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执业药师药剂学第九章液体制剂题库17

(2013-10-09 02:38:12)
标签:

健康

教育

分类: 执业药师考试资料
http://s7/mw690/b355994egx6Dh4H9ixo06&690

26、混悬剂的稳定剂根据其作用可分为
A.
润滑剂
B.
助悬剂
C.
助溶剂
D.
润湿剂
E.
絮凝剂

【正确答案】:BDE

混悬剂常用的稳定剂:

1)助悬剂:能增加分散介质的粘度以降低微粒的沉降速度或增加微粒亲水性的附加剂。

2)润湿剂:主要增加疏水性药物与分散相之间的润湿性,以产生较高的分散效果。润湿剂应具有表面活性,HLB值一般在7~9之间。

3)絮凝剂与反絮凝剂。 
27
、下列关于高分子溶液的正确叙述是
A.
淀粉、阿拉伯胶等在溶液中带负电荷
B.
高分子溶液在一定条件下产生胶凝
C.
高分子溶液是热力学稳定体系
D.
在高分子溶液中加入电解质会产生盐析现象
E.
高分子化合物的溶解首先要经过一个溶胀过程

【正确答案】:ABCDE

一些亲水性高分子溶液如明胶水溶液、琼脂水溶液,在温热条件下为黏稠性流动液体,当温度降低时,高分子溶液就形成网状结构,分散介质水被全部包含在网状结构中,形成了不流动的半固体状物,称为凝胶,如软胶囊的囊壳就是这种凝胶。形成凝胶的过程称为胶凝。凝胶失去网状结构中的水分时,体积缩小,形成了干燥固体称干胶。

淀粉、阿拉伯胶都为多糖类物质,在溶液中带负电荷。

向高分子溶液中加入大量的电解质,由于电解质的强烈水化作用,结合了大量的水分而破坏了水化膜,使高分子化合物凝结而沉淀,这一过程成为盐析。 

均相液体制剂(即溶液剂):属于热力稳定体系包括高分子溶液剂和低分子溶液剂。
非均相液体制剂属于热力不稳定体系,包括溶胶剂\混悬剂\乳剂
简单的一句话记忆:高低溶液热稳定,胶悬乳剂热不稳。

教材上提到了阿拉伯胶带负电荷,明胶带正电荷,
溶胀过程不是包括有限溶胀和无限溶胀,所以此处E说法没有问题!
28
、下列关于溶胶剂的正确叙述是
A.
溶胶剂属于热力学不稳定体系
B.
溶胶剂中加入电解质会产生盐析作用
C.
溶胶粒子具有双电层结构
D.ζ
电位越大,溶胶剂的稳定性越差
E.
溶胶粒子越小,布朗运动越激烈,因而沉降速度越小

【正确答案】:ACE

高分子溶液中加入电解质会产生盐析作用。

溶胶剂系指固体药物微细粒子分散在水中形成的非均匀状态液体分散体系。又称疏水胶体溶液,溶胶剂中分散的微细粒子在1100nm之间,胶粒是多分子聚集体,有极大的分散度,属热力学不稳定系统。将药物分散成溶胶状态,它们的药效会出显著的变化。

悬浊液:大于100纳米的固体小颗粒悬浮于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叫悬浊液。 

溶胶剂中固体微粒由于本身的解离或吸附溶液中某种离子而带有电荷,带电的微粒表面必然吸引带相反电荷的离子,称为反离子。吸附的带电离子和反离子构成了吸附层。少部分反离子扩散到溶液中,形成扩散层。吸附层和扩散层分别是带相反电荷的带电层称为双电层,也称扩散双电层。双电层之间的电位差称为ζ电位。在电场的作用下胶粒向与其自身电荷相反方向移动。ζ电位的高低决定于反离子在吸附层和溶液中分布量的多少,吸附层中反离子愈多则溶液中的反离子则愈少,ζ电位就愈低。相反,进入吸附层的反离子愈少,ζ电位就愈高。由于胶粒电荷之间排斥作用和在胶粒周围形成的水化膜,可防止胶粒碰撞时发生聚结。ζ电位愈高斥力愈大,溶胶也就愈稳定。ζ电位降低至25mV以下时,溶胶产生聚结不稳定性。因此,选项D叙述错误。

ζ电位愈高斥力愈大,溶胶也就愈稳定。ζ电位降低至25mV以下时,溶胶产生聚结不稳定性。
这两个是不同的,混悬剂中加入的絮凝剂目的就是降低电位,使微粒容易聚集;
而溶胶则刚好相反,其本身是带有双电子层的!所以电位高反而容易使溶胶不发生聚结!而越稳定!

高分子溶液剂指高分子化合物溶解于溶剂中制成的均匀分散的液体制剂,属于热力学稳定系统!
溶胶剂指固体药物微细粒子分散在水中形成的非均匀状态的液体分散体系,又称胶体溶液,属于热力学不稳定系统。

盐析作用在高分子化合物溶液中,加入足够量的中性盐时,可使高分子化合物从溶液中析出,这就是盐析作用。使一升溶液出现盐析现象所需中性盐的最小量称盐析浓度。
盐析作用的实质,主要是高分子化合物与溶剂(水)间的相互作用被破坏,盐的加入使高分子化合物分子脱溶剂化。盐的加入还使一部分溶剂(水)与它们形成溶剂(水)化离子,致使这部分溶剂(水)失去溶解高分子化合物的性能。溶剂(水)被电解质夺去,高分子化合物沉淀析出。所以盐类的水化作用越强,其盐析作用也越强。
分段盐析盐析时,相对分子质量大的蛋白质比相对分子质量小的蛋白质更容易沉淀。利用这一原理可以用不同浓度的盐溶液使蛋白质分段析出加以分离。例如,(NH4)2SO4使血清中球蛋白盐析的浓度是2.0mol·L-1,清蛋白盐析浓度是3-35mol·L-1。在血清中加(NH4)2SO4达一定量,则球蛋白先析出,滤去球蛋白,再加(NH4)2SO4则可使清蛋白析出,这个过程叫分段盐析。
在高分子溶液中加入电解质会产生盐析作用,所以只要属于高分子的制剂都有盐析作用。

首先了解:粒子的粒径越小,其布朗运动越剧烈。
在溶胶剂当中这句话也同样适用,溶胶粒子越小,布朗运动越激烈。
我们知道布朗运动是悬浮在液体或气体中的微粒所作的永不停息的无规则运动。
那么布朗运动越剧烈,证明溶胶粒子间的无规则运动越剧烈,其沉降速度就越小。
简单的讲一下:
就像一杯水中,粒子间如果不碰撞,直接下沉是不是速度很快,如果粒子相互碰撞,是不是就下沉的慢一些。

29、溶解法制备溶液剂的正确做法是
A.
取处方总量的34量的溶剂,加入称好的药物,搅拌使其溶解
B.
先溶解易溶的药物,再溶解难溶的药物
C.
制备的溶液应过滤,并通过滤器加入溶剂至全量
D.
溶解法的制备过程:药物称量溶解滤过包装质量检查
E.
如果使用非水溶剂,容器应干燥

【正确答案】:ACE

B错在顺序颠倒。应先溶解难溶的药物,再溶解易溶的药物。否则先溶解易溶药物后,溶液趋于饱和,难溶药物就更难溶解了。
D
的正确顺序为称量→溶解→滤过→质量检查→包装。错在质量检查与包装的顺序相反。

溶液剂、糖浆剂和芳香水剂

溶液型液体制剂系指小分子药物分散在溶剂中制成的均匀分散的液体制剂。溶液型液体制剂可以口服,也可外用。

一、溶液剂

溶液剂系指药物溶解于溶剂中所形成的澄明液体制剂。这里指的是低分子药物溶液剂。溶液剂应是澄明液体。根据需要溶液剂中可加入助溶剂、抗氧剂、甜味剂、着色剂等附加剂。

()溶液剂的制法

溶液剂有二种制法,即溶解法、稀释法。

1.溶解法  溶解法制备过程是:药物的称量-溶解-滤过-质量检查-包装等步骤。具体方法:

取处方总量123,4量的溶剂,加入称好的药物,搅拌使其溶解。处方中如有附加剂或溶解度较小的药物,应先将其溶解于溶剂中,再加入其他药物使溶解。根据药物性质,必要时可将固体药物先行粉碎或加热助溶。难溶性药物可加适当的助溶剂使其溶解。滤过,并通过滤器加溶剂至全量。滤过可用普通滤器、垂熔玻璃滤器及砂滤棒等。滤过后的药液应进行质量检查。如处方中含有糖浆、甘油等液体时,用少量水稀释后加入溶液剂中。如使用非水溶剂,容器应干燥。制得的药物溶液应及时分装、密封、贴标签及进行外包装。

例:碘酊

处方 碘      20

碘化钾    15

乙醇     500ml

蒸馏水加至  1000ml

制法取碘化钾,加蒸馏水20 ml溶解后,加碘及乙醇搅拌使溶,再加蒸馏水,使全量成1000ml即得。

碘化钾为助溶剂,溶解碘化钾时尽量少加水,以增大其浓度,有利于碘的溶解。

A.取处方总量的34量的溶剂,加入称好的药物,搅拌使其溶解
A
的叙述是在总量1234量的溶剂的范围内的,所以是正确的操作方法

30、下列关于糖浆剂的正确叙述为
A.
单糖浆的浓度为85%(gg
B.
单糖浆可作矫味剂、助悬剂用
C.
制备糖浆剂宜用蒸气夹层锅加热,并应严格控制温度与时间
D.
糖浆剂本身具有抑菌作用,故不必加防腐剂
E.
热溶法适合于对热稳定的药物

【正确答案】:BCE

糖浆剂系指含药物的浓蔗糖水溶液。纯蔗糖的近饱和水溶液称为单糖浆或糖浆,浓度为85%(gml)64.7%(g/g)

糖浆剂中含蔗糖浓度高时,渗透压大,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受到抑制。低浓度的糖浆剂应添加防腐剂。

制备时的注意事项:制备应在避菌环境中进行,各种用具、容器应进行洁净或灭菌处理,并及时灌装;应选择药用白砂糖;生产中宜用蒸气夹层锅加热,温度和时间应严格控制。糖浆剂应在30℃以下密闭储存。

31、下列关于羟苯烷酯类防腐剂的错误叙述为
A.
羟苯酯类无毒、无味,化学性质稳定
B.
羟苯丁酯的抑菌能力最差
C.
在碱性溶液中抑菌作用较强
D.
羟苯酯类防腐剂混合使用具有协同作用
E.
表面活性剂能增加羟苯酯的溶解度,因而可提高其抑菌活性

【正确答案】:BCE

羟苯烷酯类即尼泊金类防腐剂: 无毒、无味,化学性质稳定;抑菌能力较强;在酸性溶液中作用较强;本类防腐剂混合使用具有协同作用;表面活性剂能增加尼泊金类防腐剂的溶解度,但不能增加其抑菌力。

选项B应该是羟苯酯类丁酯抗菌力最强。

羟苯酯类也称尼泊金类,这是一类很有效的防腐剂,无毒、无味、无臭、不挥发、化学性质稳定。在酸性、中性溶液中均有效,但在酸性溶液中作用较强,对大肠杆菌作用最强。在弱碱性溶液中作用减弱,这是因为酚羟基解离所致。

羟苯酯类的抑菌作用随烷基碳数增加而增加,但溶解度则减小,丁酯抗菌力最强,溶解度却最小。本类防腐剂混合使用有协同作用。通常是乙酯和丙酯(11)或乙酯和丁酯(41)合用,浓度均为0.01%0.25%。聚山梨酯类和聚乙二醇等与本类防腐剂能产生络合作用,能在水中的溶解度,但不增加其抑菌能力。本类防腐剂遇铁能变色,遇弱碱或强酶易水解,塑料能吸附本品。

32、下列关于苯甲酸与苯甲酸钠盐的正确叙述为
A.
分子态苯甲酸抑菌作用强
B.
相同浓度的苯甲酸与苯甲酸钠盐抑菌能力相同
C.
苯甲酸与苯甲酸钠盐在pH6时抑菌活性最强
D.
苯甲酸抑制酵母菌的能力较尼泊金类强
E.
苯甲酸与苯甲酸钠盐随着溶液pH的降低,抑菌能力降低

【正确答案】:AD

苯甲酸及其盐为常用防腐剂,在水中溶解度为0.29%,乙醇中为43%(20),通常配成20%醇溶液备用。用量一般为0.03%0.1%。苯甲酸未解离的分子抑菌作用强,所以在酸性溶液中抑菌效果较好,最适pH值是4。溶液pH值增高时解离度增大,防腐效果降低。苯甲酸防霉作用较尼泊金类为弱,而防发酵能力则较尼泊金类强。苯甲酸0.25%和尼泊金0.05%0.1%联合应用对防止发霉和发酵最为理想,特别适用于中药液体制剂。

B选项叙述错误,相同浓度的苯甲酸与苯甲酸钠盐抑菌能力不相同,苯甲酸强于苯甲酸钠盐抑菌能力。

苯甲酸是一种广谱抗微生物试剂,对酵母菌、霉菌、部分细菌作用效果很好,在允许最大使用范围内,在pH4.5以下,对各种菌都有抑制作用苯甲酸的未离解酸具有抗菌活性,通常pH值较低,活性较好,在PH2.54.0范围内,呈最佳活性;

苯甲酸钠是苯甲酸的钠盐,也是酸性防腐剂,在碱性介质中无杀菌、抑菌作用,在酸性食品中能部分转为有活性的苯甲酸,防腐机理同苯甲酸,其防腐最佳PH2.5-4.0;由于比苯甲酸更易溶于水,而且在空气中稳定,抑制酵母菌和细菌的作用强,因此比苯甲酸更常用食品防腐剂;

33、下列哪些物质可以作防腐剂
A.
山梨酸
B.
聚山梨酯
C.
羟苯酯类
D.
苯扎溴铵
E.
聚乙二醇

【正确答案】:ACD

苯扎溴铵为季铵化合物类防腐剂,也是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在药剂上主要用作防腐剂。
可以是防腐剂 也可以试抑菌剂
防腐剂的分类:①酸碱及其盐类:苯酚、山梨酸及其盐等;②中性化合物类:三氯叔丁醇、聚维酮碘等;③汞化合物类:硫柳汞、硝酸苯汞等;④季铵化合物类:苯扎溴铵、溴化十六烷铵、度米芬等。

聚山梨酯
本品为淡黄色至橙黄色的黏稠液体;微有特臭。味微苦略涩,有温热感。在水、乙醇、甲醇或乙酸乙酯中易溶,在矿物油中极微溶解。液体制剂中常用的表面活性剂的一种。为油/水型乳化剂,可用作稳定剂、扩散剂、抗静电剂、纤维润滑剂等。由山梨糖醇酐单油酸酯和氧化乙烯反应制得。
聚乙二醇
系列产品无毒、无刺激性,具有良好的水溶性,并与许多有机物组份有良好的相溶性。它们具有优良的润滑性、保湿性、分散性、粘接剂、抗静电剂及柔软剂等,在化妆品、制药、化纤、橡胶、塑料、造纸、油漆、电镀、农药、金属加工及食品加工等行业中均有着极为广泛的应用。
上述可以看出,他们没有防腐作用。

34、下列哪些制剂属于非均相液体制剂
A.
芳香水剂
B.
复方硫磺洗剂
C.
磷酸可待因糖浆剂
D.
炉甘石洗剂
E.
明胶溶液剂

【正确答案】:BD

非均相液体制剂:药物以微粒状态分散在介质中,形成非均匀分散的液体制剂。这种状态的液体制剂处于物理不稳定的状态,如胶溶剂、乳剂、混悬剂。非均匀相液体制剂为不稳定的多相分散体系,包括以下几种:

(1)溶胶剂:又称疏水胶体溶液。

(2)混悬剂:由不溶性固体药物以微粒状态分散在分散介质中形成的不均匀分散体系(如复方硫磺洗剂、炉甘石洗剂)。

(3)乳剂:由不溶性液体药物分散在分散介质中形成的不均匀分散体系。

芳香水剂、糖浆剂为低分子溶液剂,明胶溶液剂为高分子溶液剂,都属于均匀相液体制剂

溶液剂,糖浆剂和芳香水剂,甘油剂,醑剂,属于真溶液型液体药剂的常用剂型。真溶液,为热力学稳定体系,扩散快,能透过滤纸和某些半透膜,该类液体药剂中的药物以分子或离子形式分散于分散介质中,分散相质点一般小于1nm,所形成的分散体系均匀、透明。

均相体系:在连续相和分散相之间没有相界面。分离较难,如水-乙醇,意思就是这个体系是均匀的,只有一相,例如只有水相,比如芳香水剂,糖浆剂,溶液剂,注射剂。

非均相物系:在连续相和分散相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相界面。分离较易,如油和水。就是这个体系中存在至少两相,如洗剂,混悬剂,乳剂。

35、甘油可用作
A.
保湿剂
B.
助悬剂
C.
增塑剂
D.
促渗剂
E.
极性溶剂

【正确答案】:ABCE

具有促渗作用的包括:
(1)
二甲基亚砜(DMSO)及其类似物:较早使用的促渗剂,但毒性较大,一种新的促渗剂DCMS(癸基甲基亚砜)FDA批准。

(2)氮酮类化合物,也称Azone,国内批准的一种促渗剂,可与丙二醇、油酸等配伍使用。

(3)醇类化合物,如:丙二醇、聚乙二醇等。它们与其它促进剂合用,可增强促渗作用。

(4)表面活性剂:可作促渗剂。

(5)其他促渗剂,如尿素、薄荷油、桉叶油等均有促渗作用。

醇类化合物包括各种短链醇、脂肪醇及多元醇等。结构中含有2-5个碳原子的短链醇如乙醇、丁醇等能溶胀和提取角质层中的类脂,增加药物的溶解度,从而提高极性和非极性药物的渗透性。

丙二醇、甘油及聚乙二醇等多元醇单独应用时,促渗效果不佳,往往与其他经皮促进剂合用,在起到增加药物及经皮促进剂溶解度的同时发挥协同作用。

这个问题确实比较纠结,甘油,丙二醇,聚乙二醇根据书上的说法,单用是不作为了促渗剂的,一般和其他促渗剂合用增加促渗效果
所以此题不该选甘油;

1.低分子助悬剂
如甘油、糖浆剂等低分子化合物,可增加分散介质的黏度,也可增加微粒的亲水性。在外用混悬剂中常加入甘油,亲水性药物的混悬剂可少加,疏水性药物应多加,如复方硫磺洗剂就加有甘油。糖浆剂主要用于内服的混悬剂,具有助悬和矫味作用。

乳剂型气雾剂常加入甘油作泡沫稳定剂,使产生的泡沫持久。

甘油可以调节黏度,有利于泡沫的稳定性;可以作为增塑剂、常用溶剂、保湿剂、低分子助悬剂。

36、丙二醇可用作
A.
潜溶剂
B.
保湿剂
C.
增塑剂
D.
止痛剂
E.
促渗剂

【正确答案】:ABCE

常用止痛剂有利多卡因或0.5%三氯叔丁醇等。

丙二醇可用做增塑剂。

增塑剂:增塑剂改变高分子薄膜的物理机械性质,使其更具柔顺性。聚合物与增塑剂之间要具有化学相似性,例如甘油、丙二醇、PEG等带有-OH,可作某些纤维素衣材的增塑剂;精制椰子油、蓖麻油、玉米油、液状石蜡、甘油单醋酸酯、甘油三醋酸酯、二丁基癸二酸酯和邻苯二甲酸二丁酯(二乙酯)等可用做脂肪族非极性聚合物的增塑剂。 

丙二醇 药用一般为12一丙二醇.丙二醇的性质与甘油相近,但黏度较甘油为小,可作为内服及肌内注射液溶剂。丙二醇毒性小、无刺激性,能与水、乙醇、甘油等任意比例混合,能溶解许多有机药物,一定比例的丙二醇和水的混合溶剂能延缓许多药物的水解,增加稳定性。丙二醇的水溶液对药物在皮肤和黏膜上有一定的促渗透作用,但价格较高。
所以该题要选择E

二、软膏剂的基质

  ()乳状型基质

  0/W型乳状基质易蒸发失去水分使乳膏变硬,常需加入保湿剂。常用的保湿剂有甘油、丙二醇和山梨醇等,用量为5%20%,它们还能防止皮肤上的油膜发硬和乳膏的转型。O/W型乳状基质的外相是水,在贮存过程中可能霉变,故需加防腐剂。常用的防腐剂有羟苯酯类、氯甲酚、三氯叔丁醇和洗必泰等。

丙二醇在药剂学不同剂型中有不同作用:
在注射剂中将丙二醇与适量的水混合,作为注射剂的溶剂;
在软膏剂中,除调节软膏稠度外,还具有促进药物透皮吸收和保湿作用;
在气雾剂中为了使药物能溶解于抛射剂中,常加入适量的乙醇或丙二醇作潜溶剂;
在薄膜包衣材料中也常加入适量的丙二醇作增塑剂。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