭店会亲姑。
欲知秋获曾多少,更问羔羊尚有无。
宴罢祖林香纸奉,哪嫌泥垄裤衫污。
轮番恳恳碑前叩,血脉连心在祭壶。
2022.10.25
上坟这天不仅是祭祀先人的日子,它是亲人相聚的日子……
近些年,每逢寒衣节我都会留下关于这个节日的作品,不图高大上的文辞和诗境,只求以诗词的形式记录节日过程和感受。包括清明节我也每年都写,也留下过诸如“花落泥香泉下晓,三春一泪为谁垂”、“每当物价连番涨,就念冥钱怎够花”、“有梦相依人不远,但逢难处可回家”等我自己比较满意的句子。
当然我的作品无论在诗意上还是在格局上肯定无法与古贤相比较,但我确实是努力的在为自己而写,记录自己的祭祀过程和心情。
记得我在2020年的这个时候,也是在这个课堂做过一次关于创作“祭悼诗”的讲座,但当时的讲义没有做帖子,现在我把那时候总结的几个要点贴来,与大家分享,请大家批评指正:
(1)白描铺陈 应直接表明去哪儿做什么,甚至怎么做的,这个不需要含蓄婉转,只要用诗的语言就足够了。但白描决不是直白描写,也需要抓住特点要素尽量诗意的表达。
(2)突出个人色彩 融入自身或自家历史或现实情况,这样能使作品在内容上具备唯一性或独特性。
(3)结合时事环境 结合上现实时事,能增强真实感真切感,引人共鸣。
(4)简单升华 这类诗不太适宜高调升华,应尽量平实的中肯的把最后想归结想表达的情感引向诗外。
随着时代的发展,特别是随着逝者故去的时间愈来愈久,清明节已不再单纯是为扫墓,“十月一”也不再是单纯为了“送寒衣”,前者扫墓之余可以相约踏青,后者则可以看晚秋,这两个节日都能最大程度的将亲人们聚拢在一起,不失为团聚的好机会。所以写诗也不妨借此摆脱传统悲伤情怀,在祭悼逝者的基础上延伸为写团圆、写亲情、写和谐、写发展、写梦想,等等等等。
二〇二三年十一月十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